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014-03-18李劲峰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16期
关键词:设置护士护理人员

李劲峰,杨 颖

(山西职工医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课程设置是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制订的指导教学的规范性文件,反映课程的总体规划,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它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开设课程、主要教学形式和学时的分学期安排等。课程设置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服务的,因此必须考虑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出发。对于中等卫生职业护理教育专业(以下简称为中职护理专业)来说,课程设置是护理专业课程实施的方案,护理专业要根据课程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护理专业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专业教师和临床教师的师资水平、教学设备,以利于教育教学的组织操作。

中职护理专业学制大多为3年,其中两年为理论学习时间,最后1年实习。其专业课课程设置大多为:先学习正常人体(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再探索异常情况(病理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以上称为基础课程,通过桥梁课(健康评估、药理学)上升到临床课(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传染病护理、心理护理、社区护理),简称阶段性课程设置模式。而中职学生由于起点低,以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个体心理等不能适应这样的课程体系。现将中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综述。

1 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完整性,理论知识偏难,学生学得困难,教师教得困难

中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弊端是:在讲授临床课时,学生基本已将基础课知识忘记,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在某一临床工作环节的讲授中不能形成整体知识效应,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去认识职业活动。理论教学时数远远多于实践教学时数,且先基础、后临床,最后集中毕业实习,理论课与实践课间隔时间过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

基础课和桥梁课是为解决临床问题而存在的,如生理学、解剖学应重点介绍与护理技术密切相关的内容。 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学、药物作用机制、诊断方法、症状的鉴别诊断等知识对中职层次的护理专业学生来说相对不重要,而健康评估、与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沟通和健康指导等内容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来说较重要,应增加讲授课时[1]。

2 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与本专科几乎没有差别,与中职学生特点不符合

中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是大专、本科的缩略版,内容面面俱到,既不精又不专,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

发达国家的注册护士一般都要求大专以上学历,如美国注册护士学历均为大专以上;韩国注册护士学历均为大专及以上;英国注册护士中C~H级为大专以上学历,A、B级为经过短期培训后上岗的护理员;日本护士学历均为大专及以上[2]。

我国护士能级体系研究认为[3],医院护理人员能级可分为4级,分别是:1级,即护理员和助理护士;2级,即注册护士;3级,即专业护士;4级,即护理专家。

随着我国医院护理管理模式从“平台式”向“能级体系”模式转换,护士培训的重点也转向以能力为基础的分层次培训。参照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和技术要求,能级护士教育可以按等级框架和岗位职责分4个阶段组织和实施。第一阶段:教育内容为生活照护和基础护理;第二阶段:教育内容侧重执行医嘱、危重患者护理、专科知识和技能训练;第三阶段:教育内容侧重健康教育、临床教学;第四阶段:教育内容为临床科研、病区管理。中高职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分别对接护理人员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教育:中职护理教育为临床培养1级护理人员;高职教育阶段培养2级及以上护理人员。1级护理人员主要从事患者照顾等工作,不属于执业护士。经过高职教育的护理人员才可以成为执业护士,进而成为注册护士,才可以对患者实施治疗、插管、特定的健康教育等工作[4-5]。

3 课程多,学时有限,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达不到岗位要求,专业定位不切合社会实际

中职护理课程体系十分庞杂,根据最新教学大纲,学生在校期间需修完41门课程,其中德育、体育各修4学期,语文、英语、信息技术、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外科护理、护理专业技术实训各修两学期,如此,学生每学期应修课程为必修课10门,选修课至少两门,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忙于应付作业和考试,忽略了学习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考虑就业市场需求,虽能使学生尽快具备岗位所需的工作技能,但却使学生横向知识的联系减少,各门学科“蜻蜓点水”、面面俱到,无法触类旁通。

(1)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中等护理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服务的劳动者,这样的人才需要具备两项很重要的能力,即终身学习能力和护理工作的基本能力,课程设置也正是为这两项能力的培养服务的。从目前课程设置上来说,中职护理课程多是传统的护理课程,并没有考虑社会的发展、体现社会的需求。首先,在专业知识中,医疗专业知识所占比重大,而护理知识所占比重过小;基础课程所占比例过大,而人文课程所占比例过小。尽管在现有各中职中专院校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人文学科课程占必修课程的20.87%,但人文学科课程主要以政治、英语、体育、心理学等为主,这些课程约占人文课程的80%,并没有体现社会的需求,不重视人的社会属性,没有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也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其次,缺乏老年护理学、精神卫生等课程,对医学法规、医学伦理、沟通交流、康复护理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具备稳定心态和良好人文修养的高素质护理人员。这样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对护理学科、护理对象、护理能力、护士角色等方面的认知不够完善、不够明确,使得他们往往注重医嘱的执行,忽视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和判断;注重治疗性措施的落实,忽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注重观察具体的生命体征,忽视患者的感受及与患者的沟通。

据长期观察及调查发现,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掌握最好的学科是与护理有关的诸如临床护理学等专业课,掌握最差的则是英语和计算机等公共课。由此可见,学校比较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对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面临和迎接挑战是非常不利的。从发展的眼光看,护理专业人才虽然是应用型、操作型技能人才,但是其人文素养在工作中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

国际上已经形成了护理专业独立的和具有明显特色的课程体系,其中公共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所占比例都明显小于我国,而占较大比例的是社会和人文知识[6-7];临床专业知识基本是按照人的生命周期设置,并体现在综合课程体系中,这与医疗专业的分类结构有明显的不同;护理专业知识内容都是按照护理程序组织的,在内容的确定方面,注重对服务对象(包括患者和尚未生病的人)的全面评估,评估侧重的是人对健康和疾病的反应(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各个方面),不仅包括对患者患病时的护理,还包括对尚未生病但有高危因素的人和其家属的护理和教育;护理课程中均有较大比例的精神、心理卫生内容以及社区和家庭护理内容。

(2)实践课时所占比例仍然较小,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与国外护理教育相比,我国护理教育实践课时仍然较少,2007年教学大纲总课时数为3 596课时,其中实习课1 400课时。法国的注册护士学历相当于国内的中专,完成1年基础教育后报考,学制3年,总课时4 600课时,其中实践课3 000课时,学生毕业通过就业许可考试后成为注册护士,从事普通临床护理工作[8]。日本护理教育也为三年制,20世纪60年代末与我国现有的教学计划相近,总课时3 375课时,其中实习课1 770课时,但在后期的改革中,根据老龄化的加剧和日新月异的医疗技术对高质量护理的需求,重新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课程框架由原来的基础领域、专业基础领域、专业领域三大部分改为基础领域、专业基础领域、专业领域I(基础护理)、专业领域II(临床护理)及专业综合领域五大部分;对专业领域进行了细化,强化了实践能力,制订了护理技术标准,列出了学生毕业时应掌握的护理技术的种类和应达到的程度[9]。李丽朝[10]提出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应以社区护理为主线,增设社会护理、预防保健等有关课程,生产实习阶段应安排一定学时的社区实习或家庭访视等内容。李凤杰等[11]对中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进行实践与研究后,提出中职护理教学的原则是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突出能力、以人为本,并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早期进入临床。通过研究,说明了强化实践技能教学更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

在课程编排方式上,常常存在实践课不能紧跟理论课的问题,使学生不能及时消化并深刻理解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因此,应充分重视实践,减少理论课学时,增大实践课比例,保证学生有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同时,实践课最好与理论课交叉进行,便于学生及时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尽早、尽快地将所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转化为专业实践能力和从事护理职业的本领。

(3)专业定位不切合社会实际。一方面,随着高等护理教育的开展,很多医院招收护士都要求高职或大专以上学历,中职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医院希望招收专门从事患者生活护理照顾或礼仪导医的准护士,而中职护理毕业生却由于培养目标与医院要求不一致、技能培养没有针对性不能胜任准护士的工作。此外,社会对中职护理人才要求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疾病谱的变化,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及对卫生服务的需要越来越高,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转变,社会对能够为个人、家庭、社区提供整体护理服务的人才需求日益旺盛,但是目前中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针对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能力不强,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12]。

(4)社会对中职护理人员要求高,卫生部门准入条件高,用人单位门坎高。中职护理专业学制3年,培养目标为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此目标不仅要求护理专业学生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能,还要求他们通过专业服务促进患者健康。在如此高的目标指引下,课程设置至少要考虑5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初中起点生源文化知识不足,需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等高中阶段教育课程;二是作为课程体系之一的医学基础知识在必需、够用的原则上,以传统的正常—异常模式开设;三是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引入现代护理理念开设专业课程;四是护理人员服务对象是人,需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精神,且护理工作是团队配合的工作,还需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故又需开设人际沟通、社会学、护理伦理等课程;五是根据实际情况需开设补充课程。

以准入条件为例,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报名条件允许中职应届毕业生报考,使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成为中职培养目标。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与高校护理专业学生都可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卷统一。然而中职学生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学生难以达到执业护士的能力要求,处于“拔苗助长”的境地,中职学生无疑处于劣势,就业堪忧[13]。社会对中职护理人员要求高,卫生部门准入条件高与用人单位门坎高,这些都给中职教育课程设置带来压力。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现有中职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已经不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要,不符合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因此,课程设置改革势在必行。

[1]张彦芳.中职护理教育专业课课程设置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7):100-102.

[2]韦民.美国整体护理见闻与启示[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10):489-491.

[3]万蓬,曹洁,刘云娥,等.大型综合性医院护理人员能级体系的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16):1217-1219.

[4]叶红芳,陈湘玉.能级进阶模式的护士培训需求分析模型[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4):393-395.

[5]周咏梅,叶文琴,曹洁.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临床护理人员能级体系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7,14(9):709-710.

[6]李新辉,殷振红.国内外护理专业发展的课程特点和趋势[J].社区医学杂志,2009,7(13):51-53.

[7]朱秀丽.美国护理教育发展现状[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8):364-366.

[8]陆群峰.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医院的护理管理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配置[J].中华护理杂志,2007,24(7):598-599.

[9]凌怀平.日本护理教学计划变革的启示[J].卫生职业教育,2002,20(6):81-82.

[10]李丽朝.中专护理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思考[J].护理学杂志,1997,12(2):118.

[11]李凤杰,李国华,董茂江,等.中等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7(3):31-33.

[12]周清.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看护理专业课程设置[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9):74-75.

[13]谭耀华.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构想[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2):129-130.■

猜你喜欢

设置护士护理人员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