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及诊治

2014-03-18李同华王林青陈春雷任浩文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畜牧兽医局277000

山东畜牧兽医 2014年9期
关键词:病鸭头份雏鸭

李同华 王林青 陈春雷 任浩文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畜牧兽医局 277000)

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美国在1945年首次发现本病,并命名为I型鸭病毒性肝炎,1965年在英国发现了鸭病毒性肝炎II型,1969年在美国再次发现了鸭病毒性肝炎新型并命名为III型。目前,I型呈世界性分布,并曾报道在印度、埃及和美国发现I型鸭病毒性肝炎炎病毒的变异株。II型鸭病毒性肝炎局限于英国,III型鸭病毒性肝炎局限于美国,未发现变异毒株。在国内,鸭病毒性肝炎的初次流行是在19世纪末,本病在我国再次流行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此后,各地疫情此起彼伏,疫情能够被鸭病毒性肝炎I型弱毒疫苗的免疫所控制;但是1997年以来,本病在某些地区出现较严重的流行,其疫情不能被标准鸭病毒性肝炎I型弱毒疫苗完全地控制,怀疑有I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变异株出现。

近些年来,山东省枣庄市养鸭业有了长足发展,2008年到2013年鸭的饲养量迅猛增长。但是在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场户饲养水平不一致,有的管理不科学、防治不得当,致使鸭群抵抗力下降,疾病频发,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引起高死亡率,不仅严重影响鸭群的生产性能,也严重影响到了经济效益,更容易导致多种不同病毒性和细菌性疾病继发性感染。

1 发病情况

位于山东省枣庄市龙盛畜禽食品有限公司的合同客户养鸭场的一批肉鸭得了2次鸭病毒性肝炎。该养殖户采用网上架养,樱桃谷肉鸭5040只。2012年3月26日早晨发病,肉鸭6日龄,发病前几天采食、饮水正常,但有腹泻,大部分精神尚好。曾用氟苯尼考饮水3d。至26日病情加重出现病死鸭,死鸭多呈角弓反张,至26日上午已死亡50只。当时天气多变,昼夜温差变化也较大,在4月6日也就是17日龄得了第2次鸭病毒性肝炎,第2次症状不是很明显,从出现第1只明显症状死亡的,之后大约每小时死亡10只,并且死亡数量成上升趋势,但是总体发病情况、症状没有第1次那么明显。

2 临床症状

鸭群精神委顿,有的精神沉郁,喜卧。卧时头颈不断向后弯,驱赶时走路缓慢,且走几步又卧伏于地面。采食、饮水均低于正常水平。鸭群水样腹泻严重,重病鸭斜卧于地面,两脚乱蹬。呈划水状,头向后弯,呈角弓反张状,有的在地上旋转,出现神经症状后约数分钟至数小时可死亡。

小鸭眼眶湿润,眼睛流泪,眼神无力呈半闭或闭眼状态,喙端和爪尖淤血呈暗紫色,有的排灰绿色或灰白色稀粪,羽毛逆立,缩头向上仰,两腿无力,步行不稳,身体倒向一侧,跟不上鸭群,加以驱赶即卧地不起,拍动双翼边走边歪倒,无力时成堆蹲在一起,死前常呈二脚抽搐如头向后仰或游泳状,翻身死亡或苦闷状。

3 病理剖检

病死鸭主要病变在肝脏,其质脆,肿大,有时褪色呈白色或黄色,表面有点状、斑状至块状出血灶;胆囊肿胀呈长卵圆形,充满淡茶色、褐色胆汁;脾多肿大,淡黄色呈大理石斑状,包膜下可见针尖大的出血点;肾多呈略微肿胀并有小出血点。

4 诊断

根据该病流行病学几大特点:发病日龄小、发病急而突然、传播迅速,再结合临床表现:死前角弓反张姿势等,以及病理变化:肝肿胀和出血灶,可初步诊断为鸭病毒性肝炎。将病鸭的肝脾接种1~7日龄的雏鸭,可复制出该病的典型症状和病变,而接种同1日龄具有母源抗体的雏鸭,表现80%~100%受到保护,确诊鸭病毒性肝炎。

5 治疗

5.1 临床治疗 将确诊为鸭病毒性肝炎的病鸭应用下列3种方法进行治疗:(1)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卵黄抗体。1瓶鸭病毒性肝炎抗体(250ml/瓶)中加入5支头孢唑啉(8万IU/支)混匀,肌注1头份/只。(2)肌肉注射普抗1+1。1瓶普抗1+1(250ml/瓶)+6 支头孢唑啉(8万IU/支)混匀,肌注2ml/只。(3)口服鸭肝灵使有效量0.1~0.2ml/只,再添维生素B约0.02ml/只,1瓶鸭肝灵(250ml/瓶),按 本品每瓶用于治疗250kg体重(雏鸭500羽)的用量计算,集中饮水,2h之内饮完,投药前酌情控水2~3h。

附表 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效果对比 (只、%)

5.2 治疗结果 通过治疗2d后病情得到控制,不再出现死亡雏鸭,采食量逐渐增加,恢复正常,观察到第一种治疗方法治愈数4880,第二种方法治愈数4850,第三种方法治愈数4765,计算得治愈率分别为96.82%、96.42%、94.54%。此三种治疗方法没有显著的差异性,治愈率都在94 %以上,效果都非常明显。

6 讨论

本文通过调查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将该病初步诊断为鸭病毒性肝炎,然后进行动物接种实验进行确诊为鸭病毒性肝炎,之后对鸭群应用普抗1+1+头孢唑啉、高免卵黄抗体+头孢唑啉、鸭病毒性肝炎灵+VB 进行治疗比较,结果发现治愈率都在94 %以上,效果都非常明显。其中对发病雏鸭群用标准DVH-1高免卵黄抗体+头孢唑啉注射治疗,在临床上是最常用,较普抗1+1+头孢唑啉治疗来说价格便宜,较鸭病毒性肝炎灵来说,其治愈率更高、效果更稳定确切,是一种比较适合临床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

6.1 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要点 患鸭病毒性肝炎的鸭子典型症状表现为精神委顿,角弓反张,神经症状,采食和饮水量减少。剖检时病变主要在肝脏,其质脆,肿大,淡黄色呈大理石斑状,和出血灶。接种实验得到相同的症状能够确诊。再根据该病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日龄小、发病急而突然、传播迅速等。该病例患病小鸭食欲降低,喙端和爪尖淤血呈暗紫色,死前常呈二脚抽搐如游泳状或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苦闷状或翻身死亡。解剖死亡小鸭主要病变在肝脏,其质脆,肿大,有时褪色呈白色或黄色,表面有点状、斑状至块状出血灶。从发病症状出现到死亡往往不到1h。与上述诊断要点基本相似,所以很容易诊断此病为鸭病毒性肝炎。

3.2 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原因 根据山东枣庄地区鸭病毒性肝炎的调查分析、查资料可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原因。(1)接触感染。主要通过与接触病鸭或被污染的人员,工具、饲料、垫料、饮水等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等,具有极强的传染性。野生水禽可能成为带毒者,病愈鸭仍可通过粪便排毒1~2个月。(2)免疫失败。据调查枣庄龙盛畜禽食品有限公司的种鸭场及枣庄很多肉鸭养殖场对于鸭病毒性肝炎的免疫几乎为零,大部分是待爆发了鸭病毒性肝炎后用高免卵黄抗体或其他治疗方法,这也是鸭病毒性肝炎给养鸭业带来经济损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原因。不爆发没事,一旦爆发就会受到不可弥补的损失。还需要我们大力宣传做到预防为主。(3)其他原因。饲养管理不当,鸭舍内温度过高,鸭舍潮湿、拥挤,密度太大,卫生条件差,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都能促使本病的发生。针对这次的病例发现得了两次鸭肝的病因应该为:第一次应该是本身雏鸭带毒,导致随着母源抗体水平的下降而发病,第二次原因应该是第一次得病后治疗不彻底而导致一些鸭子带毒但是不发病。虽然注射抗体使其病症不表现出来,但是随着抗体水平的下降,一些治疗后仍然带毒的病鸭就首先发病,导致第二次发病,病程没有第一次那么急剧。

6.3 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本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重在预防。一旦暴发本病,立即隔离病鸭,并对鸭舍或水域进行彻底消毒。对发病雏鸭群用标准DVH-1高免卵黄抗体+头孢唑啉注射治疗,1~1.5头份/只,同时注意控制继发感染。普抗1+1+头孢唑啉治疗来说价格较高,效果也不如高免卵黄抗体。鸭肝灵的应用,因为是口服给药,所以在鸭群得病严重或者饮水不能正常的时候,药物不能正常的进入体内,治疗效果不能很确切的发挥出来。另外,血清的治疗效果相比高免卵黄抗体+头孢唑啉效果更好些,但是血清制造手续繁杂,产量低、成本高,不易满足生产需要,价格也相对较高,在临床上不太常用,除非在注射卵黄抗体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予以此法治疗 。因此对发病雏鸭群应用标准DVH-1高免卵黄抗体+头孢唑啉注射治疗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6.4 鸭病毒性肝炎的综合防治 本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重在预防,以下是查阅相关资料及结合临床治疗效果的调查制定的综合防治措施。(1)免疫预防:用鸭病毒性肝炎I型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成鸭于产蛋前半个月,肌注1~2头份/只,产蛋中期,肌注2~4头份/只。雏鸭出壳后1日龄或7日龄皮下注射1头份/只。在疫区对雏鸡也可于1~2日龄皮下注射DVH-1高免卵黄液或高免血清作被动免疫预防。(2)紧急处理:一旦暴发本病,立即隔离病鸭,并对鸭舍或水域进行彻底消毒[9]。对发病雏鸭群用标准DVH-1高免卵黄抗体+头孢唑啉注射治疗,1~1.5头份/只,同时注意控制继发感染[10]。(3)其它方面:对采用标准DVH-1弱毒疫苗或抗体控制不良的病鸭群,在排除该疫苗与抗体质量不良和合并感染等前提下,应分离鉴定病毒,探讨有关DVH-II型、III型感染及DVH-1型变异株感染的情况,尝试使用本地毒株制备疫苗与抗体,用于防治。益肝汤抗毒清肝汤等(方中均有板兰根、菊花、甘草等中草药)。均具有清热解毒、疏肝解痉等功效。

7 结论

发生2次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次治疗不彻底,而导致再次发病。鸭子发病后及时肌肉注射DVH高免卵黄抗体+头孢唑啉1-1.5头份/只,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猜你喜欢

病鸭头份雏鸭
雏鸭的饮水与开食
雏鸭死亡率高的原因及提高成活率的措施
浅析鸭传染病的鉴别与治疗
浅谈雏鸭饲养管理的关键技术要点
鸭几种常见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分析
秋季要注射疫苗防猪患乙脑
《安徽六安地区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并发细菌感染初报》图版
雏鸭对温度的要求
鸭传染性鼻炎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