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4 8例

2014-03-17徐青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19期
关键词:茵陈黄疸胆红素

徐青华

(江西省万年县人民医院儿科,万年 335500)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病情严重者会引发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情复杂,需要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才能避免出现胆红素脑病、永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等情况[1]。为了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疗效,在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期间,本院对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96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中男性患儿25例、女性患儿23例,平均日龄为 (10.21±2.22)d,平均出生体重为 (2950.45±280.46)g,平均胎龄为(38.78±2.09)周,平均血清胆红素为 (289.74±60.34)μmol/L。对照组中男性患儿24例、女性患儿24例,平均日龄为 (11.36±2.89)d,平均出生体重为 (2967.36±285.77)g,平均胎龄为 (38.89±2.57)周,平均血清胆红素为 (288.46±60.69)μmol/L。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平均出生体重以及平均血清胆红素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性 (P>0.05),可进行组间比较。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给予鲁米那5mg·kg-1, 可拉明0.125mg/次, 1次/d, 静脉点滴。 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实施光疗,给予感染者抗感染治疗,头孢噻肟钠100mg·kg-1,针对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低者给予白蛋白1g·kg-1,连用5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黄疸茵陈颗粒治疗,开水冲服,每次剂量为10g, 2次/d。

1.3疗效标准 ①痊愈:全身皮肤黏膜黄疸完全消失,血清总胆红素低至17μmol·L-1;②好转:全身皮肤黏膜黄疸消退,血清总胆红素低至136μmol·L-1;③无效:血清总胆红素值异常,临床症状没有好转,甚至出现加重的现象。总有效率=(痊愈例数+好转例数)/总研究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 察 组 治 愈41例 (85.41%), 好 转5例(10.42%), 无效2例 (4.17%); 对照组治愈29例(60.42%), 好 转8例 (16.67%), 无 效11例(22.9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09%,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 [n(%)]

3 讨论

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较多,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2]:①胆红素生成过多,胎儿血氧分压低,红细胞数量代偿性增加,其出生后血氧分压增大,使得新生儿红细胞寿命较短,引起过多的红细胞破坏。②早产儿其血中的白蛋白含量较低,使得结合胆红素的能力相对降低,血液中游离的胆红素增多。③早产儿肝细胞在处理游离胆红素方面,能力相对较差,使得患儿更容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在进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治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3]。首先,要做好围生期的保健工作。临床需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预防早产的发生,避免发生难产的情况。有资料显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和孕周、出生体重、母乳喂养不足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系。临床表现为,胎儿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的,发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几率越高。其次,要积极控制新生儿感染情况的发生。研究表明,新生儿发生感染多为肺炎、脐炎、肠道感染等。不同的细菌感染均能够引起溶血等情况,从而诱发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第三,要积极做好胆红素监测工作。第四,母乳性黄疸问题的处理。关于该方面,一般分为早发型的和晚发型两组。对于早发型,研究资料显示,其和母乳内β-葡萄糖醛酸酐酶活性有关,而且和母乳量少、肠蠕动差有联系。另有研究显示,母乳喂养患儿肠道内能使得胆红素转变的细菌过少也有关系。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在中医中属 “胆黄”[4]。患儿多因孕母湿热毒邪侵入使得胎儿受到影响而发病[5]。在治疗的时候,中医则以清热利湿治疗为目标。现阶段,治疗该病症多通过蓝光照射治疗,尽管疗效较好,但有一定的副作用,对患儿健康造成影响[6]。患儿经蓝光照射时间过长,会出现失水、发热、皮疹等情况,部分患儿会出现腹泻等症状[7]。而且蓝光灯照射成本高,寿命短,需经常更换,增加医疗单位经济压力[8]。我院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黄疸茵陈颗粒治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药物能够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等,改善机体中的胆红素浓度。另外,其成分中栀子具有较好的利胆作用,大黄则可以降低黄疸指数。通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黄疸茵陈颗粒治疗,收到较好的效果。

中医学认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因妊娠时母体内蕴湿热,传于胎儿。患儿出现神昏、抽搐等危重症状,西医上称为黄疸。黄疸茵陈颗粒主要成分为:茵陈、黄芩、大黄、甘草等,具有显著的利胆作用,同时增加胆汁分泌、胆汁中固体物、胆酸以及胆红素排泄量等[9]。黄芩、大黄、甘草的功效在于清热解毒、镇静利胆、保护肝脏以及促进蛋白质的代谢等,黄疸茵陈颗粒可发挥清热利湿、退黄疸等功效[10]。同时,联合鲁米那、可拉明、光疗、抗感染等常规西药治疗,有利于提高治愈率,减少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所需时间,缩短治疗时间等。通过以上研究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09%,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综上所述,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治疗中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利于降低血胆红素水平,促进患儿病情恢复,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1]顾敏勇.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11(23):1194-1195.

[2]姚大洲.茵栀黄颗粒联合思密达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4(8):542-544.

[3]D'Silva S,Colah RB,Ghosh K,et al.Combined effects of the UGT1A1 and OATP2 gene polymorphisms as a major risk factor for unconjugated hyperbilirubinemia in Indian neonates[J].Gene, 2014, 19(14):625-633.

[4]冯体玉,张惠琴.481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溶血病血清学检测[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77-79.

[5]樊若男,袁丽.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177-178.

[6]Warang P, Devendra R, D'Silva S, et al.Do UGT1A1 and HMOX1 gene promoter polymorphisms increase the risk of hyperbilirubinemia and gallstones in patients with hereditary spherocytosis?[J].Ann Hematol, 2014,6(20):122-125.

[7]Hulzebos CV,Dijk PH,van Imhoff DE,et al.The Bilirubin Albumin Ratio in the Management of Hyperbilirubinemia in Preterm Infants to Improve Neurodevelopmental Outcom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BARTrial[J].PLoS One, 2014, 9(6):e99466.

[8]文化日,张娟梅,朱利君.加味茵陈蒿汤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32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39-40.

[9]Tammana VS,Begum R,Oneal P,et al.A novel use of early radiation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bilirubinemia in a patient with primary hepatic lymphoma and chronic hepatitis C[J].Case Rep Gastrointest Med, 2014,7(24):55-56.

[10]李传玲.介入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28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7):109-110.

猜你喜欢

茵陈黄疸胆红素
春来茵陈最为鲜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鲁晓岚:黄疸
吃柑橘何来黄疸——认识橘黄病
手术后黄疸的病因诊断
利胆退黄夸茵陈
绵茵陈养肝祛湿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新生儿黄疸护理观察
新生儿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