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实践过程中的三境界
——对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实证调查的思考*
2014-03-18孔凡哲
彬 彬,孔凡哲
(1.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2.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0)
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实践过程中的三境界
——对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实证调查的思考*
彬 彬1,2,孔凡哲1
(1.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2.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0)
本文通过对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实证调查发现,目前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三重境界:自然境界;反省境界;觉醒境界。大部分教师主要停留在第一重境界和第二重境界,尚未达到第三重境界。而教师实现从第一重、第二重境界向第三重境界的适时过渡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有效、高效的必经之路。基于此,文章从拓展教师理解、认识课程资源的广度;促进教师利用、开发课程资源的深度;调准教师针对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评判的精度的角度提出提高境界、改进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实践水平的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实证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的背景下,课程资源的利用开发问题自提出以来,相关研究发展迅速,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让我们得以更加丰富地去理解和研究课程资源。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言:“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科学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开始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景化的教育意义,这种范式转换在课程与教学领域有突出表现。”[1]延伸到课程资源的研究,将从普适的研究转向深化、细化和微观层面和实际操作层面的研究。近十多年关于课程资源的研究也表明,“课程资源的利用开发本质上不是一个理论难题,但仍然是一个实践难题。”[2]
在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有关的众多因素中,教师是其核心要素。“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还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3]。教师如何理解并科学选择课程资源,合理适切利用课程资源,进而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至关重要。而倾听来自一线教师的声音后发现,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三级”课程管理,倡导“参与”式课程开发,赋予了地方和学校、教师一定的课程自主权,即: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开发利用各类课程资源,提高国家课程的适切性,真正实现课程实施的优质高效。宏观政策上给予教师因地制宜利用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空间,但“赋权”之后对具体实践的“关心”没能够很好地跟进,尤其对于占多数的“成长型教师”的“关心”不够。从而,虽然“课程资源非常丰富”,而教师却认为影响课程实施的最大困惑却是“课程资源缺乏”,二者形成强烈反差。
因此,从完善课程资源理论的宏观层面和课程资源有效利用微观层面来说,有必要将研究的切入点放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行动中的教师这个主体上,关注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具体实践过程,找准目前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具体实践中的症结和困惑所在,而后才能“对症下药”。
二、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实践过程的调查
(一)实证调查情况介绍
研究过程是分两个阶段对三所学校进行实地研究。第一阶段是对D学校(地处长三角地区的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城市学校)的研究,对取得的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和分析后进入第二阶段,即在内蒙古地区两所学校H学校和J学校进行实地研究。这两所学校的研究同时进行,并两次进入现场,第一次进入现场用了四个星期的时间,第二次进入现场用了三个星期的时间,再将三所学校的资料进行全面的整理和分析。实地研究中主要进行了访谈、观察和文献梳理。除此以外,还参加了教师集体备课与校本研修等活动,并分别对校长和教务主任、科研主任进行了访谈。
同时在中小学教师中进行了关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有关的访谈。研究中采取了结构性访谈、半结构性访谈、开放式访谈等方法,以了解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什么情况下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具体情况。
几个阶段的研究聚焦具体实践中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现状。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实地研究情况一览
(二)实证调查结果分析
最早论及课程资源的是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他在《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撰写了“课程资源”条目,从目标资源、教学活动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资源、制定评估方案的资源等四个方面阐述课程资源,并认为在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以及制定评估方案的过程中,有多种资源可资利用[4]。可见课程实施的所有环节都需要课程资源的支持。理论上如此,具体实践中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什么情况下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呢?
另外,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其实应是“教师的一种专业常规、一种工作习惯和基本技能”[5],而且是教师的一种自觉意识。只有这样,课程资源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具体实践中广大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基本流程如何?是否成为了教学常态和自觉行动呢?存在什么问题?
以上问题涉及我们从什么角度来探明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具体实践过程,从什么地方入手来研究教师的具体实践现状。一般来说,教师开始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首先会考虑 “什么情况下用”,其次会考虑“怎么用”的问题,因此,关于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具体实践过程,需分别从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什么情况下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基本流程如何等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和分析。
1.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情况及分析
通过深入三所学校的实地研究和教师访谈发现,大多数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具体情况
这是大多数教师的情况。教师确立课程目标后,在目标的引导下研读教科书教材等资源,在感到教科书等资源不能完全满足实现课程目标的时候,会想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有一些教师觉得教科书等资源能够达成课程目标,但效果不是很好,所以想要利用更好的资源达成课程目标。
从以下访谈摘录中可以了解教师的想法和做法。
研究者:您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J6:不同的学科课程具有不同的课程目标,而不同的课程目标要通过开发利用不同的课程资源来实现,并且学科课程的实施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现,而要实现具体教学活动的目标,就要对每节课如何设计,如何运行进行设想。同时要顺利实现这些目标,就开发利用和有效实施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的各类课程资源。
研究者:那您一般怎么确立课程目标呢?
J6:主要先看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然后再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基本就以课标要求的目标为准。
可见,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目标或选择课程资源的依据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都是以课程目标为首位的,就是教师首先确立了课程目标后,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做出计划和安排。
进一步的访谈发现,在教师确立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一般是按照课程标准的目标或教材中预设的目标。诸如访谈中教师所言: “教参上都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所以一般不对它进行计划。”可见,教师确立课程目标没有顾及课程实际、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也是一成不变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法定的课程文件,它规定着各学科的目标和要求,但课标中的课程目标是比较普适的和笼统的,因此,教师需要站在课程的高度,基于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根据课程实际情景和学生实际,反复均衡各方面的因素,科学设立符合学生实际、地区实际、课程实际的目标。
“为使课程能更好地在不同地区实施,就应当鼓励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在实施过程中做适当的调试。合理的、符合实际的调试应当是有效进行课程实施所必须的”。[6]课程实施中教师应该根据地区差异、学生差异、民族差异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方法等进行调试,实现校本化的过程。
因此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确立课程目标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要基于课程标准但不拘泥于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应根据实际情境,在对教师和学生主体及教学内容等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知识、能力、情感态
从图3可见,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基本过程是线型的,以教科书为开端的,并认为教科书的设计或内容不适合学生就会选择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通过下面下段访谈内容,可以看出教科书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
研究者:您备课一般怎么备法?
H5:备课主要还是先看教科书,再看一看教学参考书。
J7:备课的时候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作用很大。
可见在教师的心目中教科书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课程实施中教师会分析教科书的不足,琢磨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这时寻找补充材料,即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就成了需要,这种情况下,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只是为教科书提供补充。而没有实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常态化,一种教师的工作习惯和自觉状态。其实教科书只是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教师也不能仅仅围绕教科书教教科书,而是通过开发利用各类课程资源,激活教材所包含的知识,让知识活起来,使学生真正能够理解课程内容所隐含的内涵和本质。
下面是一段关于教师如何选择、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访谈。
研究者:您一般选哪些作为课程资源?怎样选?有什么标准吗?
J10:主要就根据需要吧,凭着自己的经验去选,具体什么标准原则没有认真去考虑过。
D2:觉得教科书中的内容不适合学生的时候会想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研究者:那一般怎么开发课程资源呢?
D2:先从网上搜一些教学案例,看有没有适合学生的。再不适合就只能自己设计了。
研究者:您刚才讲教科书的设计不适合学生的时候,您依据什么判断不适合学生呢?
H5:主要还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判断。
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教师在适不适合学生的判断及选择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中,教师的经验和直觉的成分比较多。虽然教师需要积累经验和经历,但往往经验和直觉中或多或少伴随着一定的主观,因此,教师在确定适不适合学生而选择课程资源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于经验层面,而要依据课程标准,根据课程实施的具体情景,适应学生的需求而科学决策,趋于理性和自觉。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要从地域特点、学校的特色、学科特点、教师特点和学生的现状”[7]出发并为兼顾和满足这种差异和需要,最终达成国家课程各学科课程目标。所以,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并不是教师的主观臆想之行为,始终要考虑“为什么开发利用”和“开发利用什么”的问题。前者需要对地域、学校、学生实际进行具体情境分析,后者需要对课程目标、教材进行学科分析。具体情境分析是对具体课程实施相关因素的分析,包括对学生的分析、教师自身的分析、环境的分析,即读懂学生、读懂教师、读懂环境;目标和教材分析是对国家课程标准的研读和教科书的解读,检视具体目标和教材与学生、教师、环境的相关性和适切性进而做出合理的选择、添加和改变,即读懂课标、读懂教材。同时对于具体情境的分析和目标与教材的分析不能仅仅停留于课程设计的阶段,要贯彻于课程实施的始终。
“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水平”[8],对于课程资源来说,没有最好的课程资源,只有最丰富和最适切的课程资源。适切是因学生、因地域、因学科、因时间而言的适切,这种适切是教师选择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结果。追求这种适切性可以从以下三个向度上展开:一方面,要对教材资源进行灵活,活化和创造性的利用;另一方面,对已有资源或现成的教学案例等资源进行适切性的处理,优化利用;再次,根据地域实际,学生实际自主开发利用身边的新的资源加以利用。并且这三个方面不是递进的关系,而是共同作用并融入于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全过程中。同时,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具有目标性、过程性和生成性等特征,既包括教师的目标导向决策的过程,也包括教师理解认识思维的过程,包括教师具体实践的操作实施过程,包括不断生成的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具体实践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理想的流程如图4所示。
图4 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理想过程
三、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实践过程中的三境界
在具体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表现出,常停留在技术层面的,偏重于“做什么”“怎么做”的思考,而对行动背后的价值意义,缺乏“为什么这么做”的深层追问。例如,研究中有80.7%的教师提出需要现成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案例、教案、学案、以及课程资源包或素材包。同时,教师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主要困难与障碍”中的“缺乏有效的指导与专业支持”排列第四位。在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方面,对于“最需要的培训形式”,46.7%的教师选择观摩学习,40.7%的教师选择案例分析和研讨,而只有12.6%的教师认可专题讲座。进一步的聚焦式访谈表明,教师在理论上掌握了课程资源的知识,但在具体课程实践中深感薄弱,甚至束手无策,迫切希望得到有关课程资源的专业技术指导,最缺乏具体实践情境之中的“手把手”式的指导,特别期望提供现成的立即可用的课程资源。
(三)第三重境界:觉醒境界
也称自觉觉醒境界,觉醒的最高状态是自觉的行动。不仅有意识方面的觉醒也有行动的转化,教师的自觉觉醒也在教学实践行动中发展。处于该境界的教师,会在自知的基础上采取自主的行动,并对自主的行动和信念产生觉察和加以批判性的关注,并且不断产生新的知觉。
在具体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主动意识被唤醒,充分彰显主体性的有意识行为。并不仅仅表现于实务技术层面的省思与转变,而是提升至从对教师信念、教学实践历程、学生实际、课程目标等层面隐含的深层意涵的知觉与反思。如访谈中教师所言,该教师是一位专家型教师,“首先我会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是否需要,思维的活跃程度怎么样,根据这个来确定开不开发,利不利用课程资源。接着真正需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时候会考虑这个资源是否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否引发学生的思考”,“教材其实就是个大纲,在这个范围里需要挖掘的东西很多,其实也是个开发的过程,其中有一些固化的东西也有一些灵活的东西”。
四、对提升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实践水平的建议
从三个境界的层面上来看,教师实现从第一、第二重境界向第三重境界的适时过渡和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有效、高效的必经之路。而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实践过程的实证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教师主要停留在第一重境界和第二重境界,尚未达到第三重境界。其中,既有来自课程外部的诸如学校和社会的支持,考试和评价等支持的缺失,更有来自教师自身的因素。因此切实帮助更多的教师提高境界、提升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水平进而实现课程实施的适切、有效、高效,是课程研究者的使命和责任。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又不是一个单向的流程,而是教师从理解认识到行动再到结果、评判的循环往复、环环相扣的过程。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理解认识及利用与开发的方式方法、技能技巧及相关的评判等,直接制约着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实效,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拓展教师理解、认识课程资源的广度
教师对教学理论及其蕴涵的教学理念的理解要经历一个由表层理解到深层理解的深化过程[10]。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理解认识同样要从内涵、外延上进行深层次、创造性理解和认识。因此,教师理解认识课程资源的广度是教师对课程资源内涵和外延等认识的准确程度及其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思考的范围广度和深刻程度。对课程资源理解认识的范围越广泛深刻,就越能够深入地理解认识课程资源,进而越能够有效适切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教师理解认识课程资源广度的提升过程,是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从模糊到逐渐清晰到强化的过程,是对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目标价值等方面的认识从不准确到逐渐准确到精确的过程。
对教师自身而言,要深入研究进而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等上位材料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目标,认真研读教材,拓宽和丰富发展课程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并在课程实施中成为课程资源的“有心人”。对于课程资源的内涵不仅要从“教的视角”把握,更要从“学习者的视角”深刻诠释,既关注知识逻辑,又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和文化生活背景的适应性和连续性,真正为学生“学”和“终身发展”的进程创设显性和隐性资源支持。在理解认识课程资源的广度上,要广开思路,做到“跨越一本教材的教与学,跨越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之外,从有限的教学空间拓展到无限的自然社会,传统的教科书等课堂媒介也要拓展到现代的信息媒介”[11]。
(二)促进教师利用、开发课程资源的深度
教师利用、开发课程资源的深度是教师进行利用开发课程资源时思考的高度和深刻程度及具体利用开发课程资源的高度、适切度。教师对课程资源思考的高度决定了教师进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高度。从教科书出发的思考、从考试评价出发的思考、从教学出发的思考,相对于从课程整体出发、从学生可持续发展出发、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出发的思考在高度上是不一样的,后者的思考显然要高于前者。教师利用开发课程资源深度的提升过程是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思考从局部到整体,从眼前到长远的过程,对利用开发课程资源的把握程度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到自觉的过程,是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能力水平从习惯经验型到理性思考型的过程。
建议“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的专题纳入培训的核心内容之中,并基于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实践、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实践中和为了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实践,形成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实践共同体,全面提升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实践水平。对教师自身而言,要积极投身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实践中,从其教学习惯和技术层面的实践到持续反省基础上的自主、自知、自创的实践并不断强化。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学习、教学实践、潜在资源、学校价值、课程管理、教学主体的紧密关联”[12],真正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主动适切地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类课程资源。
(三)调准教师针对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评判的精度
教师针对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评判的精度是教师对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自我评判及反思的精准度和有效度。调准教师针对利用开发课程资源评判精度的过程是“我对课程资源的评价”和“我在课程资源中的评价”的完善过程,即教师对课程资源整个体系进行互动的、联系的、辩证的评价和教师将自己置于课程资源体系中,在不断地提问和追问中审视和关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我”,并在不断的问与答的思维习惯中加深对利用开发课程资源的理解。
为此要构建教师利用课程资源水平模型,为教师在课程实施之中科学合理、适切地利用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依据。对教师自身而言,要逐步建立自觉的课程资源评判意识,主动对自己在课程实施中所利用开发的课程资源,进行实效性反思与水平评判。
将先进科学的现代教育理念运用于具体实践,并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强化,进而真正实现课程实施的优质高效,一直是教师的职业理想和不懈的追求。教师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的实际,又直接制约着课程实施的成效。因此,教师只要持续地追求课程资源理解认识的广度,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深度,课程资源评判的精度,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就会向着更加清晰、深刻、长远的方向发展,就能够有效提升课程实施的质量。
[1]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于后现代教育科学[M].郭洋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张廷凯.基于课程资源的有效教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5):3-5.
[3]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9):59-63,71.
[4]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12-115.
[5]段兆兵,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原理与策略[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3.
[6]马云鹏.课程实施探索: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4.
[7]闫红敏,范蔚.刍议课程资源及其有效开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38-40.
[8]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4.
[9]Pendlebury S..Reason and story in wise practice[M]// H. McEwan, K. Ega. Narrative in teaching, Learning, and research.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95:50-68.
[10]段作章.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内隐机制[J].教育研究,2013(8):103-111.
[11]张廷凯.基于课程资源的有效教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5):3-5.
[12]苏尚锋.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三个视角及其理性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1(6):3-8.
Three Realms of Teachers Developing and Using Curriculum Resources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Reflections o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eachers Developing and Using Curriculum Resources
BIN Bin1,2, KONG Fan-zhe1
(1.Faculty of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Jilin,130024;
2.Hulun Bui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ilar, Inner mongolia , 021000)
In this paper, the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eachers developing and using curriculum resources found that there are three realms of teachers developing and using curriculum resources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at the present : natural realm; reflect realm; awakening realm. And most of the teachers mainly stay in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realm, have not yet reached the third. For the teachers realizing the timely transition from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realm to the third realm is an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pass for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enhancement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Based on this reason, from the breadth expansion of teachers’ understanding and recognizing of the curriculum resources; the depth promotion of teachers developing and using curriculum resources; the precision adjustment of the teachers’ judgment on the curriculu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his article proposed some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the realm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 teachers developing and using curriculum resources.
exploring the curriculum resources; teachers; empirical study
G423
A
10.3969/j.issn.1005-2232.2014.04.011
(责任编辑:吴洪伟,黄婉莉)
(责任校对:黄 英,黄婉莉)
2014-04-11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一般项目“智慧型学校的实践研究与理论分析:依托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学校改进的行动研究”(项目编号:12YJA880057)的成果之一。
彬彬,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读博士,内蒙古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孔凡哲,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南湖实验学校校长。
孔凡哲,E-mail:fzk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