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的静态形式与动态形象的结合

2014-03-18姜涛

关键词:曲式结构和声创作背景

姜涛

摘 要:《我爱你中国》这首艺术歌曲传唱已久,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关于曲中词、曲、伴奏的结合乃至完美至极,至今仍在许许多多的角落里能够倾听到这首歌曲,鉴于此,笔者拟从分析的角度来观察这首作品的细节性处理,已达到对这首作品的学习与借鉴。深层次剖析这部作品的内涵之所在。

关键词:创作背景;歌词特色;曲式结构;和声;伴奏织体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242-02

这首歌的歌词采用我国传统词律“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咏叹结合,字句质朴简练。运用叠句、排比等手法,对祖国的春苗秋果、森林山川、田园庄稼等景色作了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刻画,借景抒情,完美的表达了海外赤子对祖国的满腔炽热和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该曲主要以“e”为韵,主要运用呼应式。该曲中的词的写作颇具特色,具有和曲调完美契合的一致性,第一句是上声,第二句下声,第三句下声,到了第四句变为上声,与曲调结合十分融洽,具有起承转合的美感,与曲调达到水乳交融、天人合一的效果。

一、关于此曲中结构形态与旋律曲调分析

该曲是一个三段体式的歌曲,前面运用了引子材料,结尾时加入了尾声。属于结构较完整的典型的三段式结构。此曲的简单结构图示如下:

引子(Int8+8)+{A(a2+b2+c2+d2)+B(e2+f2+g4)+A*(a2+b2+h4)}+尾声Coda9

通过以上图示我们可以看出,该曲结构较为完整,句法多为方整性句法,此曲开头引子为16小节,有两部分材料构成,前八小节主要是感情陈述,这部分部分节奏较自由,气息宽广,音调明亮、高亢,旋律起伏跌宕,把人们引入百灵鸟凌空俯瞰大地而引吭高歌的艺术境界。为全曲奠定基调,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主题部分做前奏,为主体部分的出现做节奏及调性上的准备。引子明显的分为两部分材料,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用圆括号间隔开来。引子中第一部分中主要采用宽广、高亢性音调,旋律主要在高音区流动,音区跨度相对较大,旋律起伏较为明显。属音与主音之间的进行占据了大部分,主要为抒情性的,迸发性陈述。到第二部分材料时音调明显缓和,节奏开始明晰,旋律性增强,音区主要在中音区流动,为主体部分的人声进入做准备。

第二部分主体部分,该部分为一个完整的三段式结构,为ABA形式的三段式,在这部分中,再现时采用了变化再现,主要在再现中的最后一句变为了综合性句法,起到了终止性的效果。

首段是一个四句式乐段,各句为两小节,起承转合式句法,与歌词紧密契合。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该段的句法特色,结构方整,采用等分型句法,该段中节奏较舒缓,旋律层层递进,既委婉、深沉而又不是内在的魅力,铺展了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使“我爱你,中国”的主题思想不断深化。充分展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与向往。

此段中由于抒情的因素所在,其中旋律中运用了大小调式交替,第一句为大调式终止在属音上,第二句则转为了其关系小调a小调的属音做终止,并且该句内运用了小调式的特性进行,e-a音的属到主做离调进行。第三句内则运用了这两个调式的融合,终止在属和弦的五音上,造成到终止时的倾向性。该处的借用调式的方法起到了完美的效果,这也是先进大多数作品中运用并且值得我们借鉴的,大调式的运用起到了明朗抒怀的效果,而小调式的运用则起到了内秀的色彩。

中段运用综合性句法,分为三句,前两句各为2小节,第三句为四小节材料构成,作为全曲的高潮点。该段中的旋律采用层层递进式处理,感情逐步上升,最后推向全曲高潮,例如该段第一句的低音5——高音5、第二句的1——6、第三句的1——1,旋律的非严格模进造成情感气氛的逐步上升,级进式上行在这一部分中的最后一句运用较为具有特色。“45 67 66 712”简化为“456712”的级进进行为感情在高潮处的迸发做预备。

该曲的再现段也是由一个综合句法的乐段组成,前两句再现首段的第一、二乐句,第三句对前面材料总结引向终止并密接下一段材料。该段起到对前面的高潮缓冲并且对前面的乐思进行回味再现与变化的作用。

该段材料主要运用首段的材料发展,并在首段基础上进行变化,三连音在全曲中运用较为频繁,映射心中激荡不安带有哭诉性质的情绪。展示对祖国美好的向往与热爱。最后进入全曲的尾声结束部分。

尾声部分运用前面的材料做发展。该部分也是由综合性乐句构成,分为三句。第一、二句经过两个衬词“啊”的抒发,把情绪引向歌曲的最高潮。末尾句“我的母亲,我的祖国”在高音区结束,倾泻出海外儿女对祖国满腔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曲调起伏迂回,节奏自由悠长、与第一部分相呼应。

该曲的结构曲调委婉悠长,感情气氛浓厚,与歌词的结合极为完美,不愧为我国一首长期传唱不衰的不朽的经典作品,歌曲中词的情真意切,淳朴浓郁。曲调婉转悠长,起伏跌宕,完美的把海外赤子的热爱祖国、赞美祖国的爱国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二、关于曲中和声运用的分析

该曲中的和声运用较为传统,没有出现过多的新用法。多以传统的功能性进行为主。

引子中,和弦开始就是以属七和弦到一级的上行跳进解决出现,造成紧张高亢的上行进行音调,第二小节为一级和弦,在这一块主题音乐中,和声基本上都保持在一级和弦与属七和弦之内,突出主调因素,巩固调性。

引子中第二部分作为引出主题的材料中,和声流动性较大,开始强调音乐中的音响效果性。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上例第一小节为一级和弦,第二小节则运用属和弦到升高三音的六级和弦(相当于二级的属和弦),造成一种新颖音色的插入对比效果以及到下一小节的倾向性,第三小节运用二级和弦,第四小节运用一级和弦进入下一小节的属七和弦,再解决至升高三音的三级和弦(相当于六级和弦的属和弦),进入二级到属七最后解决到一级和弦。endprint

纵观引子中的和声运用,I-VI(V/II)-II-I-V7-III(V/VI)-II-V7-I.既有新奇的音响特色,有运用了严谨的和声进行。其和弦序进基本上都保持在主-属-主的框架之内。其中的升高三音的VI级和III级和弦的运用比较能起到音色对比的效果,还起到了增加倾向性与音调游离的作用。用最单纯的手段表现出较完美的音乐。

中段和声运用比较单一,基本上没有出现变和弦之类的用法。只有在乐曲竟如高潮时,和弦运用了一个重属和弦解决到属七和弦的进行。解决到下一段再现时的主和弦。

尾声材料中和声运用较为多样,生不中运用了大量的和弦外音,在最后结束高潮部分,和弦运用较具有特色。

第一小节运用声部的反向进行造成力度的上升,推动高潮。第二小节运用二级和弦,到第三小节首先进行到V7/III,然后到属七和弦,最后做完全终止解决到一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到这首作品中的和声运用,以传统的功能性进行为主,但不失音响效果的完美与色彩性。全曲的和声音响极为丰满,与旋律密切配合。为全曲核心思维表现注入了活力。深刻的表现了海外赤子对祖国的思念热爱之情。

三、对作品中钢琴伴奏织体声部的分析

一部创作成功的歌曲,其刻意谱写的钢琴伴奏(包括作曲家创作的即兴伴奏),往往加深了整个歌曲的艺术感染力。它并不单单是一种音乐背景,更是整个音乐结构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结合体。作曲家或是在创作一开始就把钢琴伴奏作为歌曲整体构思的一部分来考虑,或是在基本确定了某歌曲的性质、风格、调性、结构、主题、旋律与和声等要素之后,根据歌曲形象及思想感情的变化、乐曲背景与和声运动的需要来考虑钢琴伴奏的织体,如本作品中模拟自然界的流水潺潺、鸟鸣声声、雪花飘飘……借景抒情,来烘托歌曲的特定意境。这种精心构思之后谱写的钢琴伴奏与整个歌曲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紧密配合着歌曲的进行,并随着歌曲的陈述、展开与再现不断丰富及变化,同时又有其自身的逻辑布局。客观剖析作曲家对钢琴伴奏使用的创作手法,可以深入地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及其伴奏的功用,从而使伴奏者对歌曲的理解更透彻,伴奏中表达也更准确。此曲中,钢琴声部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作品的表现起着至关重要、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部作品中,钢琴织体声部的编配也是极具特色的,非常值得我们去借鉴与学习。

(一)引子部分的钢琴编配

该部分的主题主要是高亢性音调,钢琴织体声部主要采用柱式和弦加华彩性音型构成,第一小节一、二两拍运用属七到主的注释和弦形式,力度为f,在和弦上方有重音力度标记,做辉煌的开题,接以三、四两拍运用由低音区向高音区的琶音华彩音型,作为情景式的映衬。第二小节中上方声部是主和弦的震音,而低声部则是柱式和弦式的琶音,为全曲的基调氛围营造了良好的开始。这种用法贯穿了整个引子部分,引子的第二部分运用手法较为丰富,这一部分主要起到前奏的作用,其中主要运用高声部加入旋律,而在低声部用柱式和弦,在中声区也加入了柱式和弦的衬托,以造成声部的饱满,免去了声部之间空洞的感觉。长音处也运用了琶音做华彩音型的用法。

(二)主体部分的钢琴编配

该部分中钢琴声部一改引子中的特色,分为两个基本部分,抒情部分和高潮部分或者是旋律部分或者无旋律部分。抒情部分主题钢琴声部主要采用和弦的分解形式,其中加入了主旋律的因素,表现内心对祖国的赞美之情。

高潮部分或者说是无旋律部分开始加入变化,乐句中高声部中省略了主旋律,而是在其中低声部加入了主旋律,高声部做连续的和弦分解,造成流水潺潺不断的音响效果,并且开始把主题向高潮逐层递进。

乐曲到达高潮处,声部加入较为多样,柱式和弦为主,在其中插入了琶音音型。

再现部分的主题基本与开始主题音型一致,只是低声部中的音型由原来的分解音型转化为了半分解音型,犹如水波荡漾的画面。

(三)尾声中的钢琴编配

在这一部分中,钢琴声部主要采用引子中的编配特色。由于此处也主要是抒情高亢性的音调,所以在这一部分中,柱式和弦的运用也是非常广泛,并且在其中还加入了柱式和弦的反向进行,极大的推动了乐曲的高潮与力度。其中既有旋律的加入,又有无旋律的部分,原来的琶音声部改为双手的重叠式琶音。

综合全曲来看,这首作品中都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一首经得起考验、传唱不衰的不朽名作。

参考文献:

〔1〕夏默.声乐曲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2〕伊.斯波索宾,等.和声学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3〕谢功成.曲式学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4〕刘聪.钢琴即兴伴奏教程新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姜黎梅)endprint

猜你喜欢

曲式结构和声创作背景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风之谷》配乐作品中和声与画面的融合分析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解析歌曲《大江之歌》的管弦乐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