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采茶戏的艺术启示
2014-03-18曾荟如
曾荟如
(江西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 南昌 330224)
如果从原始艺术算起,人类的艺术活动已有数万年的历史。人类社会生活从总体上分,可以分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大部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对生活的一种表达和展现,它可以实现人的情感交流、深化人的生活体验。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是对生活的“再现”,它具有形象性、想象性、虚拟性、审美性、自由性、情感性等特点,具有审美、认识、教育、娱乐等功能。
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因流行的地区不同,故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其中,江西采茶戏较为普遍,剧种也多,主要发源于赣南安远、信丰一带,采茶戏的产生与江西盛产茶叶有关。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们就会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后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从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有三个阶段,即采茶歌——采茶灯——采茶戏三个发展阶段。采茶戏是在民间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演出内容主要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尤其又以男欢女爱的情戏所占比重为大,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采茶戏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而产生的,它的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和经济基础。
艺术作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作为主体的艺术家,是艺术作品的创造者和主宰者,艺术创作是艺术的生产阶段,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过程。作品创作好了,那就需要有欣赏者去鉴赏,艺术鉴赏可看做是艺术消费阶段,即读者、观众、听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获得享受艺术美的过程。采茶戏就是在形象的反映社会生活,艺术家就是采茶劳动者,欣赏主体是劳动者自己、民间百姓、购买茶叶的茶商等。采茶劳动生活是艺术活动的整个过程,创作者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将生活实践直接和间接的反映,采茶戏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不仅满足了劳动者在劳动时所需的精神鼓舞,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
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二是,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就是审美性。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采茶戏剧目内容的编创都是从生活中获取,这些戏中的人物,大都是一些低沉的体力劳动者,他们或为了材米油盐酱醋茶,或者为了追求男女间自由的恋爱,滋生的那一段欢快的故事。采茶戏剧目大部分都是喜剧,不管故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但结局都会是得以解决的一个皆大欢喜的场面。在不同的戏中,你能体会到不一样的真、善、美。这些戏不仅表达的意义是美的,表演的形式也是美的。
有了艺术作品,必然需要有艺术接受的主体,艺术接受者在鉴赏和批评活动方面具有很强的主体性意义。观众(艺术接受者)在艺术形象中找到自己,并与之发生心理对位效应,他们可能会因某些艺术作品而获得一种情感的宣泄和发散。艺术欣赏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个性差异。每一位欣赏者对审美的认知、诠释和创造,以及与创作者的精神交流和对话都会是不一样的。采茶戏鼎盛的时期,发展到三十多个班子表演采茶戏,到解放前夕,全赣南就只剩下五六个班子了,直到全国解放,大地回春,采茶戏才得到了新生,成为了客家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花。每个人欣赏采茶戏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个人认为大部分的采茶戏故事内容大都没能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戏曲情节稍显单一,人物性格太平面化,一看装扮、一听语言就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演什么,没有太多的悬念,人物的基本造型动作大都千篇一律,且重复较多。采茶戏要能继续受到大众的喜欢和认可,就需要从创新上入手,比如舞蹈动作的编创,采茶曲的编配,语言的表达,伴奏乐器的民洋融合以及反映的内容等各个方面都要有所突破,实现多样化。
艺术反映生活的时代性特点,美的意识和观念绝非一成不变,特定的时代有特定的美的价值观与标准,而美的价值观和标准又受经济和社会需求支配。艺术作品的风格也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更新。如果没有采茶和其他茶事劳动,也就不会有采茶的歌和舞;如果没有采茶歌、采茶舞,也就不会有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许多省区的采茶戏,采茶戏的产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不仅满足了人们审美的需要,同时为人类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中国ISBN中心,1998.
[3]曾泽昌,曾庆池.赣南客家采茶戏剧作艺术概论[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