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学者伦理学理论研究综述

2014-03-19

关键词:伦理学伦理道德

倪 愫 襄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近年来日本学者在伦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无论是在伦理学基本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译介西方伦理学和解读西方伦理学研究方面,都不断有新的成果问世。在此笔者主要对日本伦理学基本理论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进行梳理,这些成果虽不能反映日本伦理学界研究的全貌,但对丰富和发展中国伦理学的理论研究仍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伦理学基本理论研究

伦理学基本问题不仅包括伦理学本身的理论前提和基本问题,也包含新兴应用伦理学领域的基本问题和研究范式。日本伦理学界对这些问题都有研究和探讨。

(一)围绕理论基础、价值与事实、自律等问题展开对伦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伊势田哲治著的《伦理学的思考》[1]从更广阔的领域对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独到的思考。作者从伦理学往复均衡和多元主义的基础出发,对外在主义的元伦理学、功利主义以及黑尔的普遍规定主义和偏好功利主义等进行了反思,进而对伦理学的自然化、社会化和普遍化的可能性做了说明,对道德人格的形成、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伦理学在更广阔领域的运用做了展望,如伦理学对环境科学的贡献、对虚拟空间的价值思考等。

田中朋弘著的《作为文脉的伦理学》[2]对伦理学基本问题进行了学理上的探索。作者从“价值”与“事实”的二元矛盾关系入手,对伦理思想史上的义务论、目的论、德性伦理学、功利主义、元伦理学等学说进行了梳理。

篠泽和久和马渕浩二合著的《伦理学的地图》[3]从伦理思想史领域探讨古今伦理学的基本命题。作者从古代伦理学地图讲起,解说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如从认知说和非认知说中解读道德上“好”的意思,以及道德是否是幸福的手段、道德的意义是否是真实的、幸福的人生是否就是好的人生等问题。并由此解说了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解释了自律与他律的内涵和关系。在近现代伦理学地图上展现的是伦理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正义论等,作者着重介绍了罗尔斯的无知之幕和平等原则,并对分配正义中的平等主义和反平等主义做了分析。在伦理空间的地图上我们应该怎样描绘?作者也谈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人要有伦理的行为和规范,要有尊严的人格,要有责任感,要走尼采所讲的高贵人生之路,要有柏格森的活跃的人生方向,要确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具备正直、正义和善等品行。

冈野治子等著的《希望的伦理——寻求自律和联合》[4]通过对因3.11大地震和福岛核事故而出现的弱势群体以及灾民的现实考察,批判不合理的社会思维方式和既有观念,从女权主义的视角对未来社会提出了构想。作者认为日本社会要走向新的共同性,必须要反思传统的伦理观,脱离集体同调主义。

藤野宽著的《高中生和大学一年级的伦理学讲义》[5]则是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伦理学的基本问题。首先,作者从康德是高中生的朋友还是敌人切入,对自由和理性的关系做了阐述;从应该做的事、想做的事和能做的事入手,说明所为、欲求和能力之间的关系;从追问“愿望是思想之父吗”论述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并提出人们应该遵守的自然法则、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其次,作者从道德经验切入,探讨尊重的伦理和共感的伦理,并分别介绍了康德和叔本华的道德学说,然后引导学生探讨“善的人生”是否就是“好的人生”,树立学生要把握自己人生理想的观念,并告诉学生如何看待死亡、如何学会去“爱”。另外,作者对生命伦理提出的新问题也做了介绍,如科学技术价值问题、优生问题等。最后,作者提出了建设“好的社会”的设想,提出要从价值的多元性中寻找道德价值的思路。

(二)从具体领域的伦理学研究角度对伦理学的相关基本理论问题进行阐释

1.从应用伦理学领域展开对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在《伦理学的地图》出版之后,马渕浩二[6]又在《伦理空间之问——从应用伦理学看世界》中将其描绘的伦理学地图空间从伦理学说转向更广阔的伦理现实。作者对安乐死、技术改善、环境、代际、海外援助、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等应用伦理学基本问题进行了解读:从追问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是什么出发,对安乐死所涉及的伦理问题及道德上的差异做了分析;对技术改善给人类带来的改造问题(如生命操作技术问题、优生问题、正义问题)进行了面向人类未来的追问;对环境伦理学地图进行了勾画,对环境伦理学进行了分类,并对辛格的动物解放论以及如何超越动物解放论谈了自己的看法;在代际伦理问题上,作者指出了代际伦理与日常生活的矛盾、代际伦理的困境、代际伦理与代内伦理的两难,但为了人类的未来,代际伦理研究也是势在必行;在国际援助伦理问题上,如何看待贫困、看待暴力造成的贫困,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要建立起对他国的援助义务,还必须扩大道德共同体;在反思资本主义的问题上,作者认为资本主义与自由主义紧密联系,确立了以自由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伦理有其合理性,但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是必不可少,特别是资本主义只重视市场而忽视市场以外的东西,是必须值得警惕的;在看待自由主义的问题上,作者围绕自由主义对他人的危害和消极自由等问题,对消极自由进行了反思,指出自由主义带来的不自由也是自由主义的危险所在。

小阪康治著的《回答伦理学问题——应用伦理学的现场》[7]对当代社会提出的伦理学问题,如器官移植、捕鲸、食品安全等社会问题,从应用伦理学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和解答。首先,从生命伦理学的视角,作者分析了知情同意原则对患者的利害关系,然后分析了器官移植问题,主张在医学的合理性和自己的决定权上,应该考虑自己决定的优先权。其次,在环境伦理问题上,作者从国立景观设施破坏谈到都市景观保护,从捕鲸问题谈到动物保护,同时也指出了在捕鲸问题上日本文化与欧美文化的差异。再次,从经济伦理的角度,作者谈到日本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呼吁共同关注食品安全。最后,作者就现实社会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具体的伦理建议。如在电车上化妆的女性的伦理观问题,作者指出在电车上化妆即使不危害他人,也是不礼貌的违反伦理的行为。

奥田太郎著的《伦理学的结构——应用伦理学原论》[8]以追问伦理学是什么为中心,论证伦理是什么、伦理学是为什么,指出伦理学的实践转向是现代社会的必然,并从伦理学方法论的原则主义、决定论和行为中心主义的论争中反思伦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伦理学不应该是精英的学问,而应是大众的实践,因此确定应用伦理学是现代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栗原隆著的《生活于现代的伦理学》[9]从现实生活的伦理问题出发,对超出个人决定权的医疗、器官买卖、资源稀缺、代际责任等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独到的探索。作者从我们为什么出生入手,提出胎儿生育的数量应该由谁来决定,胎儿有没有生育权等问题,指出现代医学的发展可以决定胎儿的出生,胚胎干细胞技术的诞生使器官移植发展到器官再生,这些都改变了现代社会的道德模式。要解决这些问题,还必须从最基本的认识出发来探究新的伦理法则。作者从追问我们的身体是否是自己的出发,对器官买卖禁止论及其反论进行了分析,认为身体虽然不是我们自己的,但是需要公共的秩序来守护。作者从追问我们应该如何分配稀缺资源以及调解合理性和道德性的矛盾出发,对医疗资源、环境资源的分配提出了基本原则,指出我们应该对未来的社会负起责任,确定代际伦理的基石。

2.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探求伦理学的基础理论

石崎嘉彦著的《作为伦理学的政治哲学》[10]以莱奥·施特劳斯政治哲学为核心,从现代性批判的视点出发,试图恢复智慧和节制德性的政治哲学。作者从自然权利的争论开始,以对话精神和友爱的伦理性为切入点,对莱奥·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做了回顾,指出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必然会在21世纪复苏。在施特劳斯究竟是一位思想史研究家还是哲学家的问题上,作者更倾向于认为他是一位思想史研究家。作者认为施特劳斯提出的自然权利理论、现代合理性的危机、神学问题等政治哲学问题,今天仍是重要的现实问题。如自然权利理论仍具有现代意义,作者认为就是因为我们对自然权利的否认才造成现代性的危机,施特劳斯的自然权利理论超越了科学和历史。从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出发,作者认为作为伦理学的政治哲学是可能的。从“明晰判断”与实践哲学、科学危机与政治哲学的关系分析中,作者指出社会问题的解决方式已从马基雅维利模式走向经济主义模式,历史意识和进步观念都在发展。而在社会发展中,道德要素不断增长,培养市民社会道德和节度的伦理是非常重要的政治哲学问题。环境伦理问题的解决、社会共同体的再兴既是政治哲学问题,也是伦理学问题。

小室直树著的《政治无知将毁掉日本——了解现代国家的政治伦理》[11]通过分析秦始皇、黑落德、尼禄、隋炀帝、武则天、希特勒、斯大林等被古今中外评价为“恶”的政治家的业绩,告诫政治白痴的日本人处世的方法。作者通过详实的历史知识解说秦始皇的生平以及尼禄给世界留下的巨大遗产,以此说明推动历史发展的人是怎样的人;从隋炀帝留下大运河、武则天作为女皇帝成就“大唐之春”、黑落德王被史笔杀死等史实说明为政者应该给后世留下什么样的遗产;从分析希特勒登上历史舞台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家的要件、先见力等视角,解读独裁者出现的背景和条件,并从中反思如何防止独裁者的出现。作者还通过分析斯大林和希特勒政治手法的独断、专横,说明独裁者的特征。由此,作者对现代民主的政治伦理做了解说,希望民主的政治伦理能成为一般市民的伦理来约束政治家的愚蠢。

3.从伦理学基本范畴的解读中重建学科的理论基础

河野哲也著的《追问道德——在自由主义和教育之间》[12]对学校道德教育进行了哲学反思和追问。书中说到,在学校的道德课程里,我们听到太多关于“对人要友善”、“要热爱家乡”、“要遵守社会规范”等德育语言,但这样的教育对孩子有用吗?我们的时代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道德?我们必须要进行伦理学的追问,通过哲学的思辨探讨其本质。作者认为,在一个人无法生存的时代,寻求与他人共生的道德是必要的。作者通过和辻哲郎对日本人的批判和对日本社会所存在的道德问题的反省,指出在自由主义和教育之间,人权是核心,但是对“恶”的禁止也是必须的。为了共生,我们有向孩子们教授道德的义务,使他们拥有市民性。书中还介绍了功利主义、义务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说明如何感知他人,获得共感。作者着重指出,在一个人生存困难的时代,获得与他者共生的伦理是必要的,要懂得“正义”、“善恶”、“权利”是什么。

小川英司著的《行为和伦理〈上卷〉——社会学基础理论概说》[13]从亚当·史密和“第三者的同感”理论出发,对维持市民社会秩序的要素,如行为的适宜性、道德内化、道德主体的确立、行为和宗教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从黑格尔的“欲求的体系”出发,对共同体的伦理、家庭、市民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做了剖析;从马克思的“货币生成”理论出发,考察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中关于货币生成秘密的思想,揭示了市民社会对商品的依赖性。在《行为和伦理〈下卷〉——社会学基础理论概说》[14]中,作者又从涂尔干的“社会分工理论”出发,如分工的功能、原因和条件等,说明市民社会如何建立道德的基础,成为一个道德的社会;从亨利·柏格森的“道德源泉”理论出发,对道德责任、机械学和神秘学做了分析,指出市民社会要建立的宗教基础;最后从和辻哲郎伦理学出发,描绘了日本市民社会的景象,说明建立没有神的伦理学的可能性。

国分功一郎著的《闲暇和无聊的伦理学》[15]从基本原理、系谱学、经济史、异化论、哲学、人学、伦理学等角度对“闲暇”和“无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回答了人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无聊、为什么我们会尊敬“闲人”、奢侈是什么等问题,并从哲学的视界解释了“无聊”的内涵,从伦理学的角度说明找寻适合自己、展现自我的生活方式是最重要的。作者从闲暇生活的视角对资本主义社会做了深刻的分析,指出当代少数发达国家人们生活富裕、闲暇时间增多,但是闲暇时间的增加并没有使人更好地享受生活,反而却变得无聊。为此,如何利用闲暇时间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而不是无聊,是伦理学的责任。

综上所述,日本学者对伦理学基本问题的解读和研究,大都从西方伦理学的研究范式和基本观点出发来解读相关的伦理学理论问题,其落脚点都是为现实社会服务,为解决日本社会的种种道德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二、对西方伦理学的研究

对西方伦理学学术经典的学习和译介是日本学术界的传统,相关译著层出不穷。在此笔者主要对日本学者的西方伦理学解读和研究进行综述。

1.对西方现代伦理学的总体介绍

坂井昭宏等著的《现代伦理学》[16]对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应用伦理学等现代西方伦理学派进行了系统论述。作者从文化相对主义、主观主义、利己主义等所提出的问题入手,对元伦理学究竟是什么样的学问进行了回答,然后介绍了批判自然主义的直觉主义、非认知主义以及实在论和非实在论的观点,进而又对规范伦理学的义务论、功利主义、德性伦理学的三个理论流派进行了归纳,对政治哲学的正义与善、平等与差别、自由与绝对等伦理问题的论争做了梳理,并进一步对虚无主义和技术时代的现代德国、法国的伦理学说,如萨特的存在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哈贝马斯的交往伦理学、约纳斯的代际伦理以及应用伦理学的医学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等进行了介绍。

长友敬一著的《现代伦理问题》[17]以德性伦理、义务论、功利主义等西方伦理思想为依据,对器官移植、地球变暖、网络伦理等应用伦理问题提出了最新的界说。作者从介绍基础的伦理学理论(如义务论、功利主义、德性伦理、公正理论)出发,首先对生命和医学伦理问题做了回应,如知情同意、护理伦理、优生、器官移植、安乐死、尊严死等。其次,作者对环境伦理、地球变暖、捕鲸问题等做了分析,进而对商业伦理学、传媒伦理学等做了界说。

2.对具体人物伦理思想的介绍

日本学者对康德的研究一直兴趣不减,细川亮一著的《作为公理的康德伦理学》[18]对康德的关于普遍法则的伦理思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作者指出,康德伦理学的核心就在“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的根本法则之中,这个法则是“纯粹理性”的唯一事实。作者从纯粹实践理性的根本法则作为理性事实的意志,到作为实践命题的公理,捕捉康德伦理学的意志公理,认为这样才能把康德的伦理学摆正在批判哲学的位置上。作者从事实这一概念出发,解说康德伦理学的基本思想,指出康德的理性事实不是经验事实,是纯粹理性的唯一事实。康德认为法则来自意志,普遍的法则来自普遍的意志,来自普遍意志的纯粹实践理性的根本法则就成为公理,目的是促进最高的善,并认为康德的伦理学是哥白尼式的革命,是一种超越论的哲学。

中岛义道著的《向恶的自由——康德伦理学的深层语法》[19]指出,康德伦理学的核心是在道德的善中打开了向恶的自由,在逆行中来求善。人都有保存自己快乐和追求幸福、关爱自己的自然本性,康德的伦理学是对用理性超越爱自己、把爱自己与外在的“善的行为”粘合在一起的否定,他是用定言命令的手法导出道德的善。

另外,日本学者对黑尔思想的介绍也颇为深入。佐藤岳诗著的《R·M·黑尔的道徳哲学》[20]通过梳理黑尔对道徳的思考和对道德判断的描述,指出黑尔道德哲学的基础是偏好的功利主义,并回应了对黑尔道德哲学的批判,阐明了黑尔道德哲学的界限与作用。

对胡塞尔现象学伦理学的关注,也是日本理论学界的一个兴趣点。后藤弘志著的《胡塞尔现象学的伦理学解读》[21]通过对胡塞尔人格概念的演变进行梳理,即从胡塞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及战后人格概念的界定,到20世纪30年代人格概念的变化,认为现象学的整体性格规定中呈现出明显的伦理倾向,因此可以证明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一种德性伦理学。作为德性伦理学的胡塞尔的现象学,从价值伦理学中规定了道德的意义,构成了有德的实践生活和有德的现象学生活的连续性。

综上所述,日本学者对西方伦理学的研究不仅在学派和理论介绍上颇为用心,在具体人物和观点解读上也做了很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其成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 伊勢田哲治.倫理学的に考える[M].東京:勁草書房,2012.

[2] 田中朋弘.文脈としての規範倫理学[M].京都:株式会社ナカニシヤ出版,2012.

[3] 篠澤和久,馬渕浩二.倫理学の地図[M].京都:株式会社ナカニシヤ出版,2010.

[4] 岡野治子,奥田暁子.希望の倫理―自律とつながりを求めて[M].東京:知泉書館,2012.

[5] 藤野寛.高校生と大学一年生のための倫理学講義[M].京都:株式会社ナカニシヤ出版,2010.

[6] 馬渕浩二.倫理空間への問い——応用倫理学から世界を見る[M].京都:株式会社ナカニシヤ出版,2010.

[7] 小阪康治.倫理問題に回答する——応用倫理学の現場[M].京都:株式会社ナカニシヤ出版,2010.

[8] 奥田太郎.倫理学という構え——応用倫理学原論[M].京都:株式会社ナカニシヤ出版,2012.

[9] 栗原隆.現代を生きてゆくための倫理学[M].京都:株式会社ナカニシヤ出版,2010.

[10] 石崎嘉彦.倫理学としての政治哲学[M].京都:株式会社ナカニシヤ出版,2009.

[11] 小室直樹.政治無知が日本を滅ぼす[M].東京:ビジネス社,2012.

[12] 河野哲也.道徳を問いなおすリベラリズムと教育のゆくえ[M].東京:筑摩書房,2011.

[13] 小川英司.行為と倫理〈上巻〉——社会学基礎理論概説[M].東京:いなほ書房,2010.

[14] 小川英司.行為と倫理〈下巻〉——社会学基礎理論概説[M].東京:いなほ書房,2012.

[15] 國分功一郎.暇と退屈の倫理学[M].東京:朝日出版社,2011.

[16] 坂井昭宏,柏葉武秀.現代倫理学[M].京都:株式会社ナカニシヤ出版,2007.

[17] 長友敬一.現代の倫理的問題[M].京都:株式会社ナカニシヤ出版,2010.

[18] 細川亮一.要請としてのカント倫理学[M].福岡:九州大学出版会,2012.

[19] 中島義道.悪への自由:カント倫理学の深層文法[M].東京:勁草書房,2014.

[20] 佐藤岳詩.R·M·ヘアの道徳哲学[M].東京:勁草書房,2012.

[21] 後藤弘志.フッサール現象学の倫理学的解釈[M].京都:株式会社ナカニシヤ出版,2011.

猜你喜欢

伦理学伦理道德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三重意蕴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