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孔子塑造“君子”人格的理论创造及其现实价值

2014-03-19

关键词:高尚小人论语

黄 钊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建立了系统而庞大的学说体系,在这个学说体系中,包括注重理想人格的塑造这一无比重要的内容,它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理论影响,值得我们好好发掘,努力继承。

所谓“理想人格”,简而言之,就是人们所追求的高尚的做人的规格。“人格”有高有低,高尚的人格和卑贱的人格有本质的不同。孔子通过创造各种高尚人格范型,引导人们攀登崇高的人格境界。在孔子塑造的人格范型中,有 “圣人”、“贤人”、“志士”、“仁人”、“君子” 等不同类别,它们各有特定含义,为儒家理想人格学说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理想人格有三大特征:一是具有超前性,对社会的道德生活具有导向作用;二是具有高尚性,它脱离了低级趣味,是众人认可的高尚品格;三是具有激励性,能激励人们向上、向善,自觉攀登崇高的道德高峰。因此,塑造理想人格是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举措,值得格外重视。

综观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学说,可以发现他无比重视“君子”人格塑造。在《论语》中,关于“君子”一词,先后出现107次之多。在所达到的道德境界方面,“君子”同“圣人”、“贤人”相比,尚有一段不小的差距。“圣人”、“贤人”是高层次的人格范型,它只有极少数德高望重者才能享此殊荣。而“君子”则属于“众趋人格”,一般人通过努力,就可以使自己接近“君子”品性。因此,“君子”的基本涵义,是泛指能“以德立身”之人。如果说,成“圣”、成“贤”只是人们于长远理想中追求的人格境界,那么,成为“君子”则是人们于现实生活中应当达到的修身目标。前者带有长远性,似乎可望而难及;后者带有现实性,人们只要努力去做,就可以接近做到。因此,“君子”人格是理想人格的第一层次,没有“君子”人格的确立,其他高尚人格就丧失了现实的基础。正是有鉴于此,孔子十分重视塑造“君子”人格,并为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理论探索。

一、规范“君子”应当具备的德行

为了塑造“君子”人格,孔子对“君子”应当具备的德行提出种种要求,以引导人们照着去做。那么,“君子”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德行呢?

首先,孔子认为,“君子” 必须努力践行仁德。君子必须“仁以为己任”(《论语·泰伯》),这是说,“君子”必须把践履仁德作为自己的最高任务。又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这是说,“君子”连吃一顿饭的时间也不应违背仁德,急遽苟且之时是如此,颠沛流离之际亦是如此。在孔子看来,“君子”离开了仁德,就不配称为“君子”,故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这都告诉人们,修养与践行仁德,是做“君子”的首要条件,而“仁”德的基本内涵,就是“爱人”。所以,要成为“君子”,必须时时处处在“爱人”方面下功夫,做到“泛爱众而亲仁”。“爱人”,是儒家“利他”原则的体现。把践行“仁”德作为“君子”的必备条件,这表明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必须自觉践行“利他”原则,这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其次,“君子”还必须具备“义”、“礼”、“智”、“信”等优良品德。孔子认为“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这些论述,不仅强调了君子要以“义”作为自己的内在素质,要以“礼”去实行并约束自己,以“智”(“知”)来丰富自己,还要以“信”来成就自己。因此,“君子”必须使自己具备“义”、“礼”、“智”、“信”等品德。

关于“君子”应具备的优秀品德,《礼记·聘义》载有孔子一段精辟的文字:“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这里以“玉”比君子之德,其中突出了“仁”、“智”、“义”、“礼”、“乐”、“忠”、“信”等优秀品德,从而,深刻揭示了“君子”人格的道德内涵。

二、凸现“君子”人格的重大价值

在塑造君子人格的理论探索中,孔子非常重视凸现君子人格的价值。在这个问题上,他的一个突出创造,就是善于运用比较法,即将“君子”与“小人” 加以比较。如果说,“君子” 是“以德立身”之人,那么,“小人”恰好相反,是不能“以德立身”之人。他将“君子”之德行与“小人”之德行加以对比,藉以说明君子之德的高尚性,小人之德的卑贱性,以凸显君子人格的价值,激励人们争做“君子”,不做“小人”。如,孔子曾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认为君子之德必然压倒小人之德。又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其意是说,君子具有乐于助人的优秀品格,而小人则不具备此德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认为“君子”胸怀坦荡,不患得患失;而小人则终日提心吊胆,患得患失。“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这是说“君子”看问题全面而无片面性,而小人则相反,他们看问题总是片面而不全面。“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认为君子处事安泰而不骄矜,而小人处事则骄矜而不安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认为君子中和而不剸同,而小人则剸同而不能中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指明君子重义轻利,而小人则重利轻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认为君子遇到困难,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而小人遇到困难,则总是乞求他人帮助解决,等等。俗语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通过比较,有效地突出了君子与小人在德行品性上的天壤之别。这在当时,对于推动人们自觉树立“君子”的高尚人格,避免陷入“小人”的污浊境地,无疑有极大的启迪意义。它启示人们,在道德实践中,要努力将自己的德行同小人的德行区别开来,从而推动道德主体在修身中严以律己,做“君子”,不做“小人”。

三、论述“君子”修身应当注意的问题

“君子”应当具备的优秀品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道德主体通过有效的修身实践而逐渐确立起来的。为此,孔子对“君子”修身应当注意的问题,作了许多独到的理论思考,特别是运用量化方法,对君子修身的细节,作了系统概括:

一是强调“九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这里所说的“九思”,从不同侧面对君子的言行举止作了具体规定,要求君子在“视”、“听”、“色”、“貌”、“言”、“事”、“疑”、“忿”以及“见得” 等九个方面做到明辨是非,严以律己,使自己符合“君子”风范,从而为君子自我修身提供了有益的细节性指导。

二是强调“君子”应当“尊五美”。所谓“五美”,指的是“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这里所说的“尊五美”,旨在教导人们正确处理“惠”与“费”、“劳”与“怨”、“欲”与“贪”、“泰”与“骄”、“威”与“猛”的关系,以启迪人们把握“德”与“非德”的分界线,使自己在践行“惠”、“劳”、“欲”、“泰”、“威”等有关德行时,做到无“费”、无“怨”、无“贪”、无“骄”、无“猛”,即:不超出规范,恰到好处。

三是强调“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这里的“三戒”,通过总结人们在特定的年龄阶段易犯的错误,提醒修身主体在“少”、“壮”、“老”等人生的不同阶段,要抓住主要矛盾,严格要求自己,即少时要戒“色”,壮时要戒“斗”,老时要戒“得”(贪财),使自己永不超越社会规范。

四是强调“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礼记·杂记下》)。这里所说的“三患”,是从求知的角度提出来的,它要求修身主体在求知方面要积极主动,当“未之闻”时,要以“弗得闻”为“患”,督促自己在“闻”方面下功夫;当“闻”的问题解决之后,要把求知的重点转到“学”上来,并以“弗得学”为“患”,努力在“学”上下功夫;当“学”的矛盾解决之后,要把求知的重心转到“行”上来,并以“弗能行”为“患”,努力将知识运用于指导实践。这里似乎透露了孔子关于求知的必经过程的思想:即从感性认识(闻),到理性认识(学),再到社会实践(行)的完整过程。

五是强调“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礼记·杂记下》)。这里所说的“五耻” 是从综合素质方面提出来的,它要求君子要以五种弱点为耻:一是在其位,却不能提出治理方案;二是只说空话,不付诸实践;三是对已取得的成绩不能保持、巩固;四是领土有余,而百姓不归顺;五是自己所得到的财富,是社会平均财富的数倍。突出强调了“君子” 应当具有的综合素质。即要求“君子”居其位,谋其政;言顾行,行顾言;既得之,勿失之,等等,表达了孔子“为政以德”的基本观念。

上述五种以量化为特征的概括,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君子修身提出了许多细节性的具体指导,其总的思想,就是要求人们在视、听、言、动方面,要努力使自己具有“君子”风范。与上述思想相一致,孔子对于君子修身,还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意见,如:“君子贞而不谅”、“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等。这些论述,都从应当怎么样和不应当怎么样两个层次,对“君子”的修身实践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它们对于帮助人们树立君子人格,无疑具有方法论指导意义。

四、孔子塑造“君子”人格理论的现实价值

注重塑造“君子”人格,这是孔子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德育模式,对于我国古代道德建设具有方法论指导意义。它通过塑造君子人格范型,推动全社会、全民族的人们为做君子而“修身正心”。这对于推进全社会道德水平,促进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无疑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虽然我们并不要求现代人去做古人所向往的“谦谦君子”,但是,这并非说孔子塑造 “君子”人格的理论,现在已毫无价值,恰恰相反,从方法论角度来看,它对于现代人仍有借鉴的重要意义。如前所述,“君子”的本义,在于强调以德立身。就这一点而言,它同今人的道德追求,又有相融和相似的地方。

我们今天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应当有自己的人格标准,因而应当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现时代特征的理想人格范型。毛泽东同志曾要求共产党员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1]。 这表达了共产党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高尚取向。我们党在长期道德建设实践中,曾先后树立过许多具有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优秀品质的光辉典范,如,上世纪六十年代有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近年来又通过评选“全国道德模范”,在各条战线涌现出许许多多“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先进模范人物,如李明素、郭明义、吴天祥、殷雪梅等人的模范事迹,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爱戴。他们的高贵品质,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关于新型人格的高尚取向。邓小平同志曾要求全体公民要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江泽民同志曾强调要“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胡锦涛同志曾用“八荣八耻”的界定,要求党员干部要“明荣知耻”;习近平同志在考察河南兰考县时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要努力学习焦裕禄精神,他指出:“要组织党员、干部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自己,深入查摆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努力向焦裕禄同志看齐……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3]

党的几代领导人的一系列的倡导和全国道德模范的评选,都表明党和国家希望把当代国民培养成为有高尚道德的人。这一切都为我们塑造当代理想人格提供了指导原则和范例。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应当借鉴儒家先哲塑造理想人格,特别是孔子塑造“君子”人格的历史经验,扎扎实实地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其一,要精心设计现代“理想人格”的称谓。儒家先哲所设计的理想人格,有圣人、贤人、志士、仁人、大丈夫、君子等称谓。这些称谓反映了古代先哲关于理想人格的高尚取向,它对于引导古代人们进行自我修身、攀登高尚人格境界,曾起到十分积极的导向作用。虽然,上述称谓到了今天多已过时,但前人创造这些称谓的历史经验,却对我们创造现代“理想人格”的称谓有借鉴意义。总结儒家先哲创造“理想人格”称谓的历史经验,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一是境界高;二是叫得响;三是有代表性;四是为全社会所公认。我们今天设计现代“理想人格”的称谓,必须借鉴这些成功经验。所谓“境界高”,就是要站在时代的前面,体现时代高尚的道德取向;所谓“叫得响”,就是让人们听起来响当当,能激起大家向往;所谓 “有代表性”,指的是从许许多多个性中抽象出的共性,亦即是时代先进典型的集中体现;所谓“为全社会所公认”,指的是从本质上反映了全社会人们的共同愿望、共同要求,因而能为全社会的人们所认可、接受。这一切,都为我们今天设计现代“理想人格”的称谓,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近些年来,关于现代理想人格的称谓,尚无统一认识,人们关于 “社会主义新人”、“共产主义新人”、“共产主义战士”、“新时代英雄”、“活雷锋”等说法,似乎已近似于“理想人格”的称谓,但用上述条件来要求,似乎又有不足之处,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思考。这是一项艰苦的理论创造,需要德育理论家们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其二,要赋予理想人格应有的道德素质。党中央提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使公民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综合素质。这些要求都很高,对于普通公民来说,只能是努力方向,而对于现时代的理想人格来说,则应是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为了塑造现时代的理想人格,我们应当在道德教育方面,以党中央上述精神为指导,做好应做的工作。

其三,要探索塑造现时代理想人格的方法、途径。孔子所创造的量化法、比较法到了今天仍可适用;同时,我们党所创造的典型教育法等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对于我们塑造现代理想人格,也有重要作用,应当好好总结,加以运用。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塑造符合社会文明进步需要的现代理想人格。为达此目的,我们一定要通过总结儒家先哲创造理想人格的历史经验,通过总结我们党宣传先进典型的历史经验,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为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0.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65.

[3] 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N].人民日报,2014-03-19(1).

猜你喜欢

高尚小人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平儿是“全人”还是“尤奸”“小人”
指印小人来了
与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Happiness through honorable actions
木勺小人
诚实也是一种高尚
高尚的人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