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两届“中国APEC”报道感悟媒体巨变

2014-03-16文/袁

中国记者 2014年12期
关键词:新华社会议

□ 文/袁 晔

从两届“中国APEC”报道感悟媒体巨变

□ 文/袁 晔

13 年来,新闻热词已大变

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临时搭建的媒体工作间,参加2014年北京APEC会议报道的数十名新华社记者编辑,正繁忙地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们展开分秒必争的新闻竞赛。这时,一本发黄的旧杂志的出现,却把我们的目光暂时从电脑、手机屏幕(如今手机也是采访发稿的基本工具)上吸引开。这是一本13年前的新闻报道选集。

在媒体人的时间坐标上,13年前的“新闻”大概能称得上是“文物”了,但大家依然饶有兴趣地翻阅,原来这是2001年上海APEC会议的新华社对外报道全集,是一位有心的资深编辑保存至今的。间隔13年,许多当年还是中学生的记者编辑很想看看新华社当年是怎么报道APEC会议的,而我作为当年记者团的一员,当一篇又一篇署有熟悉名字的稿件跳入眼帘时,更感受到一种奇妙的时空交错,东方明珠塔下日夜忙碌的场景与鸟巢旁正在发生的一切交织起来,让人觉得13年仿佛只是倏忽间。

但这13年又目睹了太多沧桑巨变,国际政经格局中各方力量的此消彼长、中国国际地位的快速上升、利益诉求与责任使命的演变,在APEC这个国际大舞台上得以凸显,作为记者能横跨两个时间节点来观察并记录这些变化,是职业生涯中一次独特而宝贵的体验,而技术革新导致的媒体业态变革,已经影响到我们的每一次选题策划、执行、制作、反馈过程,在两次APEC会议报道中也形成鲜明的对比。

2001年10月,当时是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的中国首次举办APEC这一重大的国际多边活动,那时中国正在为“入世”做最后冲刺,虽然经济已保持多年增长,但国际话语权方面依然阻碍重重,中国亟须与世界更好地接轨,寻求更多支持,因此要通过APEC这一多边外交舞台向亚太和世界释放中国欢迎外来投资的信号。

当时我被分派与主跑外经贸部的同事车玉明合作,主要采访工商界活动,报道经贸议题,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经常一整天守候在一家饭店内,在那里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与各经济体贸易部长开展车轮式会见,异常繁忙,记者的稿件都是在现场一条条写成后再想办法送回到几公里外的发稿中心去签发。

当时石广生被引用最多的话就是“中国为入世做好了各方面准备、中国入世将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与合作机会”。吸引外资是那年的热词,而今年APEC会议上,中国投资成为中心议题,我作为终审发稿人签发的报道中,谈论最多的是亚太自贸区、丝路基金、互联互通和亚投行,以及中国在其中的领导角色,自然这也是几乎所有媒体关注的焦点。

13年来新闻热词的变化,反映的正是中国自身的发展与进步。2014年的中国已今非昔比,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关心如何成为国际舞台上的积极成员,通过APEC场合发出清晰而坚定的“中国声音”,为自己和所在的亚太区域营造更和谐、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自信的形象愈加清晰。

新华社记者拥抱媒体变革

2001年采访上海APEC时,从未想到过,2014年再做同样题材的报道时“媒体融合”会成为我们的新标杆。13年前新华社报道还以文字和摄影为主,文字记者定了选题后基本就是采访、写稿、发稿一条线的单向推进,翻看当年的报道集,当然不乏构思精妙、角度新颖的佳作,但严谨规范的同时免不了呆板乏味之嫌。但这一次,“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实现融合式传播”的理念贯穿全程,团队合作密切。每天,新华社与APEC报道相关的几个微信群好不热闹,文字、摄影、电视、新媒体的同事随时在线交流,一段好素材马上会被运用到不同形态的报道中,一个新点子也很快能找到最佳的表现方式。

除了在程序报道、重大新闻报道方面继续发挥了国家通讯社的主场优势,新华社的报道更增添了许多“趣味”,像《A到Z:26个字母烙下的“北京印记”》《一图看懂习近平“新常态”》《双语趣 何不把APEC唤作“亚佩克”》《点26个字母让你变APEC“专家”》《听“习语”,学英文》这样的文图融合报道,甚至是互动小游戏,明晰易读,生动活泼,信息量大,通过移动终端迅速传递给海内外读者后,反响很好,“涨粉”迅猛。以前作为通讯社记者,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其它媒体的采用以增强报道效果,但现在有了微信、微博、推特、脸书等渠道与读者“面对面”,记者的创新思维得到极大的激发。如果说上海APEC我们的报道留下的只是那本文集,2014年的“北京印记”则丰富得多。

新媒体环境下的激烈竞争,也促使新华社调整了诸多运作机制,例如在这次APEC会议期间,推出亚太自贸区路线图、中国宣布建立丝路基金、中日关系出现重大转机等重大突发新闻,在传统大广播线路播发快讯的同时也优先播发微博稿,使境外社交媒体报道出现重大突破,China、APEC等关键词首次罕见地出现在Twitter全球热门话题搜索榜上。据研究,这种情况与新华社每天集中播发大量的推文被高幅转发有关。外电还首次在报道中以新华社Twitter法人账号为消息源转发新闻,会议期间该账号粉丝量出现爆发式增长。

作为媒体记者,我们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同时也身处这变幻的潮流中。会议期间,除了完成好签发稿件的本职工作,我也参与了报道策划与创作,例如与同事合作,以《东道主通讯社记者眼里的两届“中国APEC”》为主题采制了一篇图文融合报道,通过“我报道”的微信平台播发后,获得近千点赞和转发。这在13年前是无法想象的。但在这个媒体融合的时代,我们说得更多的则是:积极迎接媒体变革并不断创新思维,一切皆有可能。

(作者单位:新华社对外部)

猜你喜欢

新华社会议
再创新高
会议通知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会议通知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ISO/TC8/SC8 期间会议在沪召开
重要会议回顾
重要会议回顾
新中国六十华诞大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