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学风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
2014-03-17苏咏梅王振宇
苏咏梅 王振宇
摘 要 学风是一所学校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方法和师生整体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根据当今社会和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党的教育方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优良的学风也是高职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对郑州市的四所高职院校的学风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 学风 调查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y Style Survey,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SU Yongmei, WANG Zhenyu
(Zhengzhou Technical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121)
Abstract Style is a outlook of the spirit of a school scholarship, a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f academic attitude, learning methods, and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ole mental situation. According to today's society and market economy requirements for talent and the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to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good health style is also the need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learning style in fou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Zhengzhou City, analyzed the problems in style of study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yl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学风是一所学校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方法和师生整体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根据当今社会和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党的教育方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优良的学风也是高职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被调查的高职院校主要以郑州市的几所院校为主,我们选择了郑州职业技术学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和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四所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近年来河南省的高职院校也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无论从学校数目上还是从招生规模上都在逐年增加。河南省的高职院校72所,郑州市作为河南的省会城市,拥有的高职院校几乎占全省的一半。因此,选取郑州市的高职院校作为个案研究地点意义深刻。
通过问卷与访谈情况分析,高职院校学风总体情况尚好,但是也存在一些相对突出、严重的问题,经过具体归纳和总结,认为当今社会优良学风应该有8条标准:
(1)整个学校具有良好的学习风气(无旷课、迟到、早退现象,课堂上无交头接耳、玩手机、说话现象);(2)学校就业率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毕业时都能如愿以偿的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工作);(3)宿舍风气好(无不文明现象、随地吐痰现象、不讲卫生现象,宿舍内无打游戏现象,能按时熄灯休息、能按时起床);(4)校园文化体现职业特色(校园文化不应以问题活动为主,而应以科技竞赛活动为主);(5)校园和谐(无打架、斗殴等不文明现象);(6)课外学习气氛浓厚(自习室、图书馆被充分利用);(7)整体教风良好(课堂和谐、师生经常沟通交流、共同进行科学研究);(8)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合理(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了解,学习目标明确)。
当今,高职院校管理机构的设置分工都很明确,如一般的高职院校都设有学生处(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教务处(主抓教师、教学管理)、团委(主抓党团工作)等部门,各部门分工明确,在日常工作中也都各尽其职,很少有沟通、交流,而事实上,学校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部门、各项工作之间应是相互联系的,各项工作的开展也都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只有各个部门协调工作才能把学校的整体工作搞好,同样学风建设也不仅仅是哪个部门的工作,需要学校各个管理、职能部门齐抓共管才能使学风建设取得成效。
根据当前学校分工明确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在高职院校增设一个新的管理部门:质量监控处,其主要职能是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加强各部门的联系,对各部门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并把信息及时反馈给各个部门,对各部门的工作作出指导。据此,质量监控处应由以下人员组成:监控处处长(总协调、总指挥)、学生学习风气监控员、学生宿舍文化监控员、学生就业情况监控员、教师教风监控员、校园文化监控员、和谐校园监控员、专业、课程设置调研员等,各个学校根据自己实际具体情况可以确定人员数量。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校内质量监控处就是学校的生命线,不应该仅靠国家教育部五年一次的评估来监控自己的教学质量等各方面,在平时也应该自己监控、评估自己,这样学校才能获得长效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想使学风建设取得长效机制,必须建立质量监控处以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使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建立良好的学风。
良好的学风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习惯养成的过程,具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加强对新生大学学习方法的引导。新生从中学步入大学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方面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中学阶段课程时间安排很紧凑,学生被迫的在某个时间段学习某门课程,自习课学习内容也都是老师安排好的,所以中学时学生只需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来就行,学习方法也以题海战术、背书为主。而大学阶段强调以自学为主,课余时间较多,面对大量的课余时间,要引导学生合理地分配和运用,引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大学学习方法和中学也截然不同,大学学习不在于做了多少题,背会了多少书,而在于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努力在大学一年级中形成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良好学风。
(2)引导新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中学时代学习的都是基本知识,几乎所有的大一新生对“专业”的概念很是模糊,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有很多也都是跟着感觉填的,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将来有什么用,大一新生对专业的认识都处于迷茫的状态,从而导致新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专业不了解等问题。因此,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应及时召开“新生专业教育大会”,邀请有关领导、教授、学科带头人为新生介绍所学专业在实际中的用途以及发展前景,以此引导学生尽早进入专业角色。与此同时,辅导员老师要主动与新生谈心,引导新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学习兴趣、合理利用学习时间、学会自学、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等,促使大一新生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逐渐适应大学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养成“乐学、勤学、会学”的学习习惯,为优良学风的养成奠定基础。
(3)借鉴国外经验,在高职院校中推行导师制。导师制度是英国大学中的一大特色。导师制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得到普遍应用,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也将导师制引入到本科教育中,但大都没有像英国一样形成一种制度。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导师制几乎无人问津。笔者认为我们也应借鉴英国大学的经验,在高职院校中引入导师制。从分析英国的导师制模式的规定我们知道,导师制最大的作用就是其导学功能,尤其是对于大学一年级新生来说,导师的导学作用显得更为重要,总体上,导师的导学的作用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第一,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介绍专业特色、前景,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信心。第二,适当安排专题报告。不同的阶段,导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报告,进行宏观指导。例如,对新生而言,导师要帮助他们顺利实现由中学向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大学与中学在教与学上的差异做充分的说明、使学生明确大学教育的目标。第三,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第四,多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通过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同时赛前的训练过程也是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得到极大的提高。技能竞赛无论对于学生就业还是进一步学习深造无疑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所以导师应该多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或者省市级的技能竞赛活动,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也可在校内自行定期组织学科竞赛活动。
良好的学风是市场经济人才机制的需要,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是保证学生成才、顺利就业的保障,是学生管理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一所学校倘若真正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和校风,就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反过来对每位学子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尽快成才具有直接推动作用,还将对学生参加社会工作后的持续发展和成就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重点课题 “河南省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建设研究”研究成果 编号:[2012]-JKGHAB-0071
参考文献
[1]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程胜.课堂教学交往的缺失与对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4.
[3] 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2002.
[4] 王逢贤.学与教的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孟瑜.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J].课程·教材·教法,2002.11.
[6]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