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时代挑战的都市报发展新常态
——写在《华西都市报》创刊20周年之际
2014-03-16苟德培
□ 文/苟德培
适应时代挑战的都市报发展新常态
——写在《华西都市报》创刊20周年之际
□ 文/苟德培
在《华西都市报》即将迈入20华诞的2014年岁末,回首中国都市报20年发展史,其不断适应市场、适应技术、适应时代的办报理念的顺势调整与摇身三变,无疑是其蓬勃鲜活的生命力之所在。
信息生产提供商之变:市民化—主流化—大众高级化
国内都市报创办之初,大多为省市党报的子报,是作为事业单位的党报探索转企改制实现新体制和新机制及报纸“如何走向市场、如何获取利润、如何凸显报纸的商品属性”的一块试验田。
《华西都市报》的问世本身正是时任《四川日报》副总编辑席文举“奉命创办一份赚钱报纸,以此改变报业集团利润困境”的产物。《华西都市报》第一次提出“市民新闻报”的定位,提出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办报方针和嫁接各类畅销报优势的办报思路。全方位报道市民关心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等多个领域的内容,不仅为广大读者演绎家事国事天下事的“都市新闻大看台”,而且为广大消费者排列荟萃各类信息应有尽有的“都市生活大百科”。同时,自创“敲门发行学”,建立了三千多人的自办发行网络,使《华西都市报》大踏步进入四川盆地大中小城市的千家万户。
此后,《燕赵都市报》《楚天都市报》《南方都市报》《京华时报》《新京报》等都市报先后问世。都市报百花齐放,影响力各家争鸣,本土受众竞争、本土广告客户竞争、跨地域市场切割竞争,让各都市报不断祭起推陈出新的“法器”:瞄准都市受众的都市报,从最初的都市市民报,到都市商务信息报,到影响有影响的人或者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的报纸、再到主流都市时报……从PDF版电子报、手机报,到有声报、3D报、香水报、魔码报,再到iPad和iPhone手机终端报等,嗅觉敏锐的中国都市报人在竞争变化中不断调整经营思路、在市场演进中不断调整发展定位、在技术革新中不断调整进取策略,实现了从市民生活报到主流都市报的成功转型。
2014年春天,《华西都市报》提出打造“大众化高级报纸”①的办报理念。这一转变,变的是报道专题化、观点矩阵化、数据可视化、周末副刊化,力图推动报纸由信息的记录者、声音的传递者,转变为资讯的整合者、社会的洞察者、思想的引领者、平台的融合者,以此消解网络化、社会化媒体对传统媒体传播优势和传播影响的冲击;不变的是目标受众更加大众化、目标客户更加市场化、传媒竞争更加社会化。变与不变间,力图在纸媒转型升级中继续一马当先的华都人又一次站到了求新求进的试验田上。
媒体融合服务商之变:单平化—集群化—全媒体化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对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意见》发布之前,媒体融合已经历三个时期:以1995 年10 月《中国贸易报》推出网络版为开端,我国媒体融合产生并进入复制时期。以2000 年10 月《人民日报·网络版》正式改版为“人民网”为标志,媒体融合进入互动时期。以2008 年3 月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在全国率先实施全媒体战略,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为标志,媒体融合进入全媒体时期。其中,中国都市报人整合资源实施的媒体融合,铺开最广、耕耘最细、运用最多、合力最大。
南方报业旗下以《南方都市报》为核心的南都全媒体集群,融合两报、三刊、一电台、一电视栏目、四网站、一LED显示屏系等十七种媒体形态,有效丰富并拓宽了南都信息的传播渠道。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以《都市快报》为核心,融合了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手机多种发布终端,“一种内容、多种媒介、多种渠道、即时发布”的现代多元传播模式收效渐显。
无论传统报业发展论调如何,与新媒体的融合都是大势所趋,只有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模式才能赢得先机。《华西都市报》向内整合、打通接口、读者订制的媒体融合模式颇具代表意义:
1.向内整合。《华西都市报》立足于自身转型升级打造的“华西传媒集群”,强化集群传播理念,在推动集群各平台“一次采集,N极发布”的同时,优化了新闻传播与广告扩散的同时,也加强了《华西都市报》主报对集群各平台的推介和报道力度。而新打造的“华西汇”,正将华西城市读本、华西都市网、华西社区报、华西移动新媒体、华西传媒呼叫中心、快乐900电台等集群平台的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再集纳,汇出精品,汇出精致。
2.打造接口。在与移动互联网融合上,《华西都市报》将报纸作为接入移动互联网的插件、接口的尝试和打造动报、平台报的提法颇有新意。通过“魔码”等二维码接口、AR技术的接口,让读者能通过报纸链接到移动互联网的视频、互动话题和移动支付当中,实现“有效空间的无限传播、有限平台的无限延展”。
3.读者订制。《华西都市报》“您的新闻,由您订制”更是互联网思维的集中体现:在技术上,《华西都市报》通过全新的地理围栏技术,在其移动客户端打造“身旁”功能,让读者可以订制身旁的各种新闻资讯;在内容上,“通过多种渠道,针对客户群力推品牌”②,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读者和用户的需求,选择最具价值的线索和信息进行报道,率先在“众包众筹”的新路上作出了积极探索。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华西都市报》推出了“两会关注 华西订制”的报道模式,由读者拨打华西传媒呼叫中心96111电话点题,《华西都市报》记者在两会上提问解题,产生了很好的互动效果。
从单一化的平面媒体,到集群化的聚合报道,再到全媒体化的战阵出动,中国都市报人在媒体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极具标本意义的积极布局与尝试,成为国家关于“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战略的破题者与急先锋。
信息整合经营商之变:传播者—集纳者—经营者
在中国报业发展史演进到65周年(1949—2014)之际观察国内报业,我们一方面看到作为子报的都市报对其所在报业集团的利润贡献,一方面也看到过去的一年“国内报业出版集团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总额分别降低14.6%与6.9%,43家报业集团中有15家营业利润出现亏损”③的现实困境,这就给作为盈利主体的都市报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中国都市报人在市场变化的发展自觉中,开始了从信息生产提供商之变到媒体融合服务商之变,再到信息整合经营商之变的第三次转身:从信息的传播者到信息集纳者,跨越到信息的经营者。
《江南都市报》旗下江南都市网以“报网互动、报网一体”的运作理念,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地搜罗江西各地、各行业的生活资讯。同时增强服务功能,加大本地商业信息,全力打造江西人网上生活平台。《都市快报》旗下19楼社区专注于提供本地生活消费(柴米油盐、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和情感问题自由交流的平台。并通过战略合作、并购重组等方式,相继在台州等近30座城市成功复制“19楼”模式,创建了具有当地属性的城市社区。
在诸多从传播信息集纳信息向经营信息的都市报中,《华西都市报》步子迈得很大:一方面,华西都市网依托《华西都市报》1+N强大的媒体平台,利用SNS、微博、团购等系列的互联网新技术和新产品,提供最全面的成都生活消费资讯,打造一站式的成都网上生活社区,重点打造时尚、娱乐、结婚、美食、旅游等特色频道。一方面参照O2O和C2B2S理念,推出八小时购物网(www.8xs.com. cn)的同城电商平台。八小时购物网以“更鲜、更快、更开心”的理念笼络线上线下资源,在线销售农产品、有机食品、土特产、电影票团购、母婴产品、数码产品、家居家纺等商品。基于与速递业务的战略合作,其触角直接延伸至成都600多个小区(楼盘)。八小时内,便能让都市市民享受到最新鲜、最便宜、最安全的产品。
(作者是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文化产业中心特约研究员)
【注释】
①袁舒婕:《<华西都市报>改版提“大众化高级报纸”概念》,中国新闻出版网2014年3月。
②李颖:《报业:如何获得手机报主导权》,《新闻记者》,2011年第6期,25页。
③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3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2014年7月9日发布。
编 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