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迂曲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分析
2014-03-17陈康宁史树贵周振华李光建
谭 群 陈康宁 史树贵 周振华 李光建 刘 渠
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西南医院 重庆 400038
近年来,随着DSA检查(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检查)的广泛应用。在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介入诊疗中,我们观察到许多卒中患者并没有血管狭窄或闭塞,也没有心源性卒中、血管夹层及畸形的证据,而仅存在脑血管迂曲。那么,脑血管迂曲是否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目前相关研究较少,有关后循环脑血管迂曲的研究指出,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是卒中的危险因素,与后循环梗塞关系密切;而对卒中发生率较高的前循环来说,颈内动脉迂曲的研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我们通过对我科应用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检查),筛选出存在脑血管迂曲和无迂曲患者,分别观察记录各组中卒中的发生率,进一步探讨脑血管迂曲与缺血性卒中之间的相关性;其次,通过对患者相关资料的分析,探讨造成脑血管迂曲的危险因素。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3-01-2012-12收治的3 000余例DSA检查患者。其中,筛查出1 269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分为脑血管迂曲组704例(实验组)、非脑血管迂曲组565例(对照组),前者平均年龄(61.79±10.39)岁,后者平均年龄(55.38 ±13.32)岁。脑血管迂曲组中(DSA检查提示仅有血管迂曲,无狭窄、闭塞、夹层、Moyamoay、动静脉畸形等),其中缺血性卒中446例,非卒中258例;非迂曲组565例(纳入患者无血管迂曲,无脑血管狭窄、闭塞、夹层、Moyamoya、动静脉畸形等),其中缺血性卒中252例,非卒中313例。纳入患者中,既往有吸烟417例,饮酒327例,高血压638例,糖尿病170例,血脂异常393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25例。
1.2 研究方法
1.2.1 纳入标准:①2003-2012年符合行全脑血管照影检查的患者,无手术禁忌证,且患者病历资料齐全;②通过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无血管狭窄、闭塞、夹层、畸形等,将脑血管迂曲者纳入实验组(迂曲组),无脑血管迂曲者纳入对照组(非迂曲组);③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拒绝签订知情同意书;②有以下情况者需排除:照影剂碘过敏、严重出血倾向及心肝肾疾病、心源性脑栓塞、颅内感染、大动脉炎、结缔组织病、血液病、药物滥用患者;③缺血性卒中患者病因为:心源性、大血管性、小血管性、其他少见病因,引起卒中的患者需排除。
1.2.2 资料的收集:详细登记并记录纳入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以及常见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所有纳入患者均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检查),根据Weibel[1]等对脑血管迂曲的定义,分为三类:①扭曲:动脉迂曲成“C”形、“u”形或“s”形;②盘曲:动脉以一轴心迂曲盘旋成1个或多个动脉襻;③折曲(:动脉迂曲折成锐角。并根据DS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迂曲组、非迂曲组,并分别记录2组中发生缺血性卒中事件的人数(分别记为迂曲卒中组、迂曲非卒中组、非迂曲卒中组、非迂曲非卒中组);其次,根据脑血管迂曲发生部位不同,分别记录为椎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及颈内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迂曲。所有患者在行全脑血管造影前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1.2.3 检查方法:全脑血管造影术 采用数字血管减影成像系统,经股动脉穿刺,穿刺成功后置入一动脉鞘,通过该动脉鞘管选择不同导管,在导丝引导下,选择所要显影的血管,注入含碘造影剂(造影剂平均速度为6mL/s,造影剂总量为8mL),从而达到脑血管显影的目的。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间比较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运用t检验;脑血管迂曲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使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例资料分析 1 269例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后发现,446例脑血管迂曲卒中患者中,椎动脉迂曲375例,颈内动脉迂曲313例,椎动脉合并颈内动脉迂曲者281例,颈总动脉迂曲者228例,锁骨下动脉迂曲4例;258例脑血管迂曲非卒中患者中,椎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合并颈内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迂曲者分别是:220例,171例,152例,117例,3例。在迂曲卒中组中,血管迂曲合计为1 201处;而迂曲非卒中组中,血管迂曲总数为663处。说明迂曲卒中组脑血管迂曲数明显高于迂曲非卒中组(见表1)。
表1 患者脑血管迂曲的分布情况 [n(%)]
2.2 脑血管迂曲缺血性卒中之间的关系 2组完成了1 269例患者的全脑血管照影术,迂曲组704例,其中,缺血性卒中患者446例(占63.35%),非卒中患者258例(36.65%);非迂曲组565例,其中,缺血性卒中患者252例(占44.60%),非卒中患者313例(55.40%);迂曲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迂曲组(P=0.000),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迂曲组与非迂曲组中缺血性卒中患者人数 [n(%)]
2.3 脑血管迂曲的危险因素分析 脑血管迂曲组704例,男411例,女293例;非迂曲组565例,男362例,女203例。2组的相关危险因素见表3,其中,吸烟、饮酒、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高血压、高血脂对于脑血管迂曲的相对危险度(OR)分别为1.965、1.475,为脑血管迂曲的危险因素。分别对2组的年龄、性别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得出,两者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老年患者、女性为脑血管迂曲的危险因素。表4。
表3 患者相关危险因素 [n(%)]
表4 单独对年龄、性别行相关分析
3 讨论
脑血管迂曲为神经内科常见的血管形态异常现象,是由于血管过长、扩张,以致出现扭曲、打圈、成襻等异常,从而影响脑部血流供应,导致脑供血不足[2],严重者可伴有缺血性卒中的发生。脑血管迂曲按照宋石磊等[3]研究指出:迂曲的形态包括单弧形(迂曲呈单一的弧形)、多弧形(呈连续2个或2个以上弧形)、折叠(迂曲折曲呈锐角 )、环袢(迂曲盘绕呈环状)。在我们的实验中,根据脑血管迂曲的常见部位,我们发现椎动脉迂曲发生率最高;其次,迂曲卒中组发生脑血管迂曲明显高于迂曲非卒中组。但该数据为我们的初步统计,需进行更多相关研究证实。
目前关于脑血管迂曲与缺血性卒中发生的相关性存在争议,Metz H[4]、Mascoli F[5]等指出脑动脉迂曲患者脑缺血的发病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Oliviero U[6]等发现2组脑缺血发生率无差异。我们的实验也证实,脑血管迂曲组缺血性脑血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较对照组。目前有相关报道已经证实椎、基底动脉迂曲可能是后循环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但我们的实验未进一步分析不同血管迂曲部位对卒中发生率的影响,故后期有待分析不同迂曲部位对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率的作用。关于脑血管迂曲诱发缺血性卒中的机制尚不明确,Yoshikazu等[7]通过开颅手术,检测到伸长畸形的椎动脉末端压,较正常血管血流压力低。王利军等[8]模拟出的颈动脉迂曲几何模型,也证实上述理论。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脑血管迂曲患者,血流量明显低于正常患者,易引起脑灌注不足,这可能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有关。
对于脑血管迂曲是否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相关因素存在争议[9]。宋石磊等[3]对椎动脉迂曲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指出:椎动脉迂曲有性别差异;Sacco等[10]及Togay-Isikay[11]等对颈内动脉迂曲危险因素分析,也证实具有性别差异。赵海霞等[12]研究指出,年龄和高血压是颈内动脉迂曲的危险因素。这与我们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我们的实验还发现性别、高血脂也是脑血管迂曲的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脑血管迂曲可能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相关;其中,女性、高龄、高血压病、高血脂是脑血管迂曲的危险因素。
[1] Weibel J,Fiedels WS.Tortuosity,coiling and kinking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I.Etiology and radiographic anatomy[J].Neurology,1965,15:7-18.
[2] 王晓琳,钟池,周林涛 .颈内动脉迂曲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3,34(3):22-27.
[3] 宋石磊,时宝林,柴峰,等.椎动脉V1段迂曲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31:440-442.
[4] Metz H,Murray—lesUier RM,Bannister R,et a1.Kinking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n relation to cerebrovascular disease[J].Lancet,1961,25:424-429.
[5] Mascoli F,Marl C,Liboni A.The elongation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Diagnosis and surgical treatment[J].J Cardiovasc Surg(Tofino),1987,28:9-11.
[6] Oliviero U,SeheriHo G,Casaburi C,et a1.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carotid kinking and coiling:an uhrasonographic 7-year study[J].Angiology,2003,54:169-175.
[7] Yoshikazu Okada,Takeshi Shima,Masahiro Nishida,et al.Intreoperative hemodynamic measurements of the vertebral artery and common carotid artery[J].Neurol Med Chir(Tokyo),2004,44(10):509-515.
[8] 王利军,王大明,赵 峰,等 .颈内动脉扭曲的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和临床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11):1 658-1 661.
[9] Del Corsol L,Moruzzo D,Conte B,et al.Tortuosity,kinking,and coiling of the Carotid artery:expression of atherosclerosis or aging[J].Angiology,1998,49(5):361-371.
[10] Sacco S,Totaro R,Baldassarre M,et al.Morphological variations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Prevalence,characteristics and association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ease[J].Int J Angiol,2007,16:59-61.
[11] Togay-Isikay C,Kim J.Carotid artery tortuosity,kinking,coiling:stroke risk factor,marker,or curiosity[J].Acta Neurol Belg,2005,105:68-72.
[12] 赵海霞,陈康宁,周振华,等 .颈内动脉迂曲的危险因素及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武警医学,2012,23:560-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