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软交换技术在郑州城市轨道交通公务电话系统中的应用

2014-03-17马文胜赵东霞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接入网公务郑州

马文胜 赵东霞

(1.郑州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450000,郑州;2.郑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450000,郑州∥第一作者,工程师)

1 问题的提出

公务电话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为运营、管理、维修等部门工作人员提供了日常工作的联系手段。它是集语音、中低速数据为一体的交换网络,为城市轨道交通内部用户之间、内部用户与市话公网用户之间提供电话联络,能将“119”、“110”和“120”等特种业务呼叫自动转移至市话公网的“119”、“110”和“120”平台上。

我国的电话交换技术经历了人工交换、步进制交换、纵横制交换、程控交换等几个阶段。程控交换技术在国内大规模应用已有20余年。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公务电话系统的建设,基本上采用的是程控交换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主流设备供应商如中兴、华为等公司,宣布逐步停止生产程控交换整机设备。因此,在今后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务电话系统建设中若仍采用程控交换技术,就已不是最优选项了。

2 郑州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情况

2.1 线网概况

根据《郑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2010~2020)》,郑州城市轨道交通由都市区快线网和市区普线网共17条线路组成,设置2处多线路共用控制中心:

1)郑州东站控制中心,管辖 1、2、3、4、5、6、7、10、15、16 号等线路;

2)刘集控制中心,管辖 8、9、11、12、13、14、17号等线路。

2.2 郑州轨道交通1号线概况

1号线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于2009年动工,2013年12月28日已竣工运营。1号线一期工程线路全长26.2 km,均为地下线,共设车站20座。一期工程在起点西流湖站以西设凯旋路停车场,终点设置郑东车辆段,郑州东站附近设置多线共用的郑州东站控制中心;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东西方向延长10座车站。

2.3 公务电话系统的建设

鉴于程控交换机存在的问题,郑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在初步设计阶段推荐采用软交换技术组网,系统设备采用中兴通信ZXSS10 SS1b软交换系统设备组网。该工程是软交换技术在国内轨道交通公务电话系统中的首次运用。

3 软交换技术分析

3.1 软交换技术特点

1)传统程控交换机的业务提供,在设计交换机方案时就固定下来。一旦产品定型,若想修改或增加某种业务就十分困难。而软交换技术是在IP(因特网协议)电话技术发展的基础上,采用分组网络作为承载网络,将网关呼叫控制和媒体交换的功能相分离而形成的。它打破了传统的封闭交换机结构,采用开放的接口和通用的协议,硬件分散,而业务控制和业务逻辑则相对集中。

2)软交换技术能够支持各种形式的信息,是集话音、数据、图像及传真等业务于一体的全新网络技术。软交换技术组建的地铁公务电话网络符合GB 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15.3.5 节 中“公务电话交换设备应具备综合业务数字网络功能”的条款。

3)根据我国工信部电信传输研究所对软交换技术的定义,软交换设备是网络演进以及下一代分组网络的核心设备之一,符合工信部 YD 1434—2006-I《软交换设备总体技术要求》中规定的各项要求。它独立于传送网络,可以向用户提供现有电路交换机能提供的所有业务,并向第三方提供和开放可编程能力。

3.2 软交换网络结构分析

软交换网络结构分为边缘接入层、核心传送层、控制层和业务层,如图1所示。

图1 软交换网络结构图

3.2.1 边缘接入层

边缘接入层的设备主要有以下几种:

1)TG:用于完成与PSTN/PLMN(公共陆地移动网络)电话交换机的中继连接,将电话交换机PCM(脉冲编码调制)中继的64 kbit/s的语音信号转换为IP包。

2)SG:用于完成与PSTN/PLMN电话交换机的信令连接,将电话交换机采用的基于TDM(时分复用模式)电路的7号信令信息转换为IP包。

3)AG:提供模拟用户线接口,用于直接将普通电话用户接入到软交换网络中,可以为用户提供PSTN的所有业务。AG直接将用户数据及用户线信令封装在IP包中。

4)IAD:同时提供模拟用户线和以太网接口,分别用于普通电话机的接入和计算机设备的接入。

5)多媒体业务网关(MSAG):用于完成各种多媒体数据源的信息,将视频与音频混合的多媒体流适配为IP包。

6)H.323 GW:用于连接采用H.323协议的IP电话网网关。

7)WAG:用于将无线接入用户连接至软交换网络。

3.2.2 核心传送层

核心传送层主要是为业务媒体流和控制信息流提供统一的、确保服务质量的高速分组传输平台。软交换网络的各个网元之间,采用IP数据包传输各种控制信息和业务数据信息。因此,核心传送层实际上就是一个承载网络。在郑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公务电话系统中,核心传送网实际由专用传输系统提供的IP传输通道实现。

3.2.3 控制层

控制层决定呼叫的建立、接续和交换,将呼叫控制与媒体业务相分离,理解上层生成的业务请求,通知下层网路单元如何处理业务流。软交换通过提供基本的呼叫控制和信令处理功能,对网络中的传输和交换资源进行分配和管理。

3.2.4 业务层

业务层决定提供和生成具体业务,并通知控制层做出相应的处理。业务层中的各种应用服务器提供了执行、处理和生成业务的平台,并负责处理和媒体网关的承载接口。

3.3 软交换网络的协议结构

软交换网络涉及的协议包括 H.248、SCTP、ISUP、TUP、INAP、H.323、SIP、MGCP、BICC、BRI、PRI等。

1)MGCP(媒体网关控制协议):主要应用在软交换网络与媒体网关或软交换网络与MGCP终端之间,完成端点处理和连接处理两种功能。

2)H.248协议:该协议通过命令完成对终结点和关联之间的操作,从而实现呼叫的建立和释放。

3)SIP(会话初始协议):是在IP网上进行多媒体通信的应用层控制协议。

4)BICC(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协议):主要用于软交换设备与软交换设备之间的呼叫控制,可以建立、修改和结束呼叫。

5)SCTP(流控制传送协议):主要任务是在无连接方式的IP网络上可靠地传送PSTN公共信令消息。

3.4 软交换技术运用现状

软交换设备作为下一代网络发展的方向及核心,已经相当成熟可靠,已在国内电信运营商大规模运用。电信运营商的骨干语音网核心都已经被软交换技术替代,并且已在民航、电力、检察院及酒店等领域得到应用。

国内外主要的软交换设备厂商有华为、中兴、阿尔卡特、3Com、诺基亚西门子和斯达康等公司。它们都拥有各自的软交换网络解决方案,其中有许多解决方案已经在实际网络中得到应用。

4 郑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公务电话系统组网方案

通过软交换技术分析可以得出,虽然在国内轨道交通中尚未采用软交换技术,但软交换技术运用在城市轨道交通公务电话系统上完全是可行的。因此,郑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初步设计采用软交换技术组网。设备招标采用了中兴SS1b软交换设备组网。具体组网结构见图2。

图2 郑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公务电话软交换网络结构图

1)车站:由于中兴公司的综合接入设备容量较小,通常小于24线,不能满足地铁车站用户量需求,因此,在郑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各车站设置ZXMSG 5200综合接入网关,按照普通车站48线、换乘车站96线配置,实现车站电话功能。

2)停车场:在综合楼与运用库,分别设置168线和64线ZXMSG 5200综合接入网关各1套,实现楼内电话及附近单体建筑内的电话接入。

3)车辆段:在综合楼、运用库、乘务员公寓和检修库,分别设置300线、96线、64线和48线ZXMSG 5200综合接入网关各1套。综合楼内综合接入网关实现综合楼、物资总库、调车机库等建筑内的电话接入;运用库内综合接入网关实现运用库、镟轮库等建筑内的电话接入;乘务员公寓内综合接入网关实现乘务员公寓内的电话接入;检修库内综合接入网关实现检修库、门卫等建筑的电话接入。停车场、车辆段没有采用集中单套综合接入网关,而是采用了多套综合接入网关分布式设置,一方面体现了软交换网络边缘接入层设备接入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减少了车辆段、停车场主要建筑单体间的大对数音频电缆的敷设,节省了工程造价。

4)控制中心:设置1000线ZXMSG 5200综合接入网关1套,实现控制中心电话的接入。设置ZXMSG 9000 MT256中继媒体网关1套,与市话公网12个E1互联,完成公务电话系统与市话公网的互联互通;与专用无线系统2个E1互联,实现公务电话与地铁800 MHz手持终端的互通呼叫。设置ZXSS10 SS1b软交换核心交换控制设备1套,该核心交换控制设备具备10000线的呼叫处理能力。控制中心同时配置系统网管、计费、话务台和测量台。

5)传输通道:各车站、停车场、车辆段的综合接入网关,使用专用传输系统提供的点对点以太网传输通道,并接入控制中心。为确保接入网关的通道畅通,各综合接入网关采用1+1冗余设置以太网通道。

6)市话中继内侧:按照360线中继,每线带宽64 kbit/s,共需要 23 Mbit/s。按照经验值1.5 ~3 倍的突发流量冗余,设置100 Mbit/s以太网端口。

7)各车站综合接入网关:配置10 Mbit/s以太网电端口。

8)车辆段停车场各综合接入网关:考虑到各综合接入网关用户容量不同,配置10~50 Mbit/s以太网端口,由于各综合接入网关距离传输设备较远,采用以太网光口光纤连接。

5 后续工程方案

中兴公司的ZXSS10 SS1b软交换系统设备具备电信级的容量和处理能力,后续扩容主要是软件扩容和增加许可。后续工程实施方案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5.1 二期工程及后续其他线路建设的接入方案

二期工程各车站可采用与一期工程相同的方式,新设综合接入网关,通过专用传输通道接入控制中心核心交换控制设备。

由于郑州东站控制中心是多条线路共用的控制中心,后续线路的建设方式宜采用与1号线相同的方式,即通过后续的专用传输系统,接入郑州东站控制中心核心交换控制设备。具体方案详见图3。

图3 二期工程及后续其他线路建设的接入方案

5.2 双归属方案

由于软交换核心交换控制设备处理能力较大,可实现轨道交通多线路的接入,但相应的安全风险就会不断上升。一旦核心交换控制设备宕机,则直接造成多条线路的公务电话系统全部中断。

软交换网络具有双归属冗余技术,能够实现系统处理能力的备份,极大地提高了网络运行的安全性。建议在后续线路建设中,可选择在某条线路的车辆段或后续规划的刘集控制中心,新设另外一套软交换核心交换控制设备,与郑州东站控制中心软交换核心交换控制设备互为双归属冗余配置,以保证网络的安全运行。具体方案见图4。

图4 软交换接入网络的双归属方案

6 开通测试情况

郑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公务电话系统于2013年6月—12月期间完成了安装调测工作,实现了系统设备的出厂测试和验收测试。其主要测试内容见表1。

表1 设备测试记录

从表1可以看出,郑州轨道交通软交换系统在呼叫建立时间、呼叫接通率及语音质量方面,完全符合工程设计要求。2013年12月28日,郑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开通运营,公务电话系统运行稳定。

7 结语

软交换技术具有功能强大、接入灵活、扩容简便、技术生命力强、标准化程度高等特点,非常适用于建设周期长、站点线性分布的城市轨道交通场景。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加速发展以及软交换技术在郑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中的率先成功应用,不久的将来,软交换技术将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公务电话系统中得到大规模运用。

[1]徐鹏,苏森,陈俊亮.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的高可靠性研究[J].高技术通讯,2013(12):12.

[2]李伟章,徐幼铭,林瑜筠,等.城市轨道交通通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105.

[3]陈东伐.数字调度电话系统在苏州城市轨道交通的应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1(9):112.

猜你喜欢

接入网公务郑州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梦启郑州
有线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工程中的应用
电子信息接入网技术在网络电视中的应用之我见
八项规定精神
———公务接待
光接入网虚拟实验平台设计
妨害公务罪谨防滥用
妨害公务案件的侦查要领和证据收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