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案例教学法在解剖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2014-03-19曹怡云
曹怡云
(桐乡市卫生学校,浙江 桐乡 314500)
解剖学基础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目的是让医学生识别人体的形态、结构,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的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因此,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必须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多创造应用理论知识的机会,使中职学生真正体会到解剖学基础课程在临床医学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案例教学法是围绕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把现实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的案例,通过学生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寻找案例解决方案的一种教学法。我国的案例教学已有20年的历史,对我国高校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推动作用[1]。在解剖学基础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注重知识转变为注重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将手术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课前预习
预习就是预先学习,具体而言,是指学生在上课前自学有关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它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一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一项调查显示:在初中生中,经常预习的学生的平均成绩要高于不预习的学生(P<0.05)。因此,作为中职类院校的教师,更应重视学生的预习工作。但现状是许多专业课教师往往认为专业课不同于文化课,不用预习,或者抱着想给学生减轻课业负担的想法而忽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却不知这样往往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学生课前不预习,课上听不懂,课后就只能花大量的时间再学习,这样不但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给学生增加了压力,让学生越来越觉得医学知识晦涩难懂,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适当布置有意义的预习作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课前主动预习的好习惯。
布置预习作业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去浏览新课内容,而是让学生学会思考。比如教师可以提前将需要进行课堂讨论的一个简单的手术案例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回去预习新课知识,再针对这一手术案例提出与新课知识相关的问题,每位学生可以提多个问题,在课堂中进行集体讨论与解决。这样的预习作业,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调动课堂气氛和激励学生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将手术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课堂教学
有了课前的预习工作,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就大大提高了。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适当运用奖惩措施,或者采取小组或个人竞争机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笔者在将手术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学生已经提前做了有效的预习工作,因此上课时学生的反应明显优于没有做预习时,对新知识、新概念的理解也较快。当教师将手术案例作为课堂知识拓展时,学生都颇感兴趣,十分想知道与手术有关的情况,此时教师可以找相关手术视频或者图片,展示手术过程,告知学生目前这一手术在临床的开展情况,请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手术案例联系起来。然后请学生举手提问,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每堂课只能给学生3次提问机会。接着进行小组讨论,就所提问题给出相关答案。最后通过大家的集体智慧,顺利地解决学生预习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
例如在讲解“消化道”这一章节时,笔者选取了“Whipple手术”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这是用于治疗胰头癌的大手术,包括探查、切除和消化道重建3个主要步骤。探查是决定能否切除的必要步骤;切除是将胰头部、胃幽门窦部、十二指肠全部、胆囊、远端胆总管、近端的空肠及区域淋巴结切除;重建是将胆总管、胰管和胃分别与空肠吻合[2]。课上笔者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切除范围及相应吻合范围告诉学生,要求学生从图片中找出相应解剖部位,接着就有学生提问:病人切除这么多器官与消化道,还将消化道重新组合,他消化道的功能还存在吗?病人还能正常进食吗?有没有术后并发症?针对这些问题,小组成员间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给出了多个答案,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所学器官的功能角度出发,经过学生的详细分析,得出了一个准确的答案。手术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中运用的优点有:(1)锻炼思维能力。思维是创造的原动力,在学习过程中,没人会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学,而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创造,这使得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而且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要对他人的方案发表意见。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可取长补短,促进学生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锻炼其思维能力。(2)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学习本身是重实践重效益的,学生若一味地只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不但阻碍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对其将来从事岗位工作也会不利。如果教师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将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3)教学相长,双向交流。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在手术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自己从学到的知识中进行搜索,经过缜密思考,总结出问题的答案。同时也促使教师深入思考,根据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适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进一步学习。
3 将手术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课后复习
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在学生平时复习时,一味地强调“背”,且学生也反映解剖学基础难学、难记、难理解,只能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但会背并不等于理解掌握了知识。在课后复习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一些科学的方法理解记忆知识,这样不仅能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例如教师可将手术案例作为一种记忆材料,让学生对材料进行思维加工,在脑中形成一个手术过程画面,理解手术部位的形态、结构、功能。这种方式不需要逐字逐句死记硬背,而是通过理解、分析,借助已有的解剖学知识,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之间的内在联系。
4 应用手术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将手术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无疑能够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需要专业课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搜集与新课内容相关的手术案例,并且要将与该手术相关的各种术前、术中、术后知识熟记于心;其次,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护理专业的学生就应该多增加一些与手术护理相关的知识,康复专业的学生多增加一些与康复技术相关的知识;最后,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全科医学知识,尤其在运用手术案例教学法时应掌握外科学知识,懂得临床手术的一般流程,这样在讲解时才能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但是目前中职类院校医学专业教师紧缺,许多护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承担着学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的教学工作,这就需要这些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教学业务水平的同时及时补充基础医学新知识,努力争做“双师型”人才,将理论教学与临床护理有机结合,取长补短,真正发挥护理专业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作用。例如在讲到“心包腔”这一知识点时,笔者选取了心脏破裂出血,出现急性心包压塞必须行心包腔穿刺减压术的案例。选择该手术案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心包腔的位置,通过案例理解心包腔的功能与重要性。首先在课前应收集资料,可以是视频资料也可以是图片资料,应根据不同的专业有所侧重,如护理专业可选择术前、术中、术后护理资料。然后结合学生所提问题进行讨论讲解,如遇课上难以解答的问题,于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后再解答。
手术案例教学法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及学生的预习、课堂学习和复习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在解剖学基础教学中,通过运用手术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对知识除听懂学会之外,还掌握了具体运用的方法,收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1]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48-50.
[2]王亚松.Whipple 手术探讨[J].中国基层医药,1995(S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