APP下载

艺术高校对纺织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2014-03-19刘重嵘叶洪光冯泽民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纺织文化遗产物质

刘重嵘,叶洪光,冯泽民



艺术高校对纺织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刘重嵘,叶洪光,冯泽民

(武汉纺织大学 服装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艺术高校肩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推广、传承的重任,因此通过艺术教学形式与学术研究活动等多方位的艺术教育实践与交流途径,将纺织类非遗的多重社会价值与艺术高校教育资源相结合,以便加深高校艺术教育的文化底蕴,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

艺术高校;纺织类非遗;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一定的地域产生,且与本土环境息息相关,本土地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水平,以及日常生活习惯、习俗都从各个方面决定了其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传承。纺织类非遗主要指传统的织、绣、印、染,绫、罗、绸、缎及服饰等特色手工技艺,它们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与生活习俗。

一、艺术高校的教育本质

艺术高校教育的本质是在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中创新,其与传统非遗的文化价值特征有着同等的根源性,具有共性的一面,同时从本质上讲,艺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具有良好的引导性与感染力,有利于非遗传统文化的渗透,也有利于学生民族文化艺术底蕴的培养。

当前多元文化冲突碰撞的复杂境遇中,基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需要,艺术高校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教育使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高校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人是社会的活跃分子,也是我国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因此,艺术专业的学生更需要多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注重引导学生关注非遗传统文化交流,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是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非遗的重要传播者。

二、湖北省艺术高校对本土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作用

湖北省内不同形式、种类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黄梅挑花、汉绣、阳新布帖、红安绣活等都有悠久的历史,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教育资源,如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艺术教育中找到结合点,通过国内艺术院校对非遗的文化教育传承,比较分析发展现状,以艺术教育实践为核心手段,利用高校资源,营建人文环境,进一步开发这种传统非物质形态的本土文化资源与学术价值,整合与构建高校艺术教育本质与非遗传承需求的平台。

湖北省高校教育优势突出,高校数量在全国排名前列,且几乎所有综合性大学院校均开办有艺术专业方向,如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美术学院、中南民族大学、江汉大学及各独立学院,正在接受高等院校教育的艺术专业学生人数众多,如此大规模的教育受众群体,形成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教育传承的有利基础条件。

三、艺术院校对纺织类非遗传承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多样化的艺术教育活动形式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让非遗文化与专业知识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借鉴,那么学生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通过艺术教育多样化形式学习和吸取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

(1)开设相关选修课等渗透性课程。设置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选修课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重要手段和环节。比如,在实习采风或生产实习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地考察,采用录像、录音、摄影、笔录等方式,采集当地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设立相关选修课程,聘请非遗文化研究专家学者为学生进行关于非遗文化遗产的教学讲座,并采用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资料给学生带来全新的非遗文化视听体验,如此能够使学生系统地了解纺织类非遗的文化历史及相关知识,切身体会和感悟到年轻一代应该担负的非遗文化传承重任。

(2)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团等交流平台。艺术高校可以按照学生爱好自己去组织成立诸如汉绣艺术团、阳新布贴艺术团、蓝印花布艺术团、西兰卡普艺术团等非遗社团,每年这些非遗艺术社团的成员或爱好者就有了一个很好的相互交流的平台,有了这些社团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和教育实习基地,无论是举办演出还是承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教育活动都可以得到保证。因此在校内成立纺织类非遗社团是普及推广保护纺织类非遗知识的重要形式。

(3)举行专场展览等艺术活动进行直观展示。艺术活动是学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活动的基础保障。当地高校在专业艺术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发挥地域优势,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人文教学资源。进行非遗保护的艺术活动,比如通过在校内举办专场非遗展览,请省内外具有较高造诣的传承人走进课堂和授艺场所表演“绝活”,举办校内的专场演示,生动的展示纺织类非遗宝贵的手工技艺和精巧的制作过程,并配合解说员解读民族风情以及各种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其色彩图案的寓意或缘由、民间制作工艺过程等,更直观而又有说服力,能加深学生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情,是纺织类非遗传承、推广和学习的渠道。

(二)组织学术讲座及培训加强师资队伍的理论研究

艺术高校教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者与主力军,为了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科学性和可实践性,相关高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研讨及培训,或定期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学术座谈及学术会议,提高专业教师对于传统纺织类非遗文化的理论研究水平,并加大投入设立项目专款,通过相关高校非物质文化保护课题设立,进一步深入探索非遗文化传承的艺术理论,定期举行学术探讨,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

(三)成立纺织类非遗专业研究机构构筑艺术文化产业平台

开展强有力的科研活动是完善我国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高校艺术学院的专业研究人员,具备艺术理论创新和保护的客观条件。一方面,成立学术研究机构,为研究团队进行课题研究创造必要条件,联合政府或企业设立项目专款,通过一系列高校纺织类非物质文化保护课题或项目的设立,进一步深入探索非遗文化传承的艺术理论,构筑纺织类非遗与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运作平台。另一方面,成立高校纺织类非遗博物馆,以配合实地考察、调研收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档案整理、存储和保存,并利用通过实物收集和实物拍照的方式,对早期有关传统非遗文化的原始作品的记忆载体如传承人述说的录音磁带、收集的传承人实物及制作视频等均需进行数码格式转换以便长期或永久保存。

四、结语

当前,在全球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回归”已经形成一股热潮,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实践活动,也正在以独特的重建方式扩大和推进本土非遗的文化传承,因此充分挖掘非遗文化教育传承的多重社会价值功能,通过学术研究等多方位的艺术教育实践与交流,将纺织类非遗与本土艺术教育资源相结合,才能加深高校艺术教育的文化底蕴,构筑与非遗相关的艺术教育和文化产业平台,谋求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产品创新研发的长远发展良计。

[1] 湖北群众艺术馆. 湖北民间美术探源[M]. 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87. 41-50.

[2] 冯泽民. 荆楚汉绣[M]. 武汉:武汉出版社,2012.13-23.

[3] 龚宇. 传统文化回归与现代基础美术教育研究[D]. 江苏:苏州大学, 2008. 23.

[4] 郑以墨, 王阳. 论高校美术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34.

Protection and Inherit of Textil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Art Universities

LIU Chong-rong, YE Hong-guang, FENG Ze-min

(College of Garment,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A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carrier and spreader, Art universitie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smriti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t Education practice and exchange of teaching model and academic research activity should be diversified so that we can deepen the cultural deposits and promote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s. Therefore, it would be a long-term development plan of Art universities for the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oduct innovation.

Art Universities; Textil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

刘重嵘(1977-),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传统服饰理论与设计.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2012B077).

G712

A

2095-414X(2014)01-0051-02

猜你喜欢

纺织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澳洋纺织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