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段语文第一课时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014-03-18孙树东
孙树东
摘 要:长期以来,教师们对语文第一课时教学陷入怪圈,一方面认为它好把握,有人听课首选第一课时,一方面认为它内容单调缺乏精彩,公开课少有执教,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如何使第一课时成为学生初读文本引发兴趣的起始点?如何有效完成第一课时教学?作者从课堂教学现状与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阐释。
关键词:中年段 语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
一、课题的提出
一篇语文课文的学习,大都需要两三课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人们习惯将学生接触新课文,初读文本的教学称为第一课时。调研中90%的教师会选择上第一课时,认为第一课时简单容易上,无非是学字词,读课文,理文脉,而上起来却“四不像”,越位错位现象严重。目前语文第一课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教学目标杂乱不清、或臃肿、或单一。②教学结构僵化,字词学习占大半节课。③教学内容随意、简单,缺乏朗读指导。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强,没有兴趣。
那么,第一课时如何上?上到什么程度?学习哪些内容?如何让语文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有效结合?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由此我确定了 “中年段语文第一课时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研究主要目标、内容、对象、研究方法
1.研究主要目标
1.1拟在改变教师固有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目的性,明确中年段语文第一课时究竟应该完成哪些教学任务,能结合学生情况结合不同文本确定不同教学目标。
1.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阅读欲望,并能挖掘问题,引发学习期待。
2.研究内容
2.1对中年段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2对中年段语文第一课时教学模式的研究。
在此教学模式的研究中,我主要进行中年段语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导语设计、词语教学、朗读教学、收尾艺术的研究。
3.研究对象
小学中年段语文教师。
4.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
三、研究过程
从2012年2月-2013年12月,我一直从事小学三四年级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工作,对中年段语文第一课时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1.中年段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1中年级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调查
学生对阅读教学和其他语文学习的兴趣比较统计图
采用问卷调查和课后访谈的形式了解了学生对语文第一课时兴趣的反馈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对语文第一课时缺乏兴趣,究其原因,认为教学模式僵化、导语设计缺乏艺术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在第一时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此在教研活动中,我结合具体事例跟学科教师共同探讨如何设计导语,并采用对比的方法,把不同教师相同课例的导语进行比较,使老师们认识到“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开始,教师要努力创造情境,根据文本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导入新课,或故事简述或激情叙说或资料巧现,让学生在教师激情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在恰当的材料中走进文本,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身边老师的做法最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老师们的创造热情一下子被激发起来,由此我开展优秀导语征集活动,把最佳导语发到语文三四年级博客中。两年来,我共发表博文600余篇,其中原创170余篇,老师们跟帖3000条。及时、快捷、有效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达到资源共享,得到全区教师的大力欢迎。
1.2中年级教师对语文教学兴趣的调查
教师对阅读教学和其他语文教学的兴趣比较
通过调查问卷和座谈了解,大多数教师对语文第一课时情有独钟,认为第一课时是最好上的课,但听课中,却发现很多教师对中年段语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不清,教学目标落实越位,为了出彩往往涉及第二课时教学,而学生在第一课时应该培养的语文能力得不到提高。为此在教材辅导中我进行了专题讲座,和老师们共同探讨语文课时目标,哪些内容应在第一课时完成,哪些任务该在第二课时完成,必须要有科学而合理的安排。最终使老师们明确中年段语文第一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读书、识字写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重点是细读感悟,体会情感,揣摩语言,领悟表达方法。只有做到心中有目标,上起来才能扎实有效。
1.3很多中年段的教师太关注识字教学,个别教师第一课时的识字甚至教大半节课,逢字必教,面面俱到,最后留几分钟,写几个字,读一遍课文,整个第一课时教学结束。
从200余节第一课时教学中,统计各环节时间如下。
教师第一课时各教学环节所用时间情况(前测)
从上表中看出,识字写字时间占整堂课的70%,其余时间占30%
分析这种情况,原因是这些教师仍用低年段的方法来进行中年段语文教学,为此,我与学科教师重温语文新课程标准,使教师们明确中年段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方法和经验,可以积极主动自我识字,在小组中交流识字方法,取长补短,教师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识字中巧妙穿插写字指导,读写结合,保证每天有10分钟的写字时间,学生已熟悉生字后,引导学生按结构分类,有意提醒学生去发现易写错生字及书写时注意的地方。对于特别难写的字,教师要重点指导,并范写,如“兜、嚣、罐”等字。
经过反复摸索与实践,认为如下各环节时间分配比较合适。
中年段语文第一课时教学模式各教学环节所用时间(标准)
1.4听课中,我发现最大的问题是多数教师不会朗读指导,虽然新课程以来,老师们朗读意识有所增强,能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但朗读的目的性不强,缺乏有效的朗读指导。
针对此种情况,在教材辅导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请两位“成手型教师”现场做课,课后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如何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科老师真切地感受到有章可循有法可学。endprint
结合新课标,细化朗读要求。 ①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②同学间互读课文,订正字音;③自由读课文,不添字、不掉字、不唱读,读通顺,读流畅;④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⑤默读课文,感知内容,思考问题,边读边做批注;⑥展示朗读水平,师随机范读指导;⑦加强重点段朗读,可分组读,可齐读等。朗读贯穿课堂的始终,读有要求、读有指导。
1.5第一课时的收尾是要讲究艺术的,听课调研中发现很多老师忽略这一点。评课中我建议教师从整体入手,引领学生理清脉络之后,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引导学生读悟。然后在高潮处,在疑难处,在矛盾处戛然而止,留下悬念。这样既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一曲终了,余音绕梁”的目的,既符合从整体到部分的阅读教学规律,又使第一课时有味道,有看点。
四、研究成果
1.通过课题的研究,总结出了“中年段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模式”,通过此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使学科教师明确中年段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了解第一课时基本教学流程及各教学环节所用的大致时间。
2.提升了教师专业能力和水平,激发了教师参与课改、参与小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3.通过实践,改变了教师固有的教学思想和的教学方式,还给学生更多的读书时间,学生更喜欢上语文第一课时,注意力明显集中,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
五、问题与讨论
本研究只是对小学语文中年段第一课时教学模式进行了实践和初步的探讨,由于时间较短,致使本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课题研究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
1.如何使中年段语文第一课时教学模式较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还有待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去探索。
2.中年段语文第一课时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是中年段教师,对其他年段的教师是否也具有相同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4.每次教学中,朗读指导显性教学效果不明显,另外个别教师缺乏朗读指导的能力和水平,在下一步的实践中仍需花大力气解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
[2]李琴《谈谈阅读教学中第一课时的教学》《新课程.教育学术》.
[3]苏振花 《扎实地提高第一课时的有效性》《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3]薛晓光 《向第一课时要效率》《小学教学参考》.
[4]徐军辉 《智慧探索 有效回归-探索小学语文阅读第一课时教学》《课程教育研究》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