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繁就简三秋树
2014-03-17李娜
李娜
课改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十年了,很多教师面对新课改,却有一种“琵琶声停欲语迟”的感觉。其实,面对新课改,我们不必踌躇,也不必迷茫,一切的教学改革,都要追求课堂的“高效化”。在此,我简单地谈一谈我对课改及高效课堂的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教师突击”——突出传统观念的重围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承,过分注重学生接受学习和被动学习,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作为课改的一员,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做到与时俱进。
1.雾里找“花”——课程标准不是教学大纲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受无形的“线”(大纲)的牵制,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依照大纲。课改后,大纲变成了课程标准,“用好教材,超越教材”是我们必须具有的意识。教材成了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之一,而不是“唯一”的工具,教师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只有转变观念,才能冲出传统教学模式的重围。
2.“三管齐下”——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传统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苦灌”“苦学”是主要特点,教与学的矛盾日益突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三管齐下”,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情感的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
3.寓教于乐——教学方式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方式方面体现了寓教于乐的理念,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往的课堂在教学管理方面强调“有板有眼”,不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才是课堂这一舞台上的主角,课堂似乎进入了“死胡同”——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只有改变课堂教学管理的方式,课堂才能“乐趣满堂关不住”。
4.“让每一朵花都绽放”——评价方式多样化
“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这是评价方式的创新。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都淡化了终结性评价,加强了过程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更加人性化和合理化,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学生不再是只重分数没有能力的“学习工具”,他们成了一朵朵充满鲜明个性特征的花朵,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展现自我尽情地绽放。
二、删繁就简三秋树——高效让课堂如此美丽
对于高效课堂,我们不必想得太复杂,郑板桥的“删繁就简三秋树”,给了我启示。
1.变繁为简,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以前,我们只注重繁琐、复杂的教学过程,课堂氛围却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没有抓住课堂的关键——学生,忽视了学生这一汪“活水”。课改后,我们只需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三维目标”巧妙运用在课堂中,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我先让学生搜集毛泽东的诗词文画等作品,上课时展示搜集的资料,随后给学生展示《沁园春·长沙》的书法作品,让学生在多次诵读中感知毛泽东词中描写的景物,并分组讨论上下阙景物的特点,然后上讲台展示自己找到的关键动词“立”“看”“竞”“怅”“忆”“遏”等。接着,我还让几个学生扮演毛泽东,让他们体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站在橘子洲头的感觉,感受革命家的革命情怀。这样,“三维目标”一节课就可以完成,整个课堂也充满了“奋其智,激其情”的欢声笑语。
2.换繁为简,课堂成为学习的天堂
传统的课堂模式太繁琐,只强调要教给学生什么,让学生背着包袱上课。我尝试将课堂分成“课前演讲”“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百家争鸣”等几个板块,在每一个板块中都让学生充分展示,让他们在交流与探究中放飞思想,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课前我精心设置探究试题,这些题目具有多向思维、多梯度的特点,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3.删繁就简,一切只是为了学生
课堂既是学生汲取知识、提高能力、发展个性的沃土,又是学生获得认可、提升自我价值的平台。只有摒弃传统的“狠教”“猛灌”,只注重教学重点、难点、沉重的作业等繁杂的名目,甩掉周考、月考等繁多的包袱,学生才会对课堂心怀期待,课堂才会充满合作、交流、展示的机会,才会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活力。给学生点评、质疑的机会,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收获以前课堂上无法给予的快乐。删去不必要的环节和内容,我们的课堂就会事半功倍,高效让课堂生动起来。高效课堂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摸索。
本文是白银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BY[2013]G132号“新课改下高中语文‘三动高效课堂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