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政治课程与公共精神教育

2014-03-17任连

办公室业务 2014年23期
关键词:公民意识精神

高中政治课程与公共精神教育

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开展各种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引领社会思潮。在此时代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程承载着培养现代公民意识的重任。要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意识,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本文着重分析当代高中生公共精神失范的现状和原因,以及如何将公共精神教育融入高中政治课程。

高中政治课程;公共精神;公民意识;失范

高中政治课程有着自己的三维目标,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有一条“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诚实守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要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意识,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那么什么是公共精神呢?公共精神,是指“公民具有超越个人狭隘眼界和个人直接功利目的,以利他方式关怀公共事务、事业和利益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态度,它是现代社会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对公民提出的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美德要求。”由此可见,培养高中生的公共精神对于完成课程目标和形成公民意识十分重要。

一、不忍直视——展示公共精神失范的现状

公共卫生习惯差,在课座椅或者厕所乱贴乱画的现象较为严重;集体主义观念较薄弱,有些学生只顾学习,不关心班级活动;社会责任感缺乏,一些学生不关心社区、家乡和国家,不关注时事。一言以蔽之,部分高中生严重缺乏公共精神。

二、反躬自省——分析公共精神失范的原因

上述现象的存在不得不引起大众进行反思,问题的症结在哪里?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三观教育与形式主义

当前,虽然已进行了多次课改,专家多次强调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性,但在异化了的教育面前显得多么单薄和苍白无力。现在很多学校的政治课都只是传授知识,很多政治老师只是在进行这样的“机械作业”:教师整理知识点——学生背诵知识点——教师小测知识点——学生练题、考试。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这个唯分数是瞻和奉行实用主义至上的时代,神马都是浮云,除了分数。试问,没有课堂教育教学的渗透,没有老师点点滴滴的引导,怎么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怎么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现代化国家?由此可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目标不能只是停留在教参和老师的教案之上。

(二)计划生育与个人主义

由于历史原因,当前的高中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家庭人人以他们为中心,这导致他们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当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社会乱象丛生,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在面对中国的改革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在面对各种思想观念激荡之下,在面临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当前高中生的父母,由于害怕失去,教会他们封闭自己;由于害怕麻烦,教会他们如何“不管闲事”、“只打酱油”。于是乎,现在的高中生强调个人利益,忽视公共利益;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同情心,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

(三)传统文化与劣根主义

历史上,我国是一个缺乏公共生活空间的国家,因此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比较薄弱。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宋·陈元靓《事林广记·警世格言》:“自家扫取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明恩溥在《中国人的素质》中举了一个例子。1851年,道光皇帝死了,外国人很关心道光的三个儿子中由谁来继承皇位,继位后政策会有什么变化。在小酒馆里,几个外国人试图同酒馆里的中国人讨论这个问题。但中国人说,干嘛去费精神想那些无聊的推测呢?那是大臣们的事。咱们瞎琢磨政治,那才叫傻呢。平民百姓是如此,百姓中的精英——读书人也是如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正如梁启超早在1902年指出的:“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

三、砭庸针俗——治疗公共精神失范的对策

针对当前高中生公共精神失范,笔者认为高中政治老师要承担起培养其公共精神的责任,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应该把公共精神培养渗透到的日常教学之中。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言谈举止彰显公共情怀

熊培云在《重新发现社会》感慨:“问世间国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关注“社会”,这就需要一种公共精神,这就是一种公共精神。“身教”重于“言传”。高中政治教师除了教书育人以外,也要多关注学校事务,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改革、医疗、教育、社保、就业、户籍、物权等公共问题层出不穷。对于这些问题,高中政治教师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要合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美国总统肯尼迪就职时说过:“不要问你的国家为你做些什么,而应该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就是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高中政治教师具有爱国情怀,更要在这两个“精神”的指引下创新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

(二)课堂教学渗透公共精神

高中政治课程从生活出发,主要分为经济模块、政治模块(含国际政治)、文化模块、哲学模块等四个模块。为了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完成课程目标,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作了一些尝试。

1.《经济生活》。在《外汇与汇率》一课,讲述我国的外汇储备、汇率政策、人民币的国际化等,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做理智的消费者》一课,引人了“光盘行动”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就餐习惯,引入习总书记关于例行节约、建设美丽中国等时代精神教育学生;在《个人收入分配》一课,引入基尼系数、纺锤型收入结构等名词,让学生了解我们的社会现状;在《征税和纳税》一课,积极引入了物权观,同时也谈到了物权与税权的关系,向学生推荐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的《没有理由不纳税》,引用奥利佛·霍尔姆斯名言,“税收是我们对文明社会的支付”。

2.《政治生活》。在《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一课,积极引入班干部竞选模拟、关于食堂餐费涨价的价格听证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本村、本社区的社会实践,如小区文化宣传、文明停车建言献策;在讲到《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一课,点击厦门市政府网站,让学生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在《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课,积极引导学生观看“两会”和《政府工作报告》,由学生来谈《政府工作报告》的亮点和感想,让学生了解一些政府重大决策;在《当代国际社会》一课,在班级召开微型模拟联合国会议,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国际视野。

3.《文化生活》。环顾世界,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俄罗斯制定了对全民特别是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纲和法案,力求重整民族精神。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政府为主导,推崇“身土不二”,培育“韩国精神”。因此,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培养公民精神迫在眉睫。在《文化与经济、政治》一课,通过分析《007系列电影》,指出美国的文化渗透,强调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重要性;在《我们的民族精神》一课,播放奥运会精彩视频,引用了肯尼迪的名言“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来激励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一课,把课堂改编为一场题为《道德和知识哪个更重要》的辩论会,让学生在唇枪舌战中学会处理二者关系,做一个有道德的科学人。

4.《生活与哲学》。“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我是什么样的人?”哲学是通过对这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会反思,学会对社会现象形而上的认识。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一课,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厦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实现人生的价值》一课,组织了《小悦悦事件引发的道德思考》的座谈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在思维的碰撞中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三)社会实践催生公民意识

1.开展公共空间意识实践活动。从教育学生“保持课堂学习安静、自修作业安静、图书阅览安静、就餐就寝安静”做起,通过文明行为大调查、“请你找我这样做”公共空间意识教育图案标志征集、“公共空间意识”案例征集活动培养学生做到心中有他人,进而增强公共空间意识,在公共空间内提升公德水准,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2.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贵在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管理活动,如:为小区义务画车位、擦电梯、清扫垃圾,劝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参加拥军拥属、拥政爱民的“双拥”活动。参与网上评议政府,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年满18周岁的积极参加选举,投出自己理性一票。

曾经有记者问哈佛大学招生办主任,哈佛大学招收学生的标准是什么?这位主任回答:能够让身边的人变得更好的人,就是我想要的人。这个标准非常具体、形象地概括了高等教育对基础教育的期待,也非常准确地诠释了公共精神的内涵。北宋大儒张横渠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最能表出儒者的襟怀,也最能开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因而也可说是人类教育最高的向往。

[1]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2]张卓玉.构建教育新模式[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

[3]韩玉芳.公德意识·公共伦理·公共精神[J].北京日报,2012.

[4]李萍.论公共精神的培养[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02.

[5]秦菊波,李冬.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12,02.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精神
论公民美育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