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群众路线方法论的重大意义

2014-03-19赵欣宇

山东青年 2014年1期
关键词:社会教育陕甘宁边区群众路线

赵欣宇

摘 要:抗战时期边区社会教育是陕甘宁边区政府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是我党紧密联系群众,解决边区群众文化落后问题的法宝,是提高边区民众民族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成功教育实践,是广大群众认识-熟悉-认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纽带。因此,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可以说完成了“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 的群众路线实践,完美的诠释了群众路线方法论的正确性。边区的社会教育通过实践群众路线方法论,形成了适合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独特创新发展模式。研究和总结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和群众路线经验,对于开展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建设工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 群众路线

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教育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提高150万边区群众知识文化水平,民族意识和政治水平的最有效方法,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战略。在陕甘宁边区经济文化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边区的社会教育经历了十分曲折的探索过程,从旧的教育体制到创立边区社会教育的新体制,由强制教育模式到群众自愿的新模式,由政府包办到基层群众民办政府公助。形成了适合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独特创新发展模式。研究和总结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和群众路线经验,对于开展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建设工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一、 陕甘宁边区人民群众文化落后的背景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抗战救国的任务就落在了每一个中国人身上。群众的抗战热情和自我牺牲意识,主要取决于他们的认识水平和政治觉悟的提高,而当时边区民众思想文化落后具有以下特点:

(1)文盲众多,文化极端落后

陕甘宁边区成立之前,边区13县,150万人口中有100万文盲,旧的小学不过120所,农民子女大多无条件入学就读,农村方圆几十里找不到一所学校,儿童失学率达95%以上。有些教师文化低得惊人,连一般的常识都不懂。林伯渠同志在第一届参议会上所作的政府报告中明确指出“学校稀少,知识分子凤毛麟角,识字者亦极少,在某些县如盐池一百人中识字者有两人,如在华池等县两百人中仅有一人。平均起来,识字人口只占全人口的百分之一[1]26”。

(2)封建迷信的腐朽文化愚弄百姓

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推行愚民政策,利用人民的迷信心理,在人民群众遇到困难时,促使人民群众信奉巫神,愚弄百姓。“边区人民从旧社会承继过来的经济是落后的,其承继过来的文化遗产更为落后,封建文化残余还在多数人民的脑子存在着[1]214”。全边区巫神多达2000余人,远多于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人数,致使边区婴儿的死亡率高达60%[2]。据统计,仅延安县的59个巫神在11年里直接致死人命279人,因巫神耽误生命的有779人[3]

面对上述边区群众文化落后的现实,边区政府自成立起,大力推行社会教育扫除文盲,破除迷信,提高群众科学意识和民族意识,为抗日统一战线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群众路线教育

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在边区政府正确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一直在极端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沿着群众路线的道路探索发展,使边区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质得到显著提高。边区社会教育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政治水平,革命自信心,民族自尊心为目的,开设文化、政治、自然常识、社会常识和军事常识等。陕甘宁边区政府从边区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社会教育,办学形式灵活,内容丰富。这对动员群众抗战救国,巩固边区政权,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1)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社会教育方针

1937年,党在《关于群众的文化教育建设草案》中提出:“他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把广大群众从文盲中解放出来,普遍的进行普及教育,使每个特区人民都有受教育机会。扫除一切教育上的垄断和畸形发展,普及教育是目前的中心口号之一”[4]抗日战争时期,广大群众是社会教育的主要对象,《边区国防教育的方针与实施办法》中指出:“国防教育的对象是广大群众,故应依靠群众,应为群众所理解、所拥护。”[5]边区政府坚持走近实际,走近生活,走近群众,采取群众自愿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社会教育模式,切实践行边区社会教育方针,使边区政治文化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2)边区社会教育自上而下的组织动员和领导管理

陕甘宁边区地处黄土高原,交通闭塞,经济发展滞后,民众思想落后。边区社会教育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边区政府自上而下建立和完备的教育组织机构,边区最高教育领导机构为边区教育厅,下设行署教育科, 行署教育科领导区教育科的县三科,具体负责本县的社会教育工作;同时成立第三科联席会推进各地工作的联系和交流;乡村教育委员会是最底层的社会教育组织机构,负责本村各类民校、俱乐部、民革室、救亡室的组建。因此,边区自上而下形成了政府、行署、县、联席会、村五级社会教育管理体系,有力地保证了社会教育的顺利开展。

在边区社会教育管理过程中,边区教育部门完善了计划报告和检查巡视制度,避免了领导上的形式主义。边区教育厅指出:“制定计划,一般应按照边区教育厅的指示,针对过去的缺点,制定工作中心和进行步骤,同时还应照顾到人力、财力以及可能的变化(如环境变化、战争的影响等)。计划定出后,一定要提到县政府委员会讨论,……取得工作联系。”检查巡视制度随即也建立健全,这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下情,掌握第一手材料,督促和指导基层工作。

严抓领导上的形式主义,充实社会教育干部力量。在具体的工作要求领导干部深入群众,实事求是。“首先必须了解环境,了解干部,深入群众”。[6]

(3)边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教育

边区社会教育分为政治、文化、军事三方面,具体内容与生产、生活、时事紧密相连深受群众热爱。例如边区社会教育冬学教材“在内容,《边区民众读本》注意了联系农民的生产和家庭生活;在形式上,把许多生字摆在一起,同类相聚,声韵和谐,词句简练,便于记忆,群众欢迎,为县区乡所称赞”。[7]

边区社会教育过程,反对“死读书”“注入式”教学,提倡社会教育走群众路线,发动群众自己教育自己,使群众自己成为教育的主人,更成为教育的主体。特别是民办公助时期形成了子教父,夫教妻的群准学习高潮。

边区广大群众面临形式多样灵活,内容丰富的社会教育,纷纷参加社会教育,群众参加社会教育人数连年增加。1937年9月,边区政府开展识字运动,开办第一次冬学,当年就有10337人参加,1938年人数增加到15824人,1940年共开办965处冬学,21689人参加学习[8],仅绥德分区便有冬学学员13304名。[9]

随着边区社会教育的广泛普及和深入开展,社会教育的内容也从单纯识字发展为国防教育,卫生常识,破除迷信,移风易俗。这对改造陕甘宁边区群众的旧思想旧观念起到重要作用。

三、边区社会教育的群众路线教育启示

目前我国各项社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是在高速度发展同时也存在发展的问题,例如教育脱离工作实际,教材更新速度慢,受教育者就业压力巨大,社会实践不足创业风险极大,瓶颈矛盾突出,通过研究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群众路线方法得到以下启示:

(1)边区社会教育最大的特点是把抗战、生产和学习结合起来,以生产养学习,学习反过来促进生产和 抗日,真正实现了与群众、与实际相联系。

(2)群众路线是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成功的法宝,为中国的新教育真正开辟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3)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实现了文化根植于群众目标,实现了政治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

(4) 边区社会文化建设逐渐摸索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正确路线。

这些启示对于社会教育中用市场作为教育目标,加强基础理论教育创新,以社会实践进行社会教育,增强社会教育的时代价值和与时俱进的步伐,为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实践基础。

四、结语

陕甘宁边区边区的社会教育经历了十分曲折的探索过程,从旧的教育体制到创立边区社会教育的新体制,由强制教育模式到群众自愿的新模式,由政府包办到基层群众民办政府公助。形成了适合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独特创新发展模式。研究和总结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和群众路线经验,对于开展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建设工作,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之一,是党的科学的领导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动体现。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利用群众路线教育这个法宝,开展新时期文化建设,新时代核心价值观建设,新时期道德标杆建立。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疏通和引导好高速发展的网络文化方向。

面对信息爆炸,网络文化快速发展,各种思潮冲击中华民族文化。我们有必要借鉴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成功经验。利用群众路线教育这个法宝,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实践中探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真理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陕甘宁边区参政会文献汇编[G].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2]李维汉.陕甘宁边区政府回顾,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回忆录)[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64。

[3]刘汉水.边区文教工作的阵容[N].(延安)解放日报.1944-01-06(1).

[4]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社会教育部分》(上).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页.

[5]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教育方针政策部分》(上).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页.

[6]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 社会教育部分》(上).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6页.

[7]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 社会教育部分》(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6-297页.

[8]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N].(延安)新华日报1944-6-6.

[9]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 社会教育部分》(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8页.

(作者单位: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陕西 延安716000)

猜你喜欢

社会教育陕甘宁边区群众路线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拥军工作的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