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机制研究
2014-03-19向新柱王子琪
张 雷,向新柱,王子琪
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机制研究
张 雷1,向新柱2,王子琪2
(1. 武汉纺织大学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2. 武汉纺织大学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以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为实践背景,探讨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模式,通过制度构建、引入“师企问题”、体制完善等多种途径解决“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对纺织工程专业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本科生导师制;“师企问题”;运行机制
一、“本科生导师制”概述
导师制教学管理模式最早起源于14 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由温切斯特主教威廉·维克姆首创,它的核心思想是:“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德智并重,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个别化指导,在学习环境上营造和谐、自由和宽松的氛围。”其后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相继采用该制度,导师制它为牛津大学带来了极大的荣誉,几百年来,英国历史上的41 位首相中,70%多毕业于牛津大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也有46 位是牛津学子,随后仿效该制度的美国大学更是大大受益,与此同时,本科生导师制也在世界高校中得以广泛推广。
从国内近年导师制的发展历程看,最早实行导师制的是2002年的北京大学,随后浙江大学也开始试行,之后各地高校纷纷效仿,最终形成了全国高校范围内普遍认可的一种人才培养辅助模式。在经历“大扩招”后,国内高校本科生的培养急需从“粗放经营”走向“精耕细作”,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当前形式下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全国众多高等院校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导师制作为学分制的“孪生兄妹”,更是引起了许多教育家、教育机构的关注。
所谓“导师制”,即“指导教师对一部分少数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以“教”为主,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是以“导”为主,以此来培养、提高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在导师制中,师生关系将比在传统的教学中更加亲密:导师通过对学生的观察,指出学生存在的各种不足和应该努力的方向;而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提高德育层面和知识层面”。[2]笔者所关注的“本科生导师制”,仅指在具有“纺织”专业特色的高校对工科背景本科生实行班级制和辅导员制的同时,选聘一些具有较高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教师(含教授、专家、学者、博士、高工、企业高管等)担任本科生的导师,不仅要负责学生的学习,而且要在思想、生活、心理、实习、就业等方面给予学生个性化引导的教育制度。
二、纺织工程专业大学生“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模式
纺织工程专业大学生“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模式是纺织产业转型应用型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创建的重要途径①,其首先“应明确导师的任职条件、主要职责、工作要求、推荐与选拔、聘任与管理、考核与评优,并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确保导师制有章可循。”[3]通过科学、细致的归纳和整理,笔者将“导师”划分为学业导师、生活导师、科研导师、企业导师、(实习)就业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含党建导师)、优秀本科生导师(立足学院卓越工程师班和拔尖班)等。
目前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试(实)行模式有许多种,导师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不同的实施方式。一是辅导员、生活导师、政治导师相结合模式,这一模式主要针对大一新生,引导其独立生活、自主学习等能力,对新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普及等;二是学业导师、就业导师交叉模式,在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导师对学生进行交叉指导,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现状和发展方向;三是“团队式”学术导师培养模式,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可在导师的指导下组成研究团队进行专业课题研究,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四是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相结合模式,聘请企业技术人才与教师一同指导学生,将学术讲座和企业实习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进一步结合;五是思政导师、生活导师、就业导师贯穿始终模式,在整个大学阶段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心理素质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教育,从始至终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素质、修正职业目标。[4]
根据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纺织学院)的实际,学院采取导师与学生“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结合模式,一般情况下一个班级配备一名优秀教师作为班级导师,在导师与学生之间实施双向选择机制。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生活指导以及专业基础教育之余,根据导师的研究课题和学生的申请项目,组建不同类别的科研兴趣小组,促进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个性化指导,锻炼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探索。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人生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同时导师也可以发挥所长,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三、“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存在的困难
(一)导师数量与质量难以保证。“在国内,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师生比例约为1:17。”[5]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导师的选配一般以班级为单位,导师很难针对具有30多名学生的班级进行个性化引导,使导学效果不理想。为扩大导师队伍,某些高校将新任教师和管理人员加入进来,但这种做法又可能导致导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为解决导师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就需要导师提高自身学科素养、多了解专业领域现状、多进入企业调研学习,提升自身能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因材施教。培育更多优秀导师,解决导师人才短缺问题后,才能转变以往“1班1导”的模式,真正实现个性化引导,将导师实施的品德培养、专业指导、学业指导、学术引导、社会实践指导、就业指导等与学生成长、成才更有效地结合,实行导师与学生相互选择,协调发展,相互进步的新型运行机制。
(二)缺乏对导师的规范管理。“由于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很多高校还没有形成具体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条例,一段时间过后,导师们谁做得更好无从谈起,没有具体的考核指标,长期下去也会打击导师们的积极性。”[6]学院需要构建一系列制度和体制,对导师进行考核评价,给予适当的约束和鼓励政策,形成一种具有纺织专业特色的、“动态”的、教学相长的,培育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机制。“在导师制实施中,有关考核办法的硬性规定内容难以量化,而且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帮助也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7]不同类别的导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时侧重点不同,如何进行个性化又不失公允的考评,实施后如何评估以及学院应该提供哪些条件等都还在探索阶段,特别是在引进企业高工和高管担任“企业导师”后一系列措施和制度的完善还有待思考。
(三)导师工作时间有限、渠道狭窄。高校中担任导师的教师不仅要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从事科研和研究生的培养等工作,还要顾及自己的进修,在指导学生方面难以分配很多精力,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不够深入,易流于形式,达不到个性化指导的目的。在导师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教育重点一般在于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往往缺乏对学生思想、心理、生活等内在的影响和引导。“在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高校应充分利用为导师与导师之间、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网络平台、交流平台,及时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进行研讨交流,以拓宽导师的工作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8]
四、“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机制构建
(一)制度构建方面
(1)构建完整的实施制度,规范导师管理
“导师制的完善运行需要相关的配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比如导师的选聘制度、选课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实习实验制度、学生工作、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后勤保障制度等。”[9]纺织学院已制定、出台《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和辅助政策,来规范、约束、保障“受聘导师”相关权利和义务,对导师的工作进行定性、定量的综合性考核,与教师评优评先、职称晋级、绩效相结合。
(2)引入“师企问题”文件,确立导师培训新路径
近年来学院积极探索学生导师培养新路径,“师—企—问—题”的引入使导师培训制度更具完备性。所谓“师—企—问—题”,“师”是老师,主要是年轻博士;“企”指企业;“问”是指发现企业经营与生产中的问题;“题”指博士参与企业研发的课题。学院为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落实“一博士一企业”,鼓励年青博士特别是党员博士进企业,实现教师和企业的共赢,从而可以在科研方面对学生积极予以引导。目前学院已出台《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师企问题”实施办法》及配套文件,走“师企问题”之路,是发展学院,培育优秀“导师”,搞好教学工作、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经济、培育优质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导师制下,教师与企业“走”的更为紧密,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博士”(进驻企业的博士)导师、企业导师或(实习)就业导师,从而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做好“师-企-问-题”工作,包括“国家千人计划”学者王训该教授等为全体教职员工进行了多次报告和动员,鼓励、推荐优秀博士导师进驻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科技攻关、人际交流等既提升博士导师综合素质、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亦反用于学生使学生受益。
(二)实施体制方面
(1)充分整合学院现有资源并加以利用。利用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比如姚穆院士、“长江学者”徐卫林教授等)、肥沃的科研土壤(多位教师正参与的重点课题研究)、过硬的实验设备(学校国家级实验室重点培育基地、纺织科技馆和在建的纤维馆等)、“织心湾”心理健康研究所、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如福建鑫华股份有限公司、际华3509、武汉江南集团、老河口富利华纺织有限公司等)优势,整合形成培育学生的“教育产业链”,落实“导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培养卓越创新型纺织人才。
(2)以“织心湾” 心理健康研究所为平台构建师生心灵桥梁。“织心湾”,寓意为“老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学院是学生心灵的港湾”。自“织心湾” 心理健康研究所成立以来,学院充分利用学工队伍优势和导师的作用,积极联系导师与学生,提供导师与学生的心理交流平台,导师们参与值班,倾听学生心声,加强导师与学生间的深层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疏导,为同学们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3)采取灵活多元的师生沟通方式。依托导师制,每学年伊始导师们对大一新生进行入学教育,从而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成才目标;邀请专家学者、成功校友、著名企业家进校园,开展纺织专业论坛,为学生学业做好导航;邀请国外专家、学者定期开展“金丝线”科技论坛,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另外,构建网络信息交流平台,通过访谈、邮件问答、QQ、MSN、短信、微博互动、微信等交流形式,大大拉近了导师与学生间的距离,保证了导师导学的针对性,在育人实践中实现导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注释:
① 参见徐卫林教授:《适应纺织产业转型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协调培养机制与实践》,该项目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1] 刘振彪,陈晓红.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3,(4).
[2] 张金萍,周游.成功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几个关键问题[J].黑龙江高教究,2004,(8).
[3] 雷文,赵攀,魏正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模式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
[4] 何秋香.论党建导师制在高职学生党员教育中的作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5] 周营军.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0,(1).
[6] 颜洪平.论高校辅导员模式下学业导师制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2,(24).
[7] 梁衡.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优点、问题及对策[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17).
[8] 李江.基于导师制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高校论坛,2012,(6).
[9] 温强.本科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群文天地,2012,(9).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for 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Textile Engineering
ZHANG Lei1, XIANG Xin-zhu2, WANG Zi-qi2
(1. 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2. School of Textile,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As the practical background in the College of Textil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Textile Academy") is also analyzing the undergraduate tutor system’s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del, through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Tutor and Corporate question ", perfecting the system and other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undergraduate tutor system, and thus we aim at carrying out quality education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the textile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Tutor And Corporate Question”; Operating Mechanism
张雷(1981-),男,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纺织工程.
武汉纺织大学2012年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项目(133065);湖北省教育厅2014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G230).
G642.0
A
2095-414X(2014)04-0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