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语言密码 提高师生交流质量
2014-03-14邢秀清
邢秀清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度·G·吉诺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带着女儿第一天上幼儿园,园长带着她们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小女孩看见墙上挂着的小朋友的画,说:“画得这么差,还挂在墙上?”看见地上有一辆玩坏的玩具汽车,说:“玩具坏了,随地乱扔!真不应该!”妈妈感觉没有面子,很丢人,就不停地训斥她:“闭嘴,不要乱说!”“要有礼貌!”此时,园长很镇静地回答:“小朋友画的画,无论好坏,都可以挂在墙上。”“玩具就是给小朋友玩的,玩坏不要紧。”女园长这样回答是因为读懂了小女孩语言中的“密码”,其实小女孩语言信息的解码是:自己画画不好,还可能挂在墙上吗?自己不小心玩坏了玩具,会受到指责吗?园长的回答让小女孩感到很满意,很放心,于是愿意留在这所幼儿园。
这个故事引人反思。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按照学生字面表达出来的意思来判断和认识他,而没有想过其语言背后也许表达的是内心的其他需求。学生语言往往潜藏着密码,就班主任工作而言,读懂了才能对症下药,才会使每一次的交流都成为有效的沟通。
个别交流:先表达理解尊重,再提出适当建议
学生和老师个别交流时最放松,但也不见得每一句话都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有时候会有点夸张,不自觉地在试探老师的底线。
高一新生军训,我每天和学生在一起摸爬滚打,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不少,有的学生会找机会和我聊家事。在一次休息时间,一个男生和我聊天说:“老师,我初中三年从没有听过课,几乎没有完成过作业。”我一惊:“哦,那你上课干什么?”他回答:“玩手机啊。”我先夸奖他一下:“那你很聪明呀,玩三年也能考上咱们学校。”他对自己的夸张作了调整:“中考前三个月我还是认真学了的。”我开始想多了解点情况:“看来你玩得很隐蔽,老师和父母都不知道?”“爸妈离婚了,不怎么管我。老师管的时候我还是听的。”其实这才是他想告诉我的。我不想说教,反问了一句:“高中生活也准备像初中那么过吗?最后学三个月考大学?”他立刻就对我关闭了心门,收口了:“高中当然不能那么过了,我打算先好好听课。”
开学后我观察,这个男生其实并没有他语言里表达的那么叛逆,老师们都说他上课听得很好,作业也完成得不错,但我能感觉出来他特别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后来我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这个男生父母离异,他跟着父亲生活,新家庭里又添了妹妹,父亲对他关注不够,他希望得到关注的愿望在家里得不到满足,就格外希望老师多注意他。我破解了他语言背后的密码,格外关心这个需要母爱的孩子。
后来反思,第一次和男生交流时,如果一听他说初中表现的时候我就立刻批评说教(那也往往是好为人师的第一反应),就会错过解读他语言背后密码的机会了。
当众交流:就事论事,顾及其他听众的感受
其实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当众交流最考验智慧——看起来是你和一个学生在谈话,其实身边有那么多双“雪亮”眼睛在密切关注着你的反应。海姆·G·吉诺特在《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一书中这样表述当众交流的重要性:“它不仅可以决定班级里的气氛是趋向合作还是敌对,孩子们的情绪是趋向赞同还是辩驳,孩子本人是愿意改正还是报复,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的言行将来是变好还是变坏。”
学校运动会的第二天要进行男子接力,我班原定的一个学生脚受伤了不能上。当大家在讨论谁上更合适时,这个受伤的学生大声说:“邢老师,我觉得应该让刘××上。”他的情绪让我敏感地觉得其中有内情。我说:“把咱们班现有人选里最快的派上去就好。”他立刻说:“老师,我认为我们班反正也拿不到名次了,重在参与,应该让没有项目的同学上去参与一下。”我立刻明白了他的语言密码:他是我们班这次运动会的主力,非常努力也没有改变班级名次靠后的现状,转而迁怒于没有项目的同学,认为他们对班级贡献太小了,尤其是平时被我表扬很多的刘××同学。他的情绪一方面提醒了我以后表扬学生要适度,不要让大家以为我有偏爱;另一方面他的这种说法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想法,我要立刻解决大家的思想问题。于是我说:“陈XX同学的话表达了两个意思:第一,对我们班拿不到名次既无奈又失望,我非常理解他的情绪,其实在运动场上,我们班好多同学都没有必胜的把握,但他们为了集体不怕把自己的失败暴露在全校师生面前,这种勇气非常可贵,我们用掌声向我们班的运动员表示感谢。第二,他觉得反正要输,就不要最后一搏了,但我不这样想。电影《梅兰芳》里有句台词很经典:输不可耻,怕输才可耻。体育不是我们的强项,无论输赢,我们都要有尊严。可能无论男子四百米接力赛输赢都不能改变我们班的总分名次,那我们就要放弃这个有可能得分的项目吗?男生自己商量一下再决定。”全体男生商量后,我们班参加了接力比赛。比赛的最后结果正如所料,但同学们拼命呐喊,赛场上奋勇争先的一幕已经深深留在了全班同学的记忆中。
当然,这样的交流还要有幕后工作。事后我和陈××进行个别交流,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特点。这次事件让我深刻认识到,在当众交流的情况下,表扬或批评都要适度,才会起到恰当的效用。
训导性交流:尽可能不说教,珍惜学生愿意听的机会
老师最爱犯的错误就是说教,而且常常不能避免。能很快把自己想说的都说完,看起来似乎效率很高,但事实上不仅效率不高,还可能引起学生逆反,起到反作用。我常常告诫自己:想说之前一定要先想想学生是否愿意听,珍惜学生愿意听的机会。
军训期间,班主任晚上要对一天的训练进行总结,我总是结合早晨看过的学生的军训日记里反映出来的情绪和问题进行点评。通过文字,我能看出他们对军训苦与累有哪些体会,坚持下去的信心足不足。那一天我是这样总结的:“周国平来学校讲座时有同学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您相信有神存在吗?他回答得非常精彩:‘我不知道神存在,我也不知道神不存在,但我希望神存在!大家知道他的回答精彩在哪里吗?”学生认为他语言精妙,我说:“作为一个哲学家,他的回答其实重心在后面,‘希望神存在的背后是说对于大众而言,神的存在其实是一种信仰,而信仰是可以约束人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里的信仰不是从宗教层面讲的,是从行动准则的角度来说信仰的力量。我们军训这么苦和累,如果只有一个人是很难坚持下来的,但你的身边有同伴,你摆臂低了,或者抬腿高了,或者偷懒了,也许教官和老师看不到,但你的同伴是看得到的,彼此是可以互相提醒,并互相学习的。所以军训也好,将来学习也好,如果我们能做到向最好的方向看齐,对最坏的行为说拜拜,让十班这个集体成为我们的信仰,成为我们坚持下去的约束力量,那我们一定会很精彩,就像俗语说的:要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就一群人走。”开学后学生们QQ群的签名就是“十班是我们的信仰”。
总之,师生的交流永无止境,对其思考也永远不止。每次都能有很正面的回应是奢望,但思考之后的言行会更理性,会让交流更通畅和有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