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颍上县半冬性小麦品种超高产定量栽培技术集成应用研究
2014-03-15王冠军
王冠军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润河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阜阳236200)
安徽省颍上县半冬性小麦品种超高产定量栽培技术集成应用研究
王冠军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润河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阜阳236200)
将小麦叶龄模式、作物群体质量、作物高光效栽培等技术理论集成应用,创造了10 668.6 kg/hm2的半冬性小麦品种在安徽省颍上区域的单产最高纪录。介绍了半冬性小麦品种超高产定量栽培技术流程,并阐述了该技术应用结果。
小麦;叶龄模式;作物群体质量;高光效栽培
为推动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半冬性小麦品种与超高产定量栽培技术的集成应用,2011—2013年度笔者在安徽省阜阳市红星镇、六十铺镇“部级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内各安排了6.67 hm2的济麦22、周麦27、洛麦23等半冬性小麦品种超高产定量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重点解决小麦生产上普遍存在的“四个有余、四个不足”(播量有余,成苗不足;茎蘖有余,成穗不足;小花有余,成粒不足;粒容有余,粒重不足)的现象。现将示范结果报道如下。
1 半冬性小麦品种超高产定量栽培技术流程
1.1 精确播种
1.1.1 播期的确定。根据叶龄进程和季节进程,确定适宜播种期,确保有效分蘖可靠叶龄期(N-n-Sn+3或N-n+2-Sn+1,N为总叶片数;n为伸长节间数;Sn为拔节时成穗分蘖应具有的叶数,9~11叶品种为3;11~12叶品种为4;13叶品种为5)。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3℃以下(表1~2)。
按连续5 d低于3℃进入越冬期,则适播期为10月20—22日;按连续3 d低于3℃进入越冬期,则适播期为10月19—21日。
1.1.2 行向与行距的确定。在颍上县区域,谷雨时节正处于小麦叶面积指数最大时期,即小麦剑叶全展期(孕穗末期),根据这一季节的太阳照射角度和株高等参数,以10:00—14:00小麦植株投影面积最小为原则,确定合理的行向和行距,确保孕穗期有效茎具有与伸长节间数相等的绿叶数。
表1 近年颍上县小麦适播期调查统计结果
表2 半冬性品种冬前冬后叶龄安排
1.1.2.1 行向的确定。已知颍上县谷雨时节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8.93°,午时太阳方位角0°,则适宜行向为地磁子午线南偏西3.86°。
由于小麦叶面积指数最大时期(4—5月份)颍上县盛行东南风(几率为25%),其次为东风(几率为17.5%)、西南风(几率为15.83%),所以地磁子午线南偏西3.86°的种植行向,阻风能力不强,基本不会因行向调整诱发倒伏问题(图1)。
1.1.2.2 行距的确定。已知颍上县谷雨时节10:00(14:00)太阳高度角56.35°,太阳方位角51.35°,设小麦株高为0.8 m、10:00(14:00)光线照至地上1/3处(图2),则东西向阴影长度为0.280 7 m,适宜行距为37.33-18.67-37.33-18.67 cm。
1.1.3 基本苗的确定。根据品种特性、适宜穗数,确定合理的基本苗数,在保证获得高产所需的适宜穗数前提下,尽可能压缩群体起点。
1.1.3.1 基本苗计算。合理基本苗(X)=每公顷适宜穗数(Y)/单株可靠成穗数(ES)。小麦的单株可靠成穗数(ES)决定于有效分蘖可靠叶龄期(N-n-Sn+3)的分蘖理论值(R(N-n-Sn+3))及其分蘖发生率(r)。基本苗公式为X=Y/R(N-n-Sn+3)×r。
设每公顷适宜穗数为720万。当主茎为13叶时,有效分蘖可靠叶龄期为6,单株理论茎蘖数为5,r值取0.7,则:720/5×0.7=205.5万苗/hm2;当主茎为14叶时,有效分蘖可靠叶龄期为7,单株理论茎蘖数为8,r值取0.7,则:720/8×0.7=128.55万苗/hm2;设主茎为13叶与14叶的植株在群体中各占50%,则适宜基本苗为167.25万苗/hm2。
设播种平均行距为0.280 7 cm,则:每行播种量(粒/m)=
计划基本苗数/666.667/3.562 5
种子净度×发芽率×田间出苗率
按发芽率不低于85%、净度不低于98.0%、出苗率不低于70%计算,则每米行长播种量为80.51粒。播期推迟,播种量适当增加,每推迟3 d,基本苗增加15.6万/hm2,每米行长播种量为88.02粒;播期提前,播种量适当减少,每提前3d,基本苗减少15.6万/hm2,每米行长播种量为73粒。
1.1.3.2 提高播种质量,保证有预定的基本苗数。①深耕(松)平整耙实。②旋耕机播压实。③足墒播种。墒不足要先造墒,后播种。④落籽均匀、播深适宜、深浅一致,一般以3~5 cm为宜。
1.2 定量施肥
1.2.1 主攻目标
1.2.1.1 提高茎蘖成穗率。在合理基本苗的基础上充分促进个体的有效分蘖,在有效分蘖可靠叶龄期完成适宜穗数苗、及时控制无效分蘖、群体叶色及时“落黄”。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群体控制在适宜穗数的1.3倍,把拔节前的高峰苗控制在适宜穗数的2.0~2.5倍,以后无效分蘖稳步下降,把群体的成穗率提高到40%~50%。
1.2.1.2 提高花后群体光合物质积累量,合理追施拔节肥、攻粒肥。不同叶龄期追肥对产量形成的效应见图3。
1.2.1.3 肥料运筹。(1)用基本产量减差法计算作物施肥总量公式为:施肥量=
(目标产量-基本产量)×每100 kg籽粒需肥量肥料的当季利用率(%)
根据颍上县土肥站在示范片开展的“3414”试验结果:N0=3 093 kg/hm2;P0=6 213 kg/hm2;K0=6 355.5 kg/hm2。
肥料当季利用率:尿素40%~50%;磷肥20%~25%;钾肥60%~70%。
设目标单产10 500 kg/hm2,则每公顷需纯N= 452.7 kg;P2O5=240.15 kg;K2O=207.9 kg。
(2)肥料运筹。根据经验,超高产栽培模式施用氮肥:基肥∶穗肥=5∶5;穗肥:倒3叶露尖∶剑叶露尖= 1∶1;磷肥:基∶穗=1∶1;钾肥:基∶穗=1∶1。
基肥:54%配方肥(24-16-14)750 kg/hm2+商品有机肥(N、P、K≥4%,有机质≥30%)1 200 kg/hm2。蘖肥:尿素105 kg/hm2(第2叶露尖、>0℃积温约为195℃)。穗肥(倒3叶露尖):45%配方肥(15-16-14)750 kg/hm2;穗肥(剑叶露尖):尿素240 kg/hm2。
图1 颍上县4—5月份风向玫瑰图
据曹承富等报道,当施氮量超过225 kg/hm2时,产量开始下降。据张宪等报道,小麦产量随施氮量增加(高氮处理除外)和追氮后移呈上升趋势,施氮量增加到300 kg/hm2,小麦的产量有所下降。
(3)氮肥调控。根据张宪等研究,小麦叶色偏深,即展3叶>展1叶,表示麦株体内营养充足,含氮量高,光合产物主要用于新生器官的生长,正在进行扩大型代谢;叶色偏淡,即展3叶<展1叶,表示麦株体内营养不足,含氮量低,光合产物运往贮藏器官,新生器官生长速度缓慢,转向积累型代谢;叶色带黄,表示麦株代谢功能减弱,生长缓慢,积累减少。因此,可按照“肥田黄透再施,瘦田见黄既施,一般田不黄不施”的原则,看苗追施拔节肥。
1.3 节水灌溉
1.3.1 全苗壮苗水。浇足底墒水,以保全苗壮苗。
1.3.2 水肥耦合水。在第2叶露尖、倒3叶露尖、剑叶露尖时,结合追肥适量喷灌,以水促肥。
图2 小麦叶片功能的分组
图3 不同叶龄期追肥的效应
1.4 适时调控
在有效分蘖可靠叶龄期前贯彻“促”的原则,在无效分蘖期间,掌握“控”的原则,倒2叶期至孕穗期,再次贯彻适度“促”的原则。针对各生育期的天气、苗情,综合运用施肥、镇压、化控、灌排等措施,调控群体各期在适宜范围内正常生长与发展。
2 技术应用示范结果
于示范田茎蘖动态调查采取五点法定5点,每点1 m行长,冬前分蘖期以前每10 d左右一次,返青-拔节每7~10 d调查1次,计算全田的总茎蘖数;成熟期随机抽取3块,调查产量结构和测定实产。
2.1 产量三要素
示范田小麦产量三要素达到了675万穗/hm2× 44粒/穗×42 g/千粒的最佳协调状态,创造了10 668.6 kg/hm2的半冬性小麦品种在颍上区域的单产最高纪录(表1)。
2.2 茎蘖成穗率
根据测定,示范田小麦茎蘖成穗率在颍上区域首次提高到45%以上,群体质量较常规田显著提高(表2)。
2.3 灌浆速率
据观察,示范田小麦灌浆速率出现2次小高峰现象,千粒重较常规田明显提高(表3)。
表1 2011-2013年度示范田基本情况
表2 2011—2013年度示范田茎蘖动态监测结果
表3 2011—2013年度示范田灌浆速率(千粒)监测结果
3 技术应用前景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属33°N地区,是我国小麦生产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但由于传统的小麦栽培对技术的科学定量问题研究较少,缺乏较为系统的数字化栽培技术体系,产量潜力难以发挥。颍上县半冬性小麦品种超高产定量栽培技术是利用系统工程原理,集成包括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的单项技术,对小麦生育的每一个过程和调控措施,都力求准确定量、指标化,用该技术的思想方法研究栽培,能有效地分析总结大面积生产中高产的经验和低产的原因,启发开辟新的栽培技术途径。
[1]李军如.轮台县杏麦间作小麦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11(5):29.
[2]丁瑞芳,寇路君.小麦高产栽培理论及其在淮北麦区的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3):158-159.
[3]张维城,王志和,朱明哲,等.小麦超高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研究——成产因素相关分析与超高产小麦增产途径[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1998(1):1-5.
[4]小麦高产稳产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三年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总结[J].江苏农业科技,1977(5):14-20.
[5]从实践中探索小麦高产措施——小麦玉米高产栽培与间套结合的途径[J].陕西农业科学,1976(9):37-40.
[6]马连.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16):34-35.
[7]北方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4(1):13.
[8]陈春,周凤明,吕宏飞,等.高产.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华麦6号的特征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4(2):371-373.
[9]于立新,张超.浅谈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4(2):180.
[10]高向达,董元香,李新军,等.浅谈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4(2):180.
(责任编辑 张杨林)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of Quantitative Ultra -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Semi -winter Wheat in Yingshang County of Anhui Province
WANG Guan-jun (Runhe Town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Service Station of Fuyang City,Fuyang,Anhui 236200)
The highest record with yield of 10 668.6 kg/hm2of semi-winter wheat in Yinshang was created,by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of leaf pattern,crop population quality,high light efficiency of crop cultivation and other technical theory.The quantitative ultra-high-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semi-winter wheat were introduced,and the application results were elaborated.
Weat;Leaf pattern;Crop population quality;High light efficiency cultivation
S512
A
2095-0896(2014)02-013-04
王冠军(1973-),男,安徽颍上人,高级农艺师,从事农技推广工作,E-mail:ysnwnyg@126.com。
2014-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