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2014-03-17帕丽达·牙合甫米娜瓦尔·努拉合买提

科教导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模型制作讲座环境监测

帕丽达·牙合甫+米娜瓦尔·努拉合买提

摘 要 本文阐述了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实施过程以及探索结果。通过教学改革、制作环保模型、宣传教育和发放盆栽、节能灯等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和习惯。教学结果达到了预期效果。

关键词 环境监测 讲座 模型制作 环保宣传板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f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ourse Teaching Mode Refor

Palida·Yahefu, Minawaer·Nulahemaiti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2)

Abstract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researches of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ourse teaching mode, implementation processes, and explore the research results .Through teaching reform, making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models, education and other ways to make the students establish th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form goo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havior and habits.The teaching results achieved the expected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lecture; modeling; environmental advocacy board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长,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世界各国达成了“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共识。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研究表明,国外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是“自下而上”推动的,即由于多数国民具有较高的环境素质,通过环境运动,建立形式多样的环保社团,开展声势浩大的环保活动,推动各级政府和企业决策者采取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立法等,并主动地实施,最终实现了环境状况的根本转变。与此相对的是“自上而下”的推动模式,这种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模式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人均受教育程度低,公众的自我意识和观念相对薄弱,所以需要政府去引导。我国的环境保护是典型的“自上而下”型的,这就要求“一定要把培养和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放在环境保护的首要地位”。

针对大学生宣传教育环保主题的国内已有以下研究:解红晖,①以最近10年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的研究为依据,综述了我国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的现状研究、存在问题、策略探索等方面,并提出未来研究发展的建议;刘庆国,②通过分析加强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原因的基础上,就高校如何加强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的具体措施提出了看法;徐海红,③探讨高校的环境伦理教育应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新型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大学生环境意识由知到行的转化;单红波,④杜宝玲,针对大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提出三点建议:重视社会环境的作用,重视家庭环保意识教育,加强学校环保意识教育;邵凤娈,⑤王永贵,王慧,采用问卷调查法,在济南市八所本科院校中随机抽取了300名大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状况的调查,最终分析并总结出济南地区大学生的环境识总体水平较好,但环保行为滞后,环保教育有待加强。

针对新疆地区大学生环保教育也有一些研究:阿斯卡尔江·司迪克,⑥根据在校大学生的特点,设计内容通过问卷调查,进行摸底和分析,对新疆师范大学的大学生环境意识进行调查与初步研究;艾尼瓦尔·吐米尔,⑦从环境保护知识、态度和行为三个方面对新疆大学非环境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进行了初步调查及分析。结果表明,非环境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环境基本知识和认识比较好,但环境行为方面还存在有些问题。总体而言,有关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的问题在全国已有一定研究,但是针对新疆地区大学生,尤其是非环境专业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在环保保护教育多样性、实际性和创新性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

新疆农业大学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来校前所接受到的环保知识比较匮乏,环保意识也比较薄弱,作为接受较高层次的教育的群体,提高其环保意识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将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1 环境监测课教改前的状态

环境监测课程课时为36学时,教材较厚,内容涉及面广而繁,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学习大气污染与监测、水污染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等一系列内容;36课时全部由教师讲,由于教学手段单一、对教学模式以及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比较浅显等诸多因素,在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学以致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考核方式为闭卷,学生成绩百分之百来自卷面,成绩评定不够合理,主要检查学生纸上谈兵的功夫,没有能够让学生参与到环保实践中来。

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很有必要研究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模式、组织具体的环保宣传活动、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环保任务中,逐步提高大学生本身环保意识和素质。

2 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进行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改革,我们专门申请到一项校级教研课题,课题组成员由新疆农业大学化工学院老师,研究生以及对环境科学感兴趣的本科生组成。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教学模式改革计划和实施方案。

2.1 教学模式改革endprint

教学过程由以往的单一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主导教学过程、承担部分教学任务、监督、评估以及总结教学活动等任务;部分任务交付研究生和本科生,让其准备教学课件及讲授所分到的教学任务;这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的模式,让学生学习到了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课件的准备。教学环节还中加强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随时提问,教师随时作答或教师提出问题,随即抽调学生作答;这种模式可以督促讲课的老师充分备课,以及学生做好认真听课,学生回答对问题有物质奖励。为了丰富课程内容,还借助了有关环保的网络视频,来加强课程的广度和深度。

2.2 考核模式改革

在评定学生的成绩方面从以往的卷面成绩为主,转变为让学生学习利用网络进行有关环保方面的文献的检索,并撰写相关论文;论文成绩占考核总成绩的30%,笔试成绩占40%、多媒体制作及讲解水平占30%。以此提高了学生的撰写能力,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尤其是少数民族同学的上述能力,历练了口头表达能力,为今后毕业设计答辩,工作面试等做准备。

2.3 实践模式改革

学期末专门举办了以《环保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兼讲座和比赛性质为一体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活动中安排研究生为民汉本科生主讲了有关《大气治理》、《节约用水》、《土壤》等主题的演讲;动员民汉学生通过收集身边的可回收垃圾:如塑料瓶,废旧电池,报纸等材料。民汉学生一起献计献策制作出各种环保作品和环保宣传板,参与了这次活动。对学生制作出的环保模型及课堂上的环保知识竞答评定等级并给予奖励,奖品以绿色植物和节能灯为主,在鼓励学生课堂表现的同时也培养他们“低碳绿色生活”的意识。最后还把这次活动的环保模型、宣传板等诸多成果进行了全校范围的宣传,提高了更多师生的环保意识。

3 结论

基于环境监测课程单一的教学模式所进行的上述改革被证明是很成功的,改革中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不仅让其体验了老师教学过程的不易,而且也学会了教学课件的准备,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如何演讲等;采用了从多方面评估学生成绩的考核模式,使得对学生的评估结果更趋于公平公正;实践模式改革提高了学生对可回收资源的再利用、分类和动手制作模型的能力;由于各个环节都是民汉学生在共同参与,共同出谋划策完成的,也进一步提高了民汉学生之间友谊;总之,从活跃的课堂气氛可见,学生普遍喜欢这种参与其中的授课模式。

基金项目:新疆农业大学授课形式改革试点项目(No. 2012skxs02)

注释

① 解红晖.我国大学生环境意识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0(6): 110-I13.

② 刘庆国.论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J].中国林业教育,2007.6:005.

③ 徐海红.论当代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其培养[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26(2):110-114.

④ 单红波,杜宝玲.论增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对策[J].世纪桥,2009:24.

⑤ 邵凤娈,王永贵,王慧.济南市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9):152-157.

⑥ 阿斯卡尔江·司迪克.新疆师范大学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初步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09.35(3):44-47.

⑦ 艾尼瓦尔·吐米尔.乌鲁木齐市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调查与分析[J].生物学杂志,2011.28(4).endprint

猜你喜欢

模型制作讲座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工程模型创新在新时期大学中的实际应用
模型制作与室内设计研究
广西第六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经验总结
模型制作项目化教学在钳工课堂的应用研究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他只做有“思享”的讲座,让小小微信装下一个“万人体育场”
书法史讲座(十二)
书法史讲座(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