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礼仪教育融入生活
2014-03-17佟莉莉
佟莉莉
摘 要 中国历来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现代教育中加强文明礼仪的教育非常重要,本文结合目前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开展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及应遵守的原则,提出要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融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爱育德,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做好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 礼仪教育 生活实践 文明礼仪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礼仪,一个千百年来为中国人所关注的词语。从孔子的儒家思想到我们的历代先人们对礼仪的关注。中国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得来无愧。无论何时何地,作为中国人的我们都要以最恰当的方式去待人接物。这个时候礼仪就成了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我们的孩子们似乎也生活在永无止境的分数竞争中,他们淡忘了亲情、淡忘了礼教,忘记了感恩、忘记了尊敬,进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礼仪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下面,笔者就结合文章和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1 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融合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
在品德教学中,笔者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2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爱育德
2.1 真情互动,习得品质
对孩子开展礼仪教育就是使儿童学会明辨是非善恶、学会仁爱、充满勇气。教师是孩子一生成长的引路人,其良好品德素养应该是师爱为先、专业为重。因此,在师德方面教师应做到“三个一”爱心承诺:一个温暖的拥抱——安抚孩子的焦虑和失落,带给孩子安全和欣慰;一个友好的微笑——化解孩子的紧张与疑虑,传递一份亲切与温馨;一句热情的鼓励——消除孩子的胆怯与退缩,增添信心和勇气。此外教师还要学会“四种角色”转换:困难中做孩子的老师,生活中做孩子的妈妈,学习中做孩子的伙伴,精神上做孩子的朋友。
2.2 教师应成为礼仪环境的指导者
回顾以往的活动室环境创设,多数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旁观者和欣赏者。随着社会的变迁,教育观念的改革,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越来越引起大家重视。提倡环境创设应以儿童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2.3 在生活中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礼仪教育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3 开展礼仪教育所应遵守的原则
(1)全面渗透原则。传统礼仪教育应当深入到学校的各科课程中,让儿童时刻体验传统礼仪教育的魅力。
(2)生活性原则。礼仪教育内容要来源于儿童生活,细化儿童一日活动中各环节礼仪教育目标,鼓励把礼仪教育渗透到儿童一日生活中,渗透到儿童的家庭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
(3)尊重性原则。充分尊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儿童、每一个家庭的文化背景;尊重每一位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实践中的努力和创造。把学会理解、尊重和热爱作为礼仪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用宽容、接纳的心态,面对存在种种礼仪问题的儿童和家长,积极主动地采用合适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4)实践性原则。在设计礼仪教育活动时,要充分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确定合适的活动目标,不贪多(内容多)、贪深(幼儿理解困难的礼仪),否则教育活动的过程会是枯燥乏味的,孩子完全没有兴趣,而教育活动的目标也会很难实现,过程和结果都不会令人满意。活动的内容还应涉及个人生活、家庭邻里、学校、社会等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礼节,如:去别人家做客、招待客人、与同伴课间活动、就餐等个人仪表、同伴交往、节庆、公德、敬老各方面的一些简单礼仪等,儿童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遇到,并能在学习后得以运用的,儿童能力范围内的内容。让儿童用好礼貌基本用语:请、您、早上好、再见、谢谢、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用好体态用语:微笑、招手、点头、鞠躬、握手、鼓掌、起立、请让、敲门等基本礼仪行为开始。礼仪教育内容:仪表、起居、进餐、交往、礼貌用语、节庆、做客、待客、公德礼仪等。
(5)家校互动性原则。强调、教师、家长成为学习研究的共同体,共同提高礼仪素养,强调教师要挖掘社区教育资源,为家长搭建交流的平台,开展家教指导工作,提高家长的礼仪素质和家教能力;强调教师和家长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的礼仪文化氛围,在与儿童共同生活中积极地影响幼儿,儿童在与同伴、环境、成人良性互动中健康成长。
4 结合实际,让礼仪教育有特点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礼仪教育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4.1 打造高效课堂,以情育德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怎样做才是有文明礼仪的人。
4.2 把时事政治有效引进思品课堂
思品课本身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思想性和实践性,但在思品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效率低下。而把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有效引进课堂,创造“活课堂”,不仅体现礼仪教育课的时代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真正让礼仪课活起来。
4.3 抓好宣传工作,营造礼仪氛围
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在礼仪教育中,我们应该重视新闻媒介和社会舆论的积极导向作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介应大力宣传文明礼仪的典型人物及其事迹,刊登一些有关礼仪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在各种评优活动中,应突出文明礼仪的要求。
对于学校来说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礼仪教育:一是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突出文明礼仪教育。以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等形式大力宣扬文明观念;二是举行“文明礼仪规范班”评比。通过评比,学生的行为受到其他同学的监督和感染,提升了自己的道德水平。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这些形式的礼仪教育的开展,使广大学生受到身边同学先进事迹的感染、熏陶、影响,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4.4 真诚携手,收获美好人生
家庭是塑造人才的圣地,在这块圣地上,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品德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家庭与学校真诚携手,将教育理念落实到实践行动中,美好的愿望才能实现。
增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优化育人环境。良好的社会风气起于家风,关键在于所有家庭都要正确地引导孩子,不但“养”,还要“教”,更要“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学校和家庭应该携起手来,内外结合,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来。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学校除了是传播知识的海洋,也承载着育人的责任。教师在礼仪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礼仪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总之,随着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得更频繁、更广泛,在素质教育显得日益重要的今天,学校更应注重文明礼仪教育,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在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基础上,汲取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有益内容,使跨世纪的接班人从小接受熏陶,形成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他们能够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 张敏.为心灵护航为成长扬帆——有效进行幼儿品德教育的策略.江苏教育研究,2013(9):47.
[2] 龙建良.关于幼儿的传统礼仪教育.湖南省2011年婴、幼、特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