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策略

2014-03-18王小龙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分组教师教学

王小龙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个闪光的亮点。但很多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大于效果。这样的学习不但是低效的,而且是无益的。小组合作学习如何进行?如何通过合作学习达到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呢?本文将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合作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它的提出为课堂教学引入了平等、合作、互助等基本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形式,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较好地促进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一种方式。应该说,小组合作学习并不强求于学习效果的一体化,它追求的是学生的思考与见解的多样性。学生在差异式的学习中形成一定的共识。小组合作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提升思维品质等都大有裨益。

笛卡尔说:“方法是最重要的科学。”语文教师需要正确、科学的方法来引领、指导学生的学习。只有如此,才能使教学简单而高效。随着课改不断深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也更加深入。在“挤干水分”之后,我们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既要有序,也要善引,更要求活。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策略

(一)精选合作内容

语文教学和理科教学存在较大区别,所以并不是所有文本、所有教学环节都需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只是一种重复劳动,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因此,合作不是走过场,不是为合作而合作。同时,有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那就是学生是否喜欢这个合作?学生的合作,要切实地提高言语实践的能力。设计的合作内容,要让学生抓住关键,展开讨论,并保持良好的倾听习惯,这才是难能可贵的。

例如教学《天火之谜》。根据文本特点、编者目的,可让学生先自读“风筝实验”的相关内容,然后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画面。接着在组内合作讨论,结合文本,抓住要点,把富兰克林做实验的画面简单而迅速地画下来。最后上讲台汇报实验的经过,与大家交流合作的成果。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篇课文虽属记叙文,但在叙述风筝实验时,很有些说明文的味道。“要点”是什么?不就是实验中的那些要素?那些关键的步骤、操作的注意事项、科学的基本原理?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抓住这些要点?如果只是常规的读、思、讲,并不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学生既然对实验感兴趣,课堂上为什么不能设计一个“实验”?在完成实验配图的过程中,学生必须通过读、画、搜集和处理信息,甚至看插图才能完成。学生读得有滋有味,交流得充分彻底,既涵泳了文字,也复述了文本的内容,一举多得。合作学习实实在在地收到了高效。

(二)明确分组分工

通常的安排是:科学地进行分组,在异质分组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同质分组。组内的成员进行一定的角色分工。如有组长,有记录员,有汇报员……进而,角色可随时变更,使机会均等,人人参与。还须注意,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每一位成员的多样学习的相互碰撞。因此,组长的作用在于组织组员参与活动,并非“领导”角色。否则,学生的思维容易被别人打断或者同化。

例如《天火之谜》的教学中,教师可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小组成员进行编号,4人为一组,分设组长、配图员、解说员、补充员等角色。由于平时教学中是采用轮流担任角色的方式,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在教学中,出示了合作任务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迅速阅读,搜集文本信息,完成合作任务。

有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采用随意编组的形式,如抽签分组。这样的随机安排,也促进了课堂学生平等参与的学习关系形成。课堂永远是由学生组成的,教学中是否能够顺利地形成合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尊重每一位学生。只有相信学生,倾听学生,才能让教学创造出新的境界。

(三)适度及时介入

教师不是旁观者,也不是局外人,小组合作也需要大量的预设。因为教师参与了倾听、评价、质疑等活动,才能促进学生了解彼此,反思自身,反馈他人。同时,教师投身其中,也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为和睦,合作学习更有成效。

如在《大自然的文字》教学中,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抓住文本、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查阅的资料等多种形式,把自己认识到的大自然文字在小组中作适当的整理。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冷场”时,可适时引导,避免能力较差的学生成为陪衬和附庸。出现“热闹”时,也可合理“降温”,达到“活而不乱”的调控。对于那些人云亦云的学生,必须要关注、提高其言语实践的能力。可以教给他们一些交流的范例,如:我同意、我附议、我赞同、我有补充……长期训练下去,学生会觉得,语文课的表达,小组合作的交流,其实很有意思。

在学生掌握学习技能之前,在班级中形成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一个先决条件。很多的课堂中呈现的场景是:多数学生缄口不语,少数学生夸夸其谈。而且无论是“听众”还是“观众”却是那么的“心安理得”。教师的作用在于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交流。至于那些明显吃力的学生,则适宜课后的个别辅导。

(四)科学评价鼓励

除了小组交流中的介入和调控,全班汇报环节中,教师要注意科学评价和鼓励。

1.技能的训练

全班的汇报,是小组合作成果的一次展示,也是预设与生成的正面“交锋”。因为这种汇报,绝不是单兵作战,而是集体智慧的表达。例如在《天火之谜》的配图汇报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表达技能的纠正,通过简单易行的话语模式,训练学生听取、说明、求助、说服、建议等多种言语实践能力的培养。看起来是一两位“能言善辩”者的表述,但示范性的功能,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随着分组的深化,参与面会更加广泛。

2.评价的机制

科学的评价,不单单是评价汇报学生的能力,而更侧重于评价小组集体的成果。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关注的点不仅仅是答案的正确与否,更关注每一位成员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精神和学习态度、参与程度。《雾凇》一文中,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教学重难点,需要有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学生经过自主思考、小组合作学习,亲历解“奇”过程,很快弄清了雾凇形成原因。同时,在探究过程中明白语言简洁、准确的重要性,学到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培养了合作精神。

3.鼓励的措施

语文素养是怎样形成的?语运能力究竟怎样得到发展?这些主要矛盾,落实到最后,其实就是一个“学”的问题。只有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才能激发起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课堂充满活力。在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这一主要问题。学生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一步步走进人物的内心,进而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无论学生对人物的解读是否“到位”,教师都应该给予及时的鼓励。

《论语》中有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理想的小组合作学习应具备这样的特点——和而不同。佐藤学教授就常用交响乐的“多元声音的交响”,来表达一种包容差异、尊重差异的教育世界,这和几千年前的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是一个意思。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捍卫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挑战权、话语权,让每一位学生真正自主并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其语用能力!

猜你喜欢

分组教师教学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分组
秋天在哪里
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一个分组叫“爸妈”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美育教师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