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课程软件“可循环使用性”之刍议

2014-03-17陈钡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工具性课件

陈钡

摘要:对于“课程软件(课件)”的定位理念,关键应着眼于“软件”二字,定位上的偏差将直接导致发展趋势的歧路。课件并不是仅针对特定的一个人,亦或是针对特定的一节课、一次活动而专属定制的电子产物,应该明确并强调的是课件的“可循环使用性”,这才是让课件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课件;可循环使用;适配性;再生性;工具性

众所周知,课件的使用为传统教学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合理使用课件来辅助教学,对于课程新知的吸收与消化有着“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刻板为有趣,化沉闷为愉悦”的妙用。但现实中,也有教师对使用课件辅助教学存在一定误解,常使课件沦为“一次性耗材”,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课件制作及配合教学流程使用的初衷。“课程软件”的定位,大大延缓了将课件运用理念发展、完善并更具成效地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进程。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由我个人制作的课件已逾上百套,但花费了很多心血和精力制作的课件,除了在一次课堂的短短40分钟呈现外,最后的归宿仅是在授课材料缴交时出现在教学准备的清单上,甚至在清理硬盘时被轻易地移至回收站。我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课件的存在价值就这样微乎其微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对于“课程软件(课件)”的定位理念,关键应着眼于“软件”二字,试问又有哪个软件是仅针对特定的一个人,亦或是针对特定的一节课、一次活动而专属定制的?这样所形成的电子产物,又如何能真正契合“资源共享”、“取长补短”的理念?

2012年8月,我承担并主持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省级立项课题《构建教育信息化校园的研究》(立项批准号:FJCGJJ12-095),随着课题研究进程的不断推进及基于此课题研发的教育教学软件的应用,课程软件的“可循环使用性”这一概念也逐渐形成于我的脑海,对于这个概念的认知,我将从以下几点个人浅见中进行阐述。

● 课程软件的适配性

这里所说的适配性,指的并非是针对某一个授课教师,或是某一堂课而言的“适配”,而是让一套课件尽量具备同一课时,或是同一课型都能匹配的灵活性和适用度。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课件制作者,都应秉承同一理念,那就是基于“可再次利用”的前提来定制课件,当然这并不是要将课件当作“万金油”来使用,不过在一些共通、兼用的情况下,让一套课件的适配性能满足更多次的课时教学,将实用性、普及性发挥到极致,这才是合格课件所需体现出的能效。

当前,“常态教学”的理念已逐渐成为衡量教师授课流程实效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而这一理念的提出,同时也昭示着那些因循守旧、按部就班的,依授课教师的情境创设、环节预置为唯一参照点的“伪课件”势必将被淡化、舍弃。由于课堂教学流程是一个交互的、不可预期的进程,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可能蕴藏着不确定因素,课件并不是“班级文艺汇演”的指挥棒,让学生自始至终追随授课教师的设计意图,教师需要真正去“运用”课件,让课件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知识技能的辅助品。摆脱了过多掺杂授课教师主观意向或个人痕迹的课件,可在不同授课教师的执教过程中被反复使用,这正是课件适配性最直观的表现。

● 课程软件的再生性

关于课程软件的再生性,又可分为以下两个属类,要达成具有再生特质的课件,关键取决于授课教师前瞻性的思路及课件制作者本身的技术能力。

1.课件自身的二次开发

简而言之,就是使课件本身具备可进一步优化提升的可能,基于整体模块不变的前提,补充完善相应的数据资源,进而形成适应于再度使用的课件。例如,我在《古诗赏析/识记/测试系统》课程软件的研发制作中,就针对该系统预留了支持数据库更新的设置,除系统自带的“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之外,课件使用者还可根据预留的默认开发格式,对系统的数据库进行添加、删除和修改,在系统框架限定的情况下,变动数据资源,使课件能够被同类型的其他课再次运用。

2.课件组件的调用

将一个课件的部分资源当作另一个课件的积件来调用,其实是间接提高课件的可利用价值。例如,我在《口算速算训练/出题系统》课程软件的研发制作中,将该系统分解为“口算速算训练营”与“口算速算出题机”两个各具针对性的子程序,并把涵盖低年段小学生整数四则运算的加、减、乘、除四个属类共计十余种训练项目分别制作成单独的Flash播放文件,在主程序中以影片剪辑的形式进行嵌套调用,而在制作另一个关于整数除法的课件中,我也采用了相同的办法,使这些可独立使用的课件组件再次服务于教育教学流程,当然这样的做法同样适用于课件中的各类素材资源。将这些固化的、适用度较高的资源做成可多次应用的积件,不失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技术处理手段。

充分利用课件的再生性,不仅可以节省大量重复、机械操作的时间,还能使已制作完成的多套课件通过有机的组合、拼缀,进而产生多样性的变化来满足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需求。

● 课程软件的工具性

课件作为一种服务于教育教学的软件,它同样具备普通软件的基本特质,也就是应用,或者可将其称为工具性。就如字典一般,之所以将其定位为工具书,关键在于字典的应用程度及覆盖面足够广泛,这也是在课件制作和使用中值得借鉴的一种思路。

如果将课程软件比喻为一本看完就扔的小说,那就大大削弱了课件所能体现出的效能。例如,我基于清华同方思科的动画汉字字库制作的《少儿常用汉字识记系统》课程软件,能够按照预设文本框中事先编排好的生字先后顺序依次演示描红动画,并支持2500百个常用汉字的笔顺、笔画、偏旁部首、组词、多音字发声诵读等多项功能,在班级简易多媒体设备的配合使用下,这套课程软件完全替代了语文教师在课前书写生字卡片或制作生字动画的做法,大大减少了生字教学中周而复始、繁琐机械的前期准备工作,使教师能把充足的精力投放在教学环节的规划上,为有效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成效奠定坚实的基础。自本套《少儿常用汉字识记系统》课程软件在校内外推广使用以来,得到了教师、学生、家长的多方好评与认可,这也正充分体现出了课程软件工具性的重要程度和实用价值。

综上所述,课件的运用应多偏重于“可循环使用性”,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课件制作者,对于一套课件的形成应着眼于“实效”,尽可能地扩大课件的应用范围,摒弃先前那种个人色彩强烈的、步骤设置刻板的“伪课件”,让鲜活的、适用度高的课件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进而促使学生获得更为饱满的教学收益,体验信息技术应用对各学科教学所带来的变化与进步。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具性课件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世界宗教的语言》教学课件
初中数学教学中课件设计的重要性
向量的巧用
浅谈语文学科的学科本质
呼唤语文教学的回归
中职语文工具性的应用
WEB课件开发系统的设计思路
浅谈课件的“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