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产业结构趋同性研究

2014-03-14杜青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7期

杜青

内容摘要:本文将我国217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及30类主导产业进行分类,对开发区中的主导产业分布及专业化生产进行度量,分析我国战略开发区的产业趋同程度。地域、产业影响和国家政策影响,是导致主导产业结构性趋同的主要原因,一般产业发展均衡,地域特征明显,特色产业分布规律,受政策影响较大是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结构性趋同特点。正确对待产业的趋同性结构是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关键,实现主导产业与开发区的共赢是最终目标。

关键词: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产业分布 专业化生产 结构趋同

引言

根据《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的最新产业相关数据,到2012年底,我国共有217家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例如:保定高新区、兰州高新区、中山高新区、上海外高桥等,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及沿海地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共涉及三十类主导产业,例如:农业、航空业、生物制药业、文化创意产业、烟草行业、家电制造业等。

为了便于分析和指导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得到产业结构趋同性的状况,将文化创意产业、生物医药业、新型技术装备业、新能源领域、新材料行业、新一代软件通讯行业、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七类作为主导产业,这七类具有广泛代表性,多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都已涉及这些产业,本文将对这些产业进行主要分析,以便于研究。

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主导产业分布及专业化水平

(一)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主导产业分布

专业化生产是我国开发区产业集聚的早期形式,产业的发展也因特定地区的专业化集聚而得以加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自然衔接,融会贯通,自然天成。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多由产业集聚区而来,成立战略开发区后,呈现出多元化格局,依托地区专业化生产的发展,使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出现了向现代化产业过渡的结构趋同。

根据《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可看出,传统产业在国家级开发区中占比依然很大。生物制药产业与软件通讯开发行业,在全国均有分布,而西部地区的青海高新区、西宁经济开发区、包头稀土高新区、新疆乌鲁木齐经济开发区,四个开发区集中于绿色食品加工制造和稀土贵金属开采加工两个主导产业,主要是因为西部地区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绿色食品制造业可以就地取材,贵金属开采可以因地建厂,适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中部地区主要有现代农业、轻工产业、木材加工、仪器制造、印刷、纺织等作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主导产业,商品粮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木材加工基地、印刷纺织基地、制造业基地和劳动力输出基地,这些产业基地使中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可以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为国家储备资源。

大部分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还是集中于沿海地区,涉及交通运输、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IT产业、新兴战略产业等。沿海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具有较强的资金运作能力,文化创意产业、IT产业、新兴战略产业都需要强大的资本运作支持,而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也需要IT产业、新兴战略产业作为技术保障,因此,沿海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普遍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二)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主导产业的专业化水平

通过主导产业的地区分类,可以清楚掌握产业的地区分布情况,然而量优并不一定质优,纵观我国战略开发区的结构,产业大致相同,专业化生产则因地域、人员等区别,而各不相同。依据地区专业化产值的FRi系数,可以得到主导产业的地区专业化数值。通过对七大主导产业的专业化系数计算,其中,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专业化系数高达0.62,与其他地区的差异达到0.6;新材料行业的地区专业化系数为0.49,与其他地区的差异是0.37;生物医药业的地区专业化系数为0.50,与其他地区的差异是0.35。其他4类主导产业的地区差异则不大。

第一,地区专业化差异大,多为具有资源优势。地区专业化差异较大的产业,多为具有优势资源的地区,比如海洋产业的资源优势明显,沿海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异达到0.59,这也是海洋产业的九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都在沿海地区的主要原因。又如中部地区的木材加工,或西部地区的贵金属行业,这些专业化生产在主导产业中一直保持优势地位,这些优势地区的专业化发展,证明特定地理位置与良好的自然资源是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选择主导产业的重要组成因素,更加证明产业合理布局的重要性。

第二,地区专业化差异大,多为新兴战略产业。地区专业化差异较大的产业,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数字技术、文化创意产业等。文化创意产业的五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主要分布在“北上广”及杭州,其他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系数仅为0.01,相差六十多倍。这些专业化的生产证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区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可以依据地区和新兴产业的特点优势,形成较大的产业链。同时,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产业分工逐渐变为以产业链为核心的新型分工。

第三,地区专业化差异小,多为传统低门槛产业。地区专业化差异不大的产业,多为门槛较低的传统产业,比如家电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化学化工产业,部分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虽然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但专业化生产领域却表现平平。比如:29家位于沿海地区的化学化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其专业化系数仅为0.19,还要略低于其他地区的0.20。足以证明部分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仍然是以招商引资为主,没有将专业化生产落到实处。

地区专业化分析显示,国家级战略规划区主导产业单一的,在自然资源或地域优势中具有较强的专业化生产能力;主导产业多元化的,主要是沿海地区的国家级战略规划区,多以高科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借助资金优势,表现出较强的专业化生产能力。

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主导产业的结构趋同性

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主导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分析,是从地区进行区分,研究某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在一定区域内的专业化生产水平。虽然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都具有各自的主导产业,但每个国家级开发区都不可避免的涉足到其他行业中,除了少数几个定位明确,大部分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产业结构几乎趋同。地区专业化指数FRi 是针对开发区的主导产业系数,而主导产业的结构趋同性指数Fmn则是衡量某个m地区的n个结构性趋同的程度。endprint

通过主导产业的结构趋同指数Fmn的计算,可以得到7个主导产业,217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结构趋同性指数,其中东部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大庆高新区、杭州高新区、包头稀土高新区,产业结构趋同性明显,平均结构趋同性指数在0.30。中部地区的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西南地区的昆明经济开发区,珠三角地区的珠海高新区和沿海的厦门高新区,其产业结构趋同性较小,平均结构趋同性指数仅为0.12。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趋同主要由三点原因造成:

(一)趋同产业较集中

主导产业中结构趋同性较强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新能源产业、新材料行业和信息技术行业。这三大产业相互依存度较高,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只要涉足三个产业中的一个,必然会因为产业链的需求而涉及另外两个。因此,导致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中同时涉足这三个产业的,其趋同性较高。

虽然,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涉足这三个产业的较多,但各个开发区又具有各自的特色,比如家电产业,9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均有涉足,有的主做平板电视,有的主做数字电视,有的主做蓄电池新能源电视。开发区的既趋同又差异化策略,有利于市场竞争和产品的创新与发展。

(二)趋同地区较集中

主导产业因地域而形成了结构趋同性,自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产业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流向多集中在沿海地区,这种因资源集聚而形成的结构趋同性普遍在沿海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中存在。比如:通讯电子设备制造行业的十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有9个在沿海地区,成为产业结构趋同的密集区域,利用地域优势发展智力资本的做法,在沿海的国家级开发区中不谋而合。

(三)受国家政策影响

主导产业结构趋同,应是正常现象,但一些开发区因国家政策的影响而产生趋同的现象,就会出现规模不大、专业化水平低、资金浪费等现象。特别是因政策支持而造成的生产过剩、技术落后、建设重复、产品堆积等结构趋同现象。比如:光机电一体化与光伏产业的9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因技术与科技含量不高,产业空间分散,而形成了大量低端同质产品,加之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薄弱,导致开发区的发展参差不齐,更因受政策优惠的程度不同,产品结构普遍趋同,造成恶性竞争。

结论及启示

我国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具有地域特征明显,特色产业分布规律,一般产业均衡,受政策影响较大等特点。通过对217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及30类主导产业的研究,电子通讯行业、仪器仪表行业、高能源行业、绿色食品行业、贵金属行业受地域影响的特征明显,依靠产业发展,形成了地区专业化水平的增长。

橡胶工业、印刷业、高端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航空产品等特色产业分布规律,各开发区自有特点,依托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链,提高专业化发展水平。

光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则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这类产业找准定位,是开发区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一般产业,如生物医药行业、软件加工及程序开发行业在全国皆有分布,发展均衡,结构趋同性较小。

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产业结构出现趋同现象属于正常情况,但应避免恶性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的出现,比如: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的政策出台后,多数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应该避免在没有产业基础的情况下硬性建设,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和规模的不经济,避免产能过剩,产品积压,重复建设和项目浪费的情况出现。同时,还应该避免产业集聚致使边缘地区产业空间扩散产生的产业结构区域趋同性问题,由于区域空间结构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致使产业空间集中度处于上升阶段,边缘地区受到产品分工和产业扩散的影响,其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但边缘地区多为低科技、低技术的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产业,容易造成产业结构的区域趋同问题。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技术行业的新能源新材料,过分的产业结构趋同,容易削弱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导致资源浪费。由于我国的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参差不齐,加之享受政策优惠的力度也各不相同,所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应该择优发展高新技术行业,集中开发区的优势资源,投入到创新技术中,才能获得加倍的产出。

通过分析可知,我国的战略开发区存在着明显的产业结构趋同性,正确对待产业的趋同性结构是关键,很多优势行业属于互补性趋同,例如上文说到的,新能源、新材料和信息技术,这类趋同性结构可有效促进产业链的发展,应在开发区内给予大力支持。对于受国家政策影响而产生的恶性趋同应及时制止,遏制这类产业趋同现象的发展。利用地区发展特点和产品需求向导,实现国际级战略开发区的产业优势,结合特色产业结构,形成国家级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实现主导产业与开发区的双赢才是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韩民春,蔡宇飞.地区专业化与产业结构趋同[J].中国流通经济,2013(5)

2.吕钟.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发展方式研究[J].商业时代,2012(33)

3.朱卫东,陈劲松,张先锋.转型条件下新升级国家级开发区发展研究:背景、障碍与策略[J].经济问题探索,2013(5)

4.刘现伟,陈守龙.中国开发区的区域分布差异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2)

5.周宇.省级经济开发区管理模式的发展沿革与创新路径[J].商业时代,2012(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