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中国设计生态建筑凯勒博:用概念照亮现实

2014-03-18宁蒙

环境与生活 2014年1期
关键词:凯勒睡莲生态

◎宁蒙

为中国设计生态建筑凯勒博:用概念照亮现实

◎宁蒙

他集各种评价于一身:最具远见的建筑师、彻头彻尾的空想家、破解城市生态迷局的方案提供者、永远无法实现的概念炒作家……确实,他提供各种概念设计,目前仅有一个方案在建设中。但是,他的“概念”又“现实”到无懈可击,屡获大奖,他也一直在为概念落地寻找接地气的方法。比利时建筑设计师凯勒博说,他的突破口将在中国。

高大简洁的流线型轮廓,通体透明的玻璃外墙,无处不在的茵茵绿植,硕果累累的空中农场……头一次看文森特·凯勒博(Vincent Callebaut)的设计图,不免误以为是科幻插图。这位37岁的比利时建筑设计师,从不否认自己的许多作品眼下还无法完全实现,但他坚信生态建筑的前景。2000年他捧着最佳毕业设计奖从布鲁塞尔的维克托·霍特建筑学院(Victor Horta Institute)毕业后,就一路拿奖拿到手软。除了他,不少专业人士也相信并期待着生态建筑能破解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迷局。

37岁的比利时建筑设计师文森特·凯勒博

难民逃生的“睡莲”

2001年,移居巴黎、加盟知名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凯勒博,在比利时一个建筑设计大奖赛上提交了一个概念性的水下城市方案——“弹性”(Elasticity),这个水下城市能容纳5万居民过自给自足的生活,此设计方案令人大开眼界,为他赢得此次比赛大奖,也让他在业内一举成名。

此后,他频频参加各种展览和比赛,并因其充满生态理念和前沿技术的设计屡次斩获大奖。

及至2008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凯勒博已成为全球知名的生态建筑设计师之一,受摩纳哥公国委托,他的概念作品生态难民逃生岛“睡莲”(Lilypad),再度引起业界轰动。

这个作品的灵感源于“王莲”——一种叶片非常大的睡莲,可以在水上自由漂流。按照客户和凯勒博的设想,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不断上升,未来将有几亿人被迫流离失所,而“睡莲”就是为解决未来人们居住问题所做的尝试。与其说是建筑,“睡莲”更像个小岛,岛上有山有湖,还有隐蔽山中的各种功能型建筑,小岛所用的技术和材料可有效利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各种自然能源,并通过种养解决食物来源问题。

化整为零的拼插式建筑

海地太子港的珊瑚礁生态村(局部)可容纳一千户家庭,每户是一个预制单元屋,可像积木一样拼插,能有效减缓灾害带来的冲击波。考虑到当地地震和海啸多发,设计师在建筑最下层预留了防震空间。如果海啸来临,屋主可通过密码解除串连,每间单元房就变身漂浮在海面的独立救生小屋。

从“睡莲”甚至更早的作品开始,凯勒博对技术的应用就令人赞叹。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简单技术的创新运用,他为海地太子港设计的“珊瑚礁生态村”就是很好的代表。太子港曾经历超级海啸,在灾后重建中既需适合当地的生态环境,更要将自然灾害风险考虑在内。“珊瑚礁生态村”是个可容纳一千户家庭的社区建筑方案,每户家庭的房屋不是由砖瓦或者钢架搭建成,而是一个个预制单元屋。这一千个单元屋可像积木一样拼插在一起,形成两排相对而立的波浪形连体建

筑,整体造型就像两道珊瑚礁,不仅造型优雅,而且能够有效减缓自然灾害发生时带来的冲击波。每户都有小院子,生活产生的废物还可制成混合肥料种植蔬果。两排建筑之间距离并不很远,在保证每户采光和私密的同时,两排建筑间的空间为社区公共空间,是由当地动植物构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最令人叫绝的是,考虑到当地地震和海啸多发,设计师不仅运用了波浪外形,还在建筑最下层预留了防震空间,并且,由于预制单元屋经拼插方式组合在一起,因此如果海啸来临,屋主可以通过密码解除串连,这样,每间单元房就变身漂浮在海面的独立救生小屋。

凯勒博的设计中还常常使用前沿环保技术,无论陆地建筑或“睡莲”一类的漂浮岛,给人感觉更像一个有机生态整体。外墙或外壳通常为二氧化钛材料,机体因而能够在紫外线作用下通过光触媒作用吸收大气污染;作品表层或顶层设计了光电板和太阳能电池以及风力涡轮,能够提供足够的能源;此外,机体内通常设计了种植和养殖区域,自成一个小的生物链;废水废物和废气的回收,也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实现,并可进行再生;至于饮用水,则来自雨水及净化后的海水……

纽约“蜻蜓”自给自足

1 台湾塔(2011)

2 波浪形可抗海啸冲击波的海地太子港珊瑚礁生态村(整体)

3 台北陶朱隐园(在建,2010年到2016年)

多年来,凯勒博不断探索着建筑与生态的调和之道。据联合国统计,从2007年开始人类进入了“城市千年”——即有史以来第一次,城市里容纳了地球上过半人口。而如今,世界上至少75%的能源消耗和大约80%的二氧化碳排放,都源于城市。

秉承让建筑设计更好地推动城市与生态和谐共生的理念,凯勒博的纽约“蜻蜓”等大胆设计方案应运而生。这个设计有132层,高600米,外形像一张竖立的大翅膀蜻蜓,据称可能在美国纽约罗斯福岛建成实体建筑。不过,“光怪

陆离”的外观可不是最大卖点,“城市垂直农场”才是其核心理念。根据设计方案,两根主要的柱状结构,供人们居住和工作,其他设施则围绕这两根“柱子”延展,这些设施包括花园、菜园、果园、牧场、稻田、农田……没错,“蜻蜓”可容纳28片不同的农业园区,可以生产水果、蔬菜、谷类、肉类和乳制品,完全可以实现整栋楼的自给自足。尽管此类高层建筑的电梯设置和耗能情况遭人诟病,空中农田能否保障植物健康成长也受到质疑,但诸如此类的方案还是颇令人动心。

上海“飞行生态建筑”构想图。它计划在黄浦江上安装基座,这个飞船般的漂浮建筑可航行于大气层高度约两千米,飞行体总高度为400米,体积25万立方米,载重量200吨,航速每小时175公里。

为中国设计“天空之城”

当全世界都在关注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与生态问题时,凯勒博也将目光聚焦在颇具代表性的中国——如何消解城市化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甚至促进两者融合发展。这个命题给凯勒博带来了许多灵感。

凯勒博应邀参加过上海世博会可持续建筑展,为深圳房地产公司设计生态住宅方案,投标台湾的台中文化中心项目。他还将新设计“飞行生态建筑”的基地定在上海,想在黄浦江上安装基座,这个像是飞船般的漂浮建筑可航行于大气层高度约两千米,飞行体总高度为400米,体积25万立方米,载重量200吨,航速每小时175公里。作为交通工具,虽然速度不是很快,但噪音极其微小,作为居住空间,这速度可谓飞快。这个设计2010年推出,曾被誉为“天空之城”,似乎很超现实,但其依据的理论和科技都是现实可行的,目前只缺乏一个政治、经济、科技的超强整合力量。

他的台中文化中心的灵感源于莫比乌斯圈;深圳的生态住宅名为“鹅卵石”,由一个个钢圈搭建成的透光卵石型垂直组合在一起,与纽约“蜻蜓”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可持续的城市垂直农场。

由于理念太过前沿,凯勒博的作品常被归类为概念设计,但已经动工的台北“陶朱隐园”令人们真切看到了生态建筑的前景。

凯勒博与中国建筑结构师张敬礼共同设计了台北“陶朱隐园”,这一在建的双螺旋造型的建筑,首层为公共空间,以上40层为私家住宅,整栋楼采用雨水收集系统,用以缓解城市供水紧张;太阳能屋顶将为建筑提供所需能量,特殊材质的玻璃可以防止热能流失;环形的“日光漏斗”可为建筑获取更多自然光;每层面积足有540平方米的房屋内部,都有垂直绿化墙和“悬浮花园”,不仅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还可提供绿色食材……

“好贵!”有人预计该住宅每平米可能售价百万元人民币时,大家不免发出这样的惊叹。不过更多人期待的,则是两年后从完工的大楼中探寻更多关于“生态建筑”的答案。

猜你喜欢

凯勒睡莲生态
你好,睡莲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睡莲盛放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睡莲
睡莲
生态
爱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