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观幸福感研究及其现实启示

2014-03-17张帆

科教导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幸福指数主观幸福感心理学

张帆

摘 要 主观幸福感是表征一个人生活质量好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近年来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不断得到深化,推进了人们对幸福的认识,为提升公民幸福感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幸福指数 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2-069 文献标识码:A

Subject Well-being Research and Its Realistic Enlightenment

ZHANG Fan

(China Women's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Abstract Subject well-being is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rehensive psychological indicators of the quality life of a person, the study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have been deepened in recent years, to promote the awareness of people's happiness, provided important inspiration to enhance a sense of well-being of citizens.

Key words subject well-being; happiness index; psychology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现“人民幸福”的课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根本的是要实现人民幸福,这也是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幸福是人类一切企求的最终目的,对幸福的研究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议题,许多先哲都曾对幸福做过探讨。主观幸福感为幸福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实现公民幸福感的提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主观幸福感的基本内涵、评价及相关理论

1.1 主观幸福感的基本内涵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的研究源自1958年“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概念的提出。生活质量的本质是一种主观体验,它包括个人对于一生境遇的满意程度、内在的知足感,以及在社会中自我实现的体验。这一概念提出后,受到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研究者的关注,并逐步分化为两种取向,即对客观生活质量的研究和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其中,对主观生活质量研究侧重于对人的态度、期望、感受、欲望、价值等方面的考察,着眼于人们的幸福体验,也就是所谓的“主观幸福感”研究。

1967年,威尔逊(Wanner Wilson)出版了《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一书,标志着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论研究达到了较高水平。《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的公开发表40多年以来,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推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思潮并得到了深入推进,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更加受到重视。幸福的研究涉及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积极心理学侧重于从个体的立场和主观感受来研究人们的幸福感,即主观幸福感。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存在多种观点。多数研究者较为认同爱德·迪纳(Ed Diener)提出的概念,即:主观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人按照自己确定的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状况作出的总体性评价,它是反映一个人内心对生活质量状况认知的综合性指标。由于一个人对自己生活质量状况的认知和评价与其对自己生活质量期望程度的高低有关,因此,主观幸福感是内在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导因素相互影响所形成的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状态。一般认为,主观幸福感由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平衡两个部分组成。生活满意度作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人对生活质量状况的综合性判断,它不同于情感评价,是衡量主观幸福感的重要认知因素和有效评价指标。

1.2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评价

主观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具有几个显著特征:①一是主观性特征。对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是个体依据自己确定的标准而不是用他人的标准进行的;二是稳定性特征。个体对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的衡量是长期的,这种评价具有相对稳定性;三是综合性特征。对主观幸福感的评价包括情感体验、生活满意度认知等诸多方面,是一种系统性、整体性的评价。主观幸福感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对其进行评价的特殊性。从近年来学界研究的情况看,对主观幸福感的量度有多项指标,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认知性评价。主要是对个体的生活质量情况的整体性评价,也就是生活满意度。二是情感评价。主要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方面的情感体验。②已有的研究认为,生活满意度评价是衡量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性指标,与其他评价指标相比是更有效的、肯定性的衡量标准,是测度主观幸福感的最优指标。③

1.3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相关理论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提出了多种理论。从主观幸福感的评价因素来看,生活满意度是一个可用来描述人们生活环境和幸福的更综合且更有意义的指标,成为评价主观幸福感的关键要素,对与生活满意度相关性强的理论的研究更具实际意义,在这些理论中与生活满意度相关性较高的主要有:一是期望值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个体对于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是基于某一特定的标准,这个特定的标准即是个体的期望目标,通过与这个标准进行比较反映个体主观幸福感的高低。这一理论也提示人们,不能对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寄予过高期望,否则会对个体带来负面影响。④二是社会比较理论。这一理论发展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从早期社会比较理论的观点来看,一个人与其他人进行比较,倘若对比的结果比其他人好,那么就会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反之,倘若比较的结果比别人差,那么就会认为自己是不幸福的。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把自己当下的状况与从前相比较,倘若自己的情况比过去好,那么就认为自己幸福,倘若自己的情况比过去差,那么就认为自己不幸福。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有一个因素特别重要,这就是一个人的人格特质。乐观的人常常愿意向不如自己的人比较,因为这种优越感而感受到比较高的幸福感,悲观者则完全搞相反,由于对比的挫折感而得不到幸福感。从个体收入的角度来看,生活满意度的高低与个体的收入水平呈正相关,但与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呈负相关。三是评价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一个人主观幸福感的高低受多种判断标准的影响,这些标准与幸福感相关性的强弱程度部分地取决于个人的个性、文化和价值观。近年来,文化层面对幸福感的影响成为主观幸福感研究取得最新进展的重要领域之一。

2 主观幸福感研究对提升公民幸福感的启示

主观幸福感研究改变了人们对幸福的传统认识,为公民幸福感的评价与实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从而为政府进行政策设计、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照,从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其一,既要强调主观幸福感也要重视客观幸福度,以推动经济发展奠定主观幸福感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幸福指数作为衡量民众幸福的直观指标数值,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评价尺度。幸福指数包括主观和客观两类,前者反映人民群众需要的客观满足程度,后者体现人民群众对目前生存生活状态的主观感受和评价。必须辩证看待客观幸福度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人的主观感觉离不开一定的客观条件。当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既不能像过去那样过分注重GDP,但也不能不要GDP,需要探索用新的衡量指标来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为主观幸福感奠定坚实的现实基础。

其二,更加重视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以解决收入分配领域的不平等弥合主观幸福感的社会比较差距。美国学者伊斯特林的研究指出,中国30多年的发展尽管所有群体的收入都上升了,但是中国转型期更明显的特征是收入不平等的恶化。在转型过程中,平均主义遭到否定,对于那些低收入和低教育水平的阶层来说,其生活满意度呈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趋势,但对于那些高收入、高教育水平阶层则是另一种景象,处于收入分配最上层三分之一的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在增加。中国历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思想传统,分配不均对生活满意度的负面影响较强,是当前人们幸福感降低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正视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矛盾,积极采取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抑制收入差距的扩大,更加重视公平,调整、优化政策组合,推进全社会走向共同富裕。

其三,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网络体系减少幸福感负相关因素的影响。就业与社会保障是决定生活满意度的关键因素,由于目前中国社会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普通百姓不得不自行应对自己的生老病死,这种担忧直接降低了人们的幸福程度。入学难,看病难、房价高等社会问题都是导致生活满意度下降和不幸福的具体表象。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应成为新一轮改革的重点关注的方向,这就要求把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改善民生上。推进政府职能有实质性的转变,让政府更好地承担和履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责,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更好地改善公共服务。通过改革使国力更强、发展更好,百姓的生活有实实在在的改善,一些突出的社会矛盾能够得到化解,不断提升公民的幸福指数。

其四,更加关注个人价值与公共决策的联系,以促进个体能力的提升推动实现劳动创造幸福。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与主体自身状况密切相关。19世纪德国无产阶级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者威廉·魏特林(Wilhelm Weitling)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中指出,满足是一种出于自然的欲望和能力之间的和谐感。“一个人只有感到满足才能感到幸福,而一个人只要别人所具有的他也能具有,就能感到满足。因此愈是使社会里每个人都有可能得到其每个他人所有的一切,这个社会也就愈是满足,并从而也就愈是幸福”。⑤这就提出了个体能力与实现幸福感的关系问题。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个体能力的提升是实现幸福的重要途径。同样,幸福又会进一步提升个体的主观能动性。2013年全球幸福指数报告指出,幸福感具有良性边际效应,幸福的人们更长寿、更富生产力、赚钱更多,公民职责也履行得更好。个人能力与幸福感的这种良性互动关系昭示,政府在政策设计上要重视消除造成能力不平等的各种因素,个体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基础上,通过辛勤劳动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注释

① 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95(3):542-575.

② 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心理学动态,1996(1).

③ 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动态,2000(4).

④ 陈姝娟,周爱保.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3).

⑤ [德]威廉·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商务印书馆,2004:61.

猜你喜欢

幸福指数主观幸福感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基于幸福指数的公路勘探设计研究
加强班级教育有效管理,激发学生追求幸福指数
民办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相关研究
档案工作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西藏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