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在中学思政教育中的正能量
2014-03-17朱平文
朱平文
在以“微”为标志的“微时代”,微信在移动生活领域捷足先登,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微信的通讯优势不言而喻。如何有效利用和开发微信在教育教学中的潜质呢?笔者将从德育教育、心理辅导、安全防范等层面探究微信在中学思政教育中的正能量。
现如今智能手机几乎将人们日常使用的通讯工具都囊括在内,成为通讯工具的“集大成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属微信了,它通过其最具特色的语音聊天功能成功传递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声音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平白的文字叙述衍生的生疏感,同时借助网络传送,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全天候跨地域的即时交流。微信运用最新的位置基础服务LBS功能,使用户不仅能够基于原有QQ、通讯录等交际圈保持与旧友的联系,还可以“查找附近的好友”,利用“摇一摇”搜索到附近的陌生用户,扩展自己的交际圈。交互性成为微信最突出的优势之一。对于微信这种IM领域的“新星”,猎奇心强学生群更易接受和推广。特别是语音对讲、发送漂流瓶这种时尚沟通模式在中学生中备受青睐和追捧。
一、相互关注,发挥微信之德育教育魅力
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师生双方总是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状态,教师单边的说教凌驾于学生之上,俨然是“布道者”和“传教士”。这种说教易使学生产生德育疲劳,加上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师生之间甚至出现了信任危机。而这种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和彼此信度的缺失,很难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应有效果。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现实生活中,学生很希望被关注,被尊重,被信任。如何才能让师生彼此信任,平等对话呢?笔者在思政教育中向学生提出使用微信。因为微信不仅支持“互相关注”,还支持扔“漂流瓶”匿名交友,尤其是支持将语音放进“漂流瓶”。如果在微信里,师生相互关注,那么思政教育就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一方面学生能时刻感觉到教师的关注,他们在教师眼里不再是一位熟悉的陌生人,并且教师是他们的“粉丝”,会使他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和信任;另一方面他们也关注着教师,不时地通过微信“关注”和扔“漂流瓶”不断搜集和转发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资讯,加强与教师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和谐师生关系。
微信中“互相关注”和扔“漂流瓶”的方式,运用于中学生德育教育,能够彰显师生平等,促进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民主、和谐。因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而这种匿名的互相关注,为师生带来的不仅是距离上的拉近,更是双方在人格、权利和地位上的平等,利于形成一种轻松、融洽的氛围,便于师生相互传递情感。从而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隔阂,提高了师生双方的信任程度,使中学思政教育更具亲和力,进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教学效果。
二、分享情感,彰显微信之心理辅导能力
当下,微信在中学校园悄然“走红”,成了中学生情感表达和宣泄的重要平台。他们的喜怒哀乐通过简短的文字图片,随意的谈话和个性的“漂流瓶”表达出来,字里行间流露出个人的思想和心理动态。通过微信,由关注度引发的自我价值肯定满足了学生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抵消了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疏离带来的挫败感,因而他们会更加依赖这种虚拟时空带来的需求满足感,而逃避或放弃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转而投入到网络人际关系的构建中,在那里寻求满足感。虽然这在一定程度能够缓解现实挫败所带来的心理情绪,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际关系的供求矛盾,从而导致现实人际关系的恶化。这一恶性循环会加剧这些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自卑情绪,从而产生自闭行为。网络环境中的“得意”与现实生活中的“失意”的巨大反差又为中学生的心理增加了一个沉重的负担,进而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
人的思想具有隐蔽性,面对面的心理辅导因缺少师生间的信任,中学生很难完全打开心结,敞开心扉,向教师讲真话和说实情,这使中学生心理辅导过程中的情感教育大打折扣。要消除中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增强心理辅导主体与主导者之间的信任,跨越中学生心理辅导的鸿沟,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和谐统一,就可以借微信这个虚拟传播手段与中学生进行双向交流。
微信打破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为中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别于现实生活的展示自我的舞台。微信中人际交往的虚拟环境和角色,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减少了人们的心理防范,利于保护个人隐私。在开放与虚拟的空间里,教育者和受育者只有符号的交往,这种虚拟性和匿名性可以使中学生将内心深处的孤独、苦闷、迷惘等倾诉出来。教育双方可以通过微信关注、公众平台、语音对讲、漂流瓶等形式畅所欲言,进行真实心态的交流。教育者能够通过微信了解受教育者最真实的心理活动,对于受教育者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暴露出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跟踪与辅导,与他们一起分享快乐,承担痛苦,解决烦恼。这不仅利于教育者从中了解中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使自己的心理辅导工作做到有的放矢;而且利于教育者对相关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如学生的思想、心理成长轨迹等。
三、规避风险,挖掘微信之安全教育潜力
对微信这一携带着娱乐因子的新生事物,中学生普遍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难免会引起使用者过度投入和沉迷,从而对其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带来负面影响。尽管微信点对点的交流功能保证了私人通话的隐秘性,使用户免于因交谈内容的外泄而带来的困扰,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使用者的隐私,但也正因为微信在交流过程中所传递的信息不具可见性,微信中的定位交友功能大大降低了用户与陌生人的交往难度,使微信极易沦为不法分子传播虚假、不良信息的工具。社会上借助微信进行欺诈甚至人身侵害的现象并不鲜见,而中学生很难对其进行辨识。学生如不能提高警惕,加以甄别而轻易取信,很有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这就要求我们引导中学生用理性的方式正确对待与陌生朋友的关系,以微信交往本身存在的安全隐患为教育契机,因势利导,防患于未然,把中学生纳入学校可控的安全视线,以便对其成长作出监控,使中学生能够尽早认识到微信使用中的潜在危险,进而及时趋利避害。
此外,还可利用微信查看附近的人,为学校周末放假和返校清查上把安全锁,无论在家还是在校都能遥控巡逻,定位目标。微信中“查看附近的人”将会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找到附近同样开启这项功能的人,使用户轻松找到身边正在使用微信的人。距离在100~1000米之内,只要是开启了“查看附近的人”的微信用户,都能在列表中看到。
微信的使用对中学思政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笔者相信微信在中学思政教育领域还有很大的价值优势和发展空间。在新形势下,微信能否与中学思政教育成功“联姻”,开创一片中学思政教育的新天地,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6).
[2]王焕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趋势[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8).
[3]肖学斌,朱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09(7).
[4]李岩,曾维伦,何海涛.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