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地方党报如何改进新闻评论、创新深度报道?
——《开封日报》新闻评论改革暨深度报道创新研讨会观点撷英
2014-03-16
□ 文/本刊记者
全媒体时代,地方党报如何改进新闻评论、创新深度报道?
——《开封日报》新闻评论改革暨深度报道创新研讨会观点撷英
□ 文/本刊记者
新闻评论和深度报道是党报核心竞争力所在。全媒体时代,地方党报的新闻评论与深度报道如何占领舆论主阵地,进一步增强影响力和传播力?2014年10月25日,河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和开封日报报业集团召开“《开封日报》新闻评论改革和深度报道创新研讨会”,新闻理论专家、媒体人会聚一堂,梳理《开封日报》新闻评论和深度报道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围绕“全媒体时代 地方党报如何进行新闻评论改革及深度报道创新”的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和思想碰撞。会议由开封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刘会敏主持。
亮剑“深度”和“评论”,奏响地方党报强音
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孔羽:《开封日报》是河南省创刊最早的党报之一。近年,《开封日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需要,主动加大新闻创新和改革力度,扩大了党报影响力。特别在新闻评论方面,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部署,发挥评论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在深度报道方面,《开封日报》围绕中心工作,突出民生视角,强化新闻选题,做出了品牌和影响,成了读者喜爱的板块。在此,我对《开封日报》的同志们提几点希望:第一,把握导向,提高能力。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要研究新闻规律,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第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始终坚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谋划好、开展好新闻宣传工作。第三,创新工作,提升效果。要加快与新媒体融合发展,适应新形势,研究新规律,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
河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金志毅:开封日报报业集团近年来非常重视评论的撰写,成立了评论部,加强了写作力量。这几年的评论篇篇可以说是思想新、时效强、观点明、有深度、厚度和锐度,体现了旗帜引领作用,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赞扬。重大主题报道是《开封日报》深度报道的一个特色。如2014年,《开封日报》推出“副中心城市建设新闻调查全国行”大型异地采访活动,为开封发展定位献计献策,连续刊发的12篇报道,经验弥足珍贵,为早日把开封建成河南新兴副中心城市谱写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壮丽篇章。还有近年开封市整治三轮车乱象的报道,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开封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董事长和宝杰:《开封日报》具有66年的办报历史,近年来,《开封日报》下大力量重点培育《开封日报》评论和深度两个品牌。在评论方面注重打造政论品牌,创新评论文风,主动引导社会热点,积极抢占舆论制高点,着力创建了“开言”“汴平”等评论品牌,设立“随感录”“汴梁晨话”“宋都新语”“大梁时评”等多个评论栏目。在深度报道方面,紧密结合实际,注重报道选题,精心组织采访,大篇幅刊发、多版面推进,不断形成宣传报道的气势,增强了地方党报在多元化舆论环境中的主流影响力,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我们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开创党报宣传报道的新局面。
开封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屈艳枝:《开封日报》“亮剑”新闻评论和深度报道两大利器有以下一些做法:在评论方面,一是在服务大局中体现担当。《开封日报》评论工作以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为重点,以打好“五大攻坚战”为目标,以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重任,旗帜鲜明,及时跟进,全方位开展好评论工作。截至目前,先后推出1680余篇评论、71组系列评论420余篇以及近370余个新闻评论专版。二是加强品牌建设,打造言论精品,在品牌建设中彰显特色。重点打造以“开言”“汴平”为引领的叫得响的评论品牌。这些评论品牌以及社论、评论员文章,与一版“随感录”、二版“汴梁晨话”、五版“宋都新语”、六版“财经论道”等评论栏目一起,构成了一个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的言论阵容。三是创新表达,旗帜引领,充分发挥党报言论的旗帜作用。深度报道的主要做法有:一是设置议题,策划先行,紧紧围绕中央、省委特别是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以大手笔反映大主题、大方向、大趋势、大事件,以大视野整合新闻资源,策划组织一系列体现市委战略意图、高扬主旋律的战役性报道。二是坚持重大主题报道的本土化策略和“全国行走,本土落地”的开放办报模式。三是打通两个舆论场,在党委关注、群众关心、读者渴求的题材上深入挖掘,实现了各方关注度的高度统一与融合。截至目前,推出了近200个调查性、解释性深度报道。
紧扣时代主题,助力地方发展
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杜飞进:
《开封日报》坚持评论和深度报道“两手抓”,可谓抓住了关键、也抓出了实效。《开封日报》的经验和做法中,至少有以下四条值得发扬,对其他兄弟党报也具有借鉴价值:一是坚持服务大局。始终坚持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组织策划评论和深度报道,体现了很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二是立足百姓视角。“地域特色、民生情怀”也是《开封日报》一个十分重要的办报理念,这在该报的深度报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报道抓住了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在引导中体现服务,使新闻报道既有深度也有温度。三是注重新闻策划。随着新闻产品越来越“碎片化”,信息消费越来越“快餐化”,传统媒体只有高度重视新闻的策划,主动设置议题,才能以高度、深度、厚度、锐度赢得读者。《开封日报》策划的“开封文化发展系列调查”“三轮车整治”报道等,都紧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深入剖析,引发读者思考,产生思想共鸣,推动实际工作。四是强化开放思维。《开封日报》提出“全国行走,本土落地”,这是一个颇具新意的提法,它体现了开阔的眼界和开放的思维,彰显了中原文化特有的大气和包容。
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新闻所原所长尹韵公:我感觉,《开封日报》的评论能做得这么出色,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紧扣开封的时代发展主题。受众是需要召唤的,召唤的重要手段就是依靠评论,评论在国内媒体的重要程度是其他国家所难以比拟的,在地市党报中的表现同样也很明显;二是评论集群是最大的亮点。《开封日报》上刊发有系列评论、“大梁时评”“随感录”等各种风格的评论,这种做法是很多报纸所不具备的,值得肯定;三、评论栏目互相支撑、互相照应,目标一致,特点鲜明,各有分工。四、有一支优秀的评论队伍。我还有以下几点建议:一、评论风格可以再轻松一些;二、幽默可以让文章更有魅力;三、评论视野可以再开阔一些,评论工作需要用世界的眼光、历史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评价问题;四、进一步深挖开封的本地优势,开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一点需要加以利用,让评论用观点为文化古都添彩;五、尽量跟上时代步伐,可以向互联网取经,多使用网言网语,避免总是同一张面孔出现,不要让读者产生隔膜感。
《中国记者》总编辑文璐:《开封日报》是有文化积淀和底蕴的,同时注重创新发展的媒体。一是长期坚持高质量办报;二是为适应新传播格局变化做出各种努力;三是积极实践转型融合发展;四是对新闻业务、新闻理论探索的高度重视。《开封日报》评论与深度报道具有鲜明的党报特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同时关注民生,解疑释惑,针对群众期盼、生活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导舆论,传播正能量。深度报道主题丰富全面,触及各个领域,更有学习借鉴的“他山之石”。如何适应新形势下众声喧哗的新特点?希望能更多体现新传播格局下思想活跃、交锋、碰撞、互动的特性,整体更加鲜明、锐利,既表现整体的稳重严肃,又体现个性锋芒。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吸纳各领域专家、学者,借力外脑充实扩大评论员队伍,丰富评论形式、层次,使评论更具活力和思想性。更多体现媒体融合,版面与各种形式的网络终端、自媒体互推互补,更加贴近舆情,在“热点”处发声。还可借鉴其他媒体“记者评论员”方法,规定评论员调研采访时间,接地气,采撷鲜活露珠。
中宣部《党建》杂志社编委兼总编室主任苗遂奇:《开封日报》的评论有几个鲜明特点:一是作品充满力量,正能量多。二是作品带着温度,以情感人。三是作品饱含诗意,意境很美。在当前媒体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报纸评论和深度报道,一是要上通天线。不折不扣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学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在“准、快、新”三个字上下功夫。“准”就是在理解、吃透中央精神和省、市重要决策部署上要准确。“快”就是要实现快速及时引导。“新”就是在内容形式上有创新。首先要有担当,其次是要深刻,再次就是写法要创新,常写常新。二是要下接地气。第一,带着问题接地气。写评论、搞深度报道必须关注具体问题。第二,眼睛向下接地气。要坚持眼睛向下,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多到基层接地气,多到现场摸实情。第三,用好资源接地气。今天,中央提出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封是历史文化名城,先天条件这么好,历史文化资源这么丰富,只要深入挖掘,就必定会用好这一宝贵地气,形成汇聚民心的更加强大的气场。
《新闻战线》执行主编祝晓虎:《开封日报》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绩,是因为善探时代之“骊”,紧扣发展主题,抓住关键要点。一、文章合为时而作,这绝非仅仅是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报道那么简单。关键在于善于分析、把握中心工作后面的发展趋势,让时政评论与深度报道能够深谋远虑,有深度、有厚度、有锐度。二、创新宜以民为本。《开封日报》“汴平”与“深读”,盯住的都是与市民生活极为密切的新闻点,以推动地方科学和谐发展,提升人民的福祉为最终目标,这也是新闻所探之“骊珠”。三、未来以融合为先。《开封日报》的评论与深度报道是传统主流媒体的品牌,也应该在媒体融合发展中成为亮点。如果条件允许,《开封日报》可以利用二维码、图像识别等新技术,将“汴平”与“深读”中的部分稿件由单一的文字形态转化为文字、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态,有“汴平”与“深读”这样的名品牌,理应在媒体融合发展中有新开拓。
《新闻爱好者》杂志社社长、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所长张靖:《开封日报》这几年的评论可以说篇篇思想新、时效强、观点明,有深度、厚度和锐度,体现了评论的旗帜引领作用。重大主题报道是《开封日报》深度报道的一个特色。如三轮车整治规范的深度报道,我看了之后很受触动。我在《河南日报》周口记者站当记者的时候,就关注着这个选题,后来因故没做成。依法整治规范市区三轮车,创出了开封经验,城市变得秩序井然。这是个很好的深度报道选题,站在整个社会的高度,以对发展负责任的态度,以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高扬正确的舆论大旗,既保持自己在社会和公众之中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又有力配合了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回答了群众疑问,满足了读者需求。还有《开封日报》精心策划的“十问干部作风”系列深度报道,很有思想性,问得也很有深度,分析干部身上存在的作风问题不遮不掩,回答问题掷地有声,问出了干部作风问题的症结所在。
《河南日报》新闻评论部主任张学文:我首先想表达的是一份敬重,对《开封日报》同仁在新闻实践中这份坚持、坚守的敬重。《开封日报》的评论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紧扣中心工作展开评论,报社领导、部门主任也亲自动手写评论,足见对评论工作的高度重视。如何打造党报评论的“黄金时代”?作为一名评论员,我的体会是要把握好六个“更加”:一是更加贴近融入时政。与时政记者多合作、多出去参加会议、多与领导干部接触交流。党报评论最重要的努力方向就是追求主动“融入”,让报纸的评论本身成为时政的一部分。二是更加贴近地气。除建立评论员定期下基层调研采访的制度外,要让记者写评论成为一种常态。三是更加具有批判性。只要是合情合理、属于媒体的正当权利范畴,就应当大胆介入,发挥好舆论监督的职能。同时为推动各项工作提供建设性的批评监督。四是更加专业。一方面要加强自身业务素养,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必须逐步建立自己的专家库、智囊团,发挥好特约评论员的作用。五是更加富有个性。报纸评论版不仅要有一贯的、坚定的主张,而且要有独特表达,不能板起面孔说官话套话。六是更加注重时效。为了争夺第一解释权,评论要注意时效。
《中国记者》值班主编张垒:研讨会把评论和深度报道放在一起讨论,这不仅是因为《开封日报》的深度报道和评论做得好,在更深入的层面,它暗示了,在媒体融合的时代,报纸和报道如何重新找回它的“重心”。当前,真正稀缺的是“特殊性信息”和“针对性信息”,以及用来整合信息,思考世界的“思想”和“方法”。做好深度报道和评论,关键是如何强化这个核心竞争力。《开封日报》的探索可以总结为12个字:“做精品、出系列、有大局、成智囊”。做精品,就是对一个问题的理解和表达真正超出普通百姓,体现党报价值;出系列,就是持续不断地用力,久久为功;有大局,就是“站在凳子上演讲”,把中央精神、地方党委政府工作与百姓连接起来。党报不是一般的新闻纸,是和推动工作联系在一起的;成智囊,就是成为党委、政府的帮手,这是党报的责任和义务。新形势下媒体生态有三个特点:媒体融合发展步入深化;舆论碎片化、去中心化;全民素养提高倒逼宣传手法深入转型。依据这些变化:一是要以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为着眼点,重视“微言微语”的“小评论”和有深度的“小报道”。二是以挖掘百姓中的正能量为着眼点,让老百姓“说自己的话”“自己说服自己”。三是以吸纳外脑为着眼点,开门办报,利用开封文化荟萃的特点,约请文艺界大家名家,打造“大家小文”。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