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本科生视角下预防医学专业三项教学新举措的评价
2014-03-19李亚茜齐鸿超翟辛谊张建新
姜 媛,吴 迪,李亚茜,齐鸿超,翟辛谊,张建新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2007年四川大学出台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方案[1],并逐步将探究式小班化教学、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本科生国际化教育等新举措引入教学实践当中。2008年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根据学校上述改革精神,结合本学科的教学特点及学生培养目标,开展了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改革,其中最重要的3项教学新举措是:小班化教学、实践与国际课程周和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为了初步评估上述举措的实施效果,并为进一步改革提供依据,于2013年11月至12月间采用专题小组访谈及个人深入访谈的方法,对预防医学专业高年级在校本科生进行了调查,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以预防医学专业高年级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根据信息饱和理论,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大三、大四和大五的学生共70人,以年级进行分组,共10组,每组7人,男女比约为1:2。同时选择6位学生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对专题小组访谈做必要的补充。
1.2 方法
在征得调查对象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利用研究者自编的统一访谈提纲,由研究者担任主持人及记录员,对访谈全程进行录音。每场专题小组访谈持续约1小时;每场个人深入访谈持续约40分钟。
1.3 资料整理与分析
于每次访谈结束后1天之内,使用ATLAS.ti5.10软件对资料进行整理编码,采用定向研究中的描述性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小班化教学
2.1.1 小班化教学的必要性 多数学生认为小班化教学有必要,总体来说比大班教学效果好。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增加师生交流机会、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改善上课气氛3个方面。
有学生指出:“向教师提问方便一些,而且通过和教师进一步讨论,不知不觉就掌握了难懂的问题。”还有学生指出:“小班课堂提供了更多分小组讨论的机会,之后做幻灯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可以锻炼团队协作能力,而且小班上课气氛更好,知识学得更扎实,记得也更快。”
然而访谈中也有学生表示:“小班化教学大多还是流于形式,教师单纯讲课的单一教学方式仍占主体,课堂安排的师生互动时间实在有限。”另有学生提出:“小班化教学中常见的课堂展示环节虽然很锻炼学生的能力,但是每次主要参与准备的总是2~3位成绩好的同学,多数同学并没有参与其中。”
另外,无论评价优劣,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小班化教学的效果因课程性质和教师的教学能力而存在差异。如病理课内容丰富,知识点很多,即使是小班化教学,也是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也有学生认为,那些效果好的小班化课程都是由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讲授的,因为他们善于和学生互动,把课堂组织得好,才能让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发挥出来,相比之下,一些教师不习惯或不善于组织小班化教学,学生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小班化教学的乐趣。
2.1.2 小班化教学的课堂人数 大多数学生认为40人的班级不适合开展小班化教学,20人以内的课堂规模较适宜。多半学生认为,小班化教学的课堂规模应小于20人为好,目前40人的小班课堂人数过多,小班授课的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少部分学生对当前40人的小班课堂表示满意,称可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2.2 实践与国际课程周
2.2.1 选课安排与课程设置 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实践与国际课程周(以下简称课程周)的选课安排不够好,主要原因有3个:一是课程种类少,二是时间安排零散,三是选课安排不透明。有学生提出:“学院安排的预制课程只有3门,选课余地较小,对预制的课程不太感兴趣。”另有学生表示:“课程周一共安排3周的时间,只上两门课,平均每周仅4节课,课余时间多且零散,很难有效利用。”除此之外,还有学生表示:“学生没有可靠并便捷的途径了解课程周的活动和选课信息,没有宣传手册,没有教师的及时告知,很多课程的信息都是在同学间小范围内传播的,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选课范围。”
2.2.2 课程质量与学习效果 大部分学生表示,课程周的课程质量和学习效果较差。多数授课内容为公共卫生领域的概要性介绍,学生感觉比较枯燥,较难理解其实际意义,缺乏学习积极性。课堂出勤率较低,很多学生只关注相应的考试和应得的学分。有一名学生甚至表示:“上课认真听的同学比较少,而且只有考试的时候同学才都到齐。”此外,还有小部分学生表示:“有一堂课是疾控中心的专家来讲的,介绍了很多公共卫生领域的实际工作情况,很有收获。”
2.3 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
2.3.1 学院的组织管理 参与访谈的学生均表示: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大学生项目)的顺利开展,与学院的管理和指导密不可分。但大部分学生认为学院在信息传达、导师选择和经费支持3个方面给学生的支持有限。有学生说到:“我是从学姐那里了解到大学生项目的信息的,前期没有教师给我们详细介绍过这个项目。”也有学生表示:“学院组织过一次宣讲会,但是没听明白,之后没有再提过,自己也就忘记了。”还有学生指出:“我在找项目导师的时候花费了很多时间,我认识的学院教师不多,在网上也没找到学院教师的联系方式,都是在学长那里获得的信息。”另外有学生表示:“项目经费报账是最头痛的事情,对什么开支可以报、需要哪些材料、整体流程都不清楚,学院的文件很笼统,很多具体要求不清晰,目前只报了很少一部分经费。”
2.3.2 导师的指导 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指导教师给予了较好的评价,认为他们可以满足自己的科研需求,对大学生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对学生提供的帮助主要包括:指导项目整体思路、提供专业资料和帮助联系实验室,甚至给予经费支持与情感支持。有学生认为:“ 教师会慷慨地提供资料、书籍和电话号码”;“导师挺好的,很乐意回答我们的问题,会教我们如何做,如推荐文献、引荐相关教师等。”然而,也有少部分学生表示,导师不能满足其需求。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导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缺乏责任感。例如,有学生反映:“导师带的学生太多,精力不足,沟通机会有限,我们的课题思路迟迟没有敲定”;“导师太忙不管我们,责任心不强。”
2.3.3 希望获得的帮助 对于多数未参与大学生项目的学生来说,信息不畅是阻碍他们参与的主要原因。很多学生提出,学校或学院应该采取措施及时将信息传达给学生,如采用短信通知、邮件通知和举行宣讲会等。在导师选择上,多数学生认为前期准备时,由于不清楚导师的研究方向,很容易导致沟通失败或选择不当的情况。希望学生有更多、更便捷的途径了解导师的科研方向和目前指导学生的数量。
3 讨论
3.1 小班化教学
从学生的反馈中可以看出,学生普遍倾向于20人以内的小班教学形式,认为如此才能最大化发挥小班教学的优势。小班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堂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最为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观念的转变,教师从讲台上的“圣人”地位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注重引导而非灌输;学生从被动接受的角色转变为主动求知和探讨的角色,从单干到团队合作。同时,小班化教学增进了师生的沟通,导师比以往更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
然而,在小班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教师应接受规范化培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使小班化教学更有效地促进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
3.2 课程周
课程周开展不过两年,学生对此教学活动的期望较高,希望通过这个机会开阔学术视野,培养专业能力,提高英语水平。从学生的评价来看,课程周没有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考勤率和课堂参与度,这些需要进一步思考。
3.3 大学生项目
大学生项目是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良好平台,大学生项目的顺利开展有赖于学院良好的组织管理和导师的指导。目前,学生在前期准备时缺乏对学院师资的有效利用,需要学院帮助建立学生与导师之间的桥梁,为学生明确科研方向、选择合适导师提供必要帮助。同时,由于本科学生缺乏科研经验,对科研基本流程缺乏充分了解,学生尤其提到报账环节,可谓困难重重。另外,导师时间有限,如何最大程度地指导本科学生的科研项目,有赖于师生间的充分沟通。若在前期选导师的环节,避免学生“扎堆”选导师的情况,就能解决此问题。
[1]王阳,余金明,马立恒. 预防医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调查[J].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4,24(2):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