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2014-03-18梁锦香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提出问题任务驱动解决问题

梁锦香

摘要: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构建重组而获得。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还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

关键词:任务驱动;设计任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084

一、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任务驱动”的重要性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学生现在学到的一些具体的知识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过时,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的驱动下,在探究式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还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过程

1. 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任务

在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容易让学生调动原有的智力背景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复现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判断和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初步学会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比较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操作。

在一个班的学生中,总会有对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不同的学生,我们就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布置不同的任务。首先把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设计为一个大任务,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一节课又由一个或几个小任务组成。好的学习任务,应该适应不同的学生,并能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发展。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教师要做到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任务”。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知识,“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

例如:在七年级第一册《信息技术》上册的第二章《文字处理》时,笔者就发现有的学生在小学时就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知识了,而有的学生没有接触过这些应用软件。这一章共五小节,如果按部就班地从第一节开始这样顺序学习,就会造成一些学生上课时不想听,上机时无事可干。因此,在设计“任务”时,就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出不同的“子任务”,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任务”。具体办法是:对于一些对计算机操作不熟练的同学,布置的“任务”相对容易些,给他们一段文字素材,让他们先学会用Word做简单文字编辑,通过完成这个任务,学生就掌握了文字的字号、字样、颜色等文字排版。对于那些学过一些基本知识的学生,笔者布置的“任务”难度就稍微大一些,让他们在文字中处插入自己喜欢的图片,再进行图文并茂的排版。通过这样不同小组有不同任务的活动,使得“两头”能吃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致和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每个同学都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 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总是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设计的每一个任务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布置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索新知识,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在课堂上,笔者会引导学生分小组去分析任务,通过讨论每小组派代表发言提出问题。例如在七年级第三章《表格数据处理》第三节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把月考成绩发送同学后,首先给出任务:(1)在表头插入“总分”、“最高分”、“最低分”、“名次”等栏目;(2)要求同学们自己探索如何利用公式计算。接着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有一些是以前已学过的,如电子表格的文字录入及编辑表格等,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问题是如何输入公式?如何通过公式计算?

任务布置下去,同学们很快就把成绩的“总分”、每个科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通过函数计算得出了结果。完成这些任务之后,同学们最感兴趣的就是自己的“名次”,当同学们提出这个问题时,正是这个任务的难点。

3.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同学们发现问题后,就着手开始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使用RANK函数自动得出“名次”。第一个同学的“名次”很快就计算机出来,同学们迫不及待地运用“填充柄”复制公式的办法来求其他同学的名次。但当同学们操作结束后,发现排名的结果是错误的。这时,笔者引导同学思考:(1)公式中引用的“排名区域”是否要变化?(2)“填充柄”在复制公式过程中的特点是什么?各小组围绕笔者提出的问题纷纷开始讨论。最后小组得出的结论,问题所在就是复制的公式中引用“单元格区域”自动改变,导致函数引用的单元格区域出错,所以排名的结果不正确。“那就不能用‘填充柄,一个一个函数来输入就行了。”一位同学提出解决方案一。接着另一位同学提出方案二:“在‘单元格区域行号前加上一个‘$符号。”在投影上展示同学提供的两个方案,让各个小组自由选择方案来进行操作。选择方案二的小组很快就完成了任务,请已经完成的小组把结果展示出来。同时,笔者及时讲解“$”等号是表示把所引用的行或列“固定”下来,称为“绝对引用”。让同学们尝试不同的办法来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深刻体会到采取哪种方法解决问题会更快捷。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并且在动手的过程中及时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完成任务时又获得一种成就感。

4. 学习效果评价,展示学习成果

一节课接近结束时,要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作一番梳理,通常笔者会采取提问学生的方式。例如: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操作后能对刚才尝到的知识有一个较为清晰、全面的认识。学生自学效果的评价以个人任务的完成情况为基础,在小组内和小组间充分展开,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和自主创新、合作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沿着乐学、会学、善学的道路健康全面地发展。及时将一些完成得出色的学生作业通过多媒体系统展示给全班学生欣赏,把同学们的作品收集在一起,放在他们课室的多媒体平台,利用课余时间在班级播放,或者是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展示给家长欣赏。这样使获得成功的学生倍感骄傲,同时也让家长对信息技术学科引起重视,激励同学们更有热情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白藤湖中学 519115)

猜你喜欢

提出问题任务驱动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课堂五环节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中考中笔试考查“提出问题”能力的探索实践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提出问题技能训练初探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