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里的故事
2014-03-18曹爱卫
经过两周的入学教育,孩子们对学校的一些规则有了基本的感性认识。主观上,他们愿意按规则做事,以期赢得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认同与赞赏。但客观上,由于自我控制力弱,他们又会常常违反规则,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有时也会受到同学的指责。这是孩子从他律到自律的一个必然过程。本周的绘本读写课,在继续发展适应性的基础上,引导儿童从不同的图画细节中去读懂人物。
——第三周题记
《大卫上学去》是《大卫,不可以》的姐妹篇,延续了《大卫,不可以》的绘画风格和叙事风格。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如出一辙的校园文化——上学不能迟到、上课发言要先举手、打饭菜要排队、上课不能吃东西、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能在课桌上乱涂乱画……初入学的孩子们看到这些画面,定会倍感亲切——大卫所做的,在自己身上曾经或正在发生。
这两册绘本,在绘画上都很重视人物细节的刻画,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在诉说着人物的心情,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在本课的阅读指导中,把“用图画细节讲述人物心情”作为读图的重点,应该是非常有趣的。
“小朋友,上个星期,我们认识了一个很调皮又很可爱的小男孩大卫。上一本书里,大卫还是没上学的小朋友。今天,我们再来读一本写大卫的书。(出示封面)看看封面,想一想,这本书会写大卫在哪里发生的事?要说说理由哦。”
“我猜想这本书是写大卫上学的事,因为题目就是《大卫上学去》。”学前就有很大识字量的文文自然对文字很敏感。
“哦,文文是从书名来猜测的,书名是《大卫上学去》,故事当然讲大卫上学后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文文的猜测很有道理哦。有没有小朋友从其他地方有新的发现?”
“大卫的后面是黑板,学校里才有这么大的黑板。”小颜张开上臂,比画起黑板的大小来。
“小颜很会从图画中的事物来推测,真的很了不起。”我点头称赞道。
“黑板上还有数字,还有黑板擦……”乐乐有了新发现,没有举手就喊了起来。
我看着乐乐,举起右手,向他暗示“发言要举手”。乐乐接到了我发出的信号,停止了喊叫,举起手来。我给了他一个赞赏的微笑,说:“乐乐,你能发现图画中很小的细节,真会观察,能把你的发现站起来向大家再说一遍吗?”
得到我的肯定,乐乐高兴地站起来又说了一遍。等他说完,我对班上所有的孩子说:“小朋友们,你们看,乐乐在观察图画的时候,连黑板上的数字,放在黑板槽里的黑板擦这些小小的东西都不放过。这些事物呀,都是学校教室里有的,对不对?”
“对!”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我们看图,就应该像文文、小颜、乐乐一样,不放过一个小地方,这样才能看出很多别人看不出的有趣的东西呢!”
“《大卫上学去》这本图画书中的大卫你觉得还像《大卫,不可以》中的大卫那么调皮吗?也要说说你的理由哦。”
“他还是很调皮的。他把写字用的作业本拿来做纸飞机了。”小涛说。
“你是说他撕下作业本的纸张折成飞机吗?”我帮助小涛把语言表述得更加准确些。
“是的,他折飞机的纸是写作业的纸。”小涛再次强调。
“嗯,我们小朋友都知道,作业纸是拿来写作业的,可是大卫却用它来折飞机。所以,小涛认为大卫还是很调皮。我赞成小涛的意见,你们呢?”
孩子们也都点头认同。
“你们真是太棒了,不但读懂了图画的意思,发现了图画中的很多秘密,还会结合自己的生活来思考。读图画书呀,就是这样,我们一起看看,想想,说说,这才有意思呢。《大卫上学去》到底讲了大卫在学校里哪些调皮捣蛋的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今天,大卫又起晚了,等他来到学校,早就开始上课了。小朋友们坐在教室里,认真地听老师上课。大卫轻轻地推开一道门缝,把脑袋瓜从门缝里伸了进来。小朋友,仔细看看大卫,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大卫?”
“我觉得他有点难为情。”哲哲说。
“哦,你为什么这么认为?”我追问。
“大卫的脸蛋都红红的,他害羞了。迟到了,很难为情的。”哲哲总是这么善解人意。
“哲哲从大卫红红的脸蛋上,读出了大卫的难为情,很了不起。”我把哲哲的发现和她的推论连在一起,重复了一遍,目的是引导后面的小朋友也能这样发表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大卫的嘴巴不一样了,也是难为情的。”孙凌俊很敏锐。
“凌俊,大卫的嘴巴和什么时候比不一样了?”我看凌俊表述得不是很清楚,想引发他更清晰地表述。
“大卫高兴的时候,嘴巴都是张得大大的,现在他的嘴巴有点闭拢,好像要笑,好像又不敢笑。”凌俊把画面中最传神的地方,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述出来了!我惊讶于孩子对图像敏锐的洞察力。
“大卫的大嘴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可是现在,大卫想笑又不敢笑的样子真的让我觉得他很难为情……”
“很尴尬。”诚诚的接话又让我惊叹,学前阅读的妙处不待言说。
我和孩子们看看、想想、说说,轻松而又愉悦。孩子们对大卫插队打饭这个画面的发现超过了我对他们的预期。
“小朋友,你怎么知道大卫在插队?”我问道。
“大卫的脚是在往前走的,而其他小朋友是脚并拢的。”雨琦第一个说。
“哦,雨琦是从大卫的动作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来判断的。还有其他不同的发现吗?”
“大卫在边上,其他小朋友在一排。”菲菲发现了,但是表述得不够清楚。
“你是说大卫的位置在前面一些,其他小朋友是整齐地排成一排,站在后面的。是这样吗?”
“是的。”菲菲认同我的说法。
“菲菲是从大卫和其他小朋友所在的位置不同,判断出大卫是在插队的,也很有道理。”我对菲菲的发现同样给予肯定。
“还有,曹老师,其他小朋友都是瞪着眼睛,张大嘴巴,而大卫却是笑眯眯的。”小琪从人物的表情来推论。
“哦,小琪,大卫的表情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怎么你就说他在插队了呢?”
“大卫插队了,自己可以快点打到饭菜,他是笑嘻嘻的,别的小朋友都觉得插队不好,是不对的,所以大家都很生气。”小琪说得很有道理。
“小朋友,如果你是正在排队的小朋友,你会怎么对大卫说?”
“大卫,你怎么可以插队呢?”
“大卫,不可以插队!你给我排队去!”
“大卫,如果大家都插队,那不就乱糟糟的了?”
……
孩子们有的作谆谆教诲状,有的作义愤填膺状,有的温柔相劝,有的厉声指责……似乎自己对大卫有着应尽的教育职责,浑然忘了自己或许也有过类似的行为。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孩子在教育别人的同时,不是在更好地实施自我教育吗?
今天的阅读,让我明白,孩子完全有能力自我指挥完成读图、思考、表达。而我,只是作为一个帮助者陪伴在他们身边就行。当他们表达不清的时候,给予提示,当他们不能达意的时候,帮助整理,仅此而已。我不能剥夺孩子们自己阅读的机会,如果我过于热情,急于示范,或许会严重压抑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判断,我又怎能奢望他们有更多的发现呢?
故事讲完后,我和孩子们玩了一个“不可以”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知学校的规则。
“小朋友,我们在学校里,在课堂上,哪些事是不可以的呢?看老师的动作,如果你觉得不可以,就说‘曹爱卫,不可以,如果你觉得我做得对,就说‘曹爱卫,你真棒,明白了吗?”
孩子们有些兴奋,连连点头。
我把一年级新生常见的不良听课习惯做了重点演示,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明确上课的规则。如:老师在上课,我在玩胸卡;把脚搁到凳子上听课;别人在发言,拼命地举起手,喊着“我来,我来!”等等。
当然,我也演示了一些优秀的表现,如:姿势正确地读书;笑眯眯地听讲,眼睛看着老师;老师提问时,先举手再发言,等等。
孩子们在“曹爱卫,不可以”和“曹爱卫,你真棒”的判断中,再一次感知了校园规则。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长寿桥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