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北京最美乡村路

2014-03-14编辑陈楠枰供图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熊燕舞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14年15期
关键词:石路妙峰山公路

编辑 / 本刊记者 陈楠枰 供图/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熊燕舞

寻找北京最美乡村路

编辑 / 本刊记者 陈楠枰 供图/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熊燕舞

为充分展现十年来北京农村公路发生的巨大变化,7月25日,北京寻找“最美乡村路”活动在门头沟区正式启动,30余位中央及市属媒体的记者齐聚门头沟妙峰山路,寻找夏日山区乡村公路的别样美丽。

环陵路:守护历史的如诗画卷

泱泱中华,浩瀚历史波澜壮阔,若要指定一块地区来概括一部断代史,怕是唯有天寿山麓十三陵。

环陵路以环绕连接明朝十三陵各座陵墓而得名,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十三陵镇,由昌赤路、环陵支线、水库路等二级以下公路及周边乡村道路组成,这条旅游主干路全长共计42公里,分为十三陵“经典皇陵”骑游环线与环十三陵水库“山水林间”骑游环线两个部分。

同时,环陵路与110国道、昌赤路、怀长路相连,是北京西北区域路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也承载着十三陵地区人民对于未来的热情和希望。

道路:从衰败闭塞走到四通八达

1958年1月21日,十三陵水库正式开工。参加施工的义务劳动者们肩背行李、自带伙食,在天寒地冻、缺少机械的情况下,开始了火热而艰难的建设。同年7月1日,这个能容纳8000多立方米水量的水库正式建成,波光粼粼的碧水周边,同期依山势而建环湖路,成为现今环陵路最早期雏形。

但毕竟当时技术水平有限,道路平面线型复杂,纵断面起伏较大,客货运输能力有限。

1985年,为进一步发展旅游资源,依明代遗存地基,按照明代建筑风格对十三陵进行全面修复的同时,环陵路改建工程同步推进,初步形成了由昌赤路、水库路、环陵支线及德陵路、太燕路等乡镇道路组成的十三陵周边路网体系,路面技术等级得到显著提高,行车安全基本保障。

1987年3月,昌平公路管理所对昌赤路进行改建,将神路分为上下行,在满足客货运输基础上,最大限度减少对神路的影响和破坏,新建路段与周边景观和谐统一,新旧两相辉映。

2004年至2006年,历经三年村村通油路和乡级公路提及改造,昌平公路分局分批次分路段对环陵路实施了大修、预防性养护及绿化工程,加宽路基、重铺路面,改良行车视距、增加安保设施,沿线种植了大量常绿树和花灌木,进一步提升了行车舒适度和安全性。

养护:“修旧如旧”铸就浑然天成

老庄是十三陵段的一名养路工,晨光微曦中,这片土地还沉沉睡着,他的一天却要开始了。

为了给来往车辆提供出行方便,避开旅游高峰时段,老庄每天要比别人更早起床,更晚下班,铁锹、扫帚、簸箕、铁火钳、塑料编织袋,这就是老庄全部的“家伙什儿”。环陵路养护作业多采用人工清扫方式,以保护沿途文物古迹的完好,避免养护机械对于石板古道的磨损。

因明十三陵独特的历史文物特性,昌平公路分局在环陵路的养护上一直秉承“修旧如旧、最少干预、最大保留”的原则。对于破损严重的部分石板路段,采用原材料、原工艺进行修复,最大限度地保留陵道原汁原味古朴风韵。在日常养护中,减少机械作业,多采用人工清扫捡拾,保护沿途古迹完好,仿佛让历史的脚步驻留在古道上,时光不曾流走。

桥梁:从残垣断壁走到长桥落日

水库西部,保存有明十三陵古桥群,包含33座古桥和1处古桥遗址。

为保护十三陵古桥,昌平公路分局将昌赤路改建在旧神路的西侧,高高的路基东侧就是南五孔桥。南五孔桥北侧700米就是北五孔桥,桥北是定陵道与昌赤路交汇处。该桥建于1576年,桥体为连拱结构式,桥体由青砖码砌,外沿拱碹为花岗石。桥长41米,桥面净宽11.8米。经过多次改造,桥上原望柱和石护栏早已不见踪影,出于保护行人安全、改善通行状况的目的,昌平公路分局在桥身上部砌砖护墙,将桥面垫厚平整。

七孔桥又称神路桥,是十三陵区最大的桥梁。古七孔桥建于1554年,因屡遭大水,桥身全部冲毁,目前只剩残破的石拱券基础部分和引桥部分,桥墩是方石砌墙青砖填心。1958年在古七孔桥遗址西侧十几米的地方,平行修建了新七孔桥,新桥属二级桥,桥长112.7米,桥面车行道宽6.5米,白石仿古护栏。每当夕阳西下,桥身被染成橘色,看上去不似白日里的刚毅,平添不少温柔,新旧七孔桥两两相望,仿若历史与现代的唱和。

经济:从偏僻村落走到旅游旺地

随着环陵路路网系统的完善,十三陵镇乡村休闲旅游业日益发展,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赵凤来家经营“康陵正德春饼宴”已有7个年头,作为第一批“试水”的农户,这些年家里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把盖房的债还清了,还买了伊兰特汽车呢。”说起现在的好日子,赵凤来笑得合不拢嘴。

正如商传先生为康陵村所作《康陵古韵新风》诗中“青松翠柏村边槐,古墓游人踏苍苔;访昔无踪多漫步,思今有迹少徘徊。农家春饼帝王宴,紫禁珍馐百姓杯;老妪呼儿酤新酒,只缘客自远方来。”

2014年《八达岭—十三陵国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准,总体规划中提出,要合理改善交通组织方式,科学安排风景名胜区内外交通,建立相对独立的风景名胜区内部环保游览交通系统。

未来几年内,昌平公路分局将按照规划要求,调整环陵路部分路段线位,合理配置道路资源,最大限度减少对主游览线、主景区的影响,建设一条长约100公里的旅游休闲带,将十三陵陵寝景观旅游区、蟒山国际森林公园、军都山滑雪场等旅游资源串联起来,打造创新型景区之路。

妙峰山路:追梦人的圆梦之路

妙峰山路,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东部妙峰山镇域内,县级公路,起点109国道(“妙峰山金顶”牌楼),向北经担礼村、桃园村、南庄村、樱桃沟村、涧沟村,终点为妙峰山敕建惠济寺,路线全长20.43公里。

经过30余年的迭代升级和公路人的不懈努力,妙峰山路不仅传承了妙峰山庙会文化的精髓,更展示了当今妙峰山沟域经济蓬勃发展的有力心跳。

从进香朝圣之路到通往梦想之路

妙峰山路因妙峰山而得名,始于辽金,盛于明清的妙峰山“莲花金顶”驰名海内外,香客络绎不绝,朝顶参拜,五条香道中的正道(南道)成为妙峰山路的早期雏形。

抗日战争时期,妙峰山金顶娘娘庙被毁,香火随行断绝,道路交通也由此趋于平淡,并没有通行汽车的上山道路。

1982年9月,为进一步发展旅游,妙峰山路全线21.1公里开工建设,由北京工业大学测设,门头沟公路管理所会同妙峰山乡各村民工施工,至1983年10月基本竣工,却因路线长、工期紧、任务重、投资少,全线技术等级参差不齐,虽然全线贯通,却是一条等外路,但客货运输初步实现。

1989年,为开发矿产资源和发展旅游产业的需要,门头沟公路管理所对妙峰山路实施了改建,全线也初步达到了三级路标准,路面技术等级有了显著提高,行车安全也得到基本保障。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门头沟公路分局更加重视生态公路、人文公路建设,雕刻着一幅幅民俗画卷的山体挡墙展现了浓郁的地方人文风情,仿木质的钢板护栏充分融入周边的生态环境,更加和谐美观。

2013年以来,门头沟区提出了全域景区化百里画廊的战略布局,妙峰山路沿线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更加凸显了它在区域规划中重要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门头沟公路分局实施了从担礼村口到南庄村的7.8公里的大修工程,公路路域环境进一步得到提升。

随后,本着“打造精品、稳步推广”的理念,门头沟公路分局以妙峰山路为重点和切入点,实施了综合整治工程,增设了缆索护栏、钢板护栏和混凝土挡墙等安保设施,增建了停车休憩港湾和观景平台,实施了山体隐患点挂网防护和景观绿化工程等,更加突出精品旅游路线的定位,充分展示了山区公路特色,努力打造成为一条承载民俗文化、观光旅游、竞技体育于一身的郊区公路品牌。

精心打造的安全生态“服务之路”

“十二五”期间,门头沟公路分局大力推行精细化养护,以群众满意为首要标准,营造“安畅舒美”的公路环境,全力服务社会公众平安出行。对妙峰山路隐患路段实施了交通标志标线、安全防护、山体挡墙等不同类型的安保工程,三年来新增护栏3216米、标志6套,施划标线3799米,处理翻浆16296平方米,浆砌挡墙12680立方米,地质灾害治理5处,对7.21特大自然灾害的塌方路段实施山体挂网防护4860平方米。

为做到公路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在保留原生态自然风光的基础上,选用了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乔、灌、花、草等多种植物进行绿化,公路路域范围内绿化率达到100%,达到了“四季常绿、三季有花、黄土露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路域生态环境”。生态立区,生态先行。

在妙峰山路建设过程中,旧路材料回收利用率达到100%,采用了冷再生和温拌沥青混合料“三新”技术,碳排放量降低一半以上,燃油消耗降低三分之一,在提升公路科技含量的同时实现了低碳环保。“建养并举”,建设提升公路的通达度,养护的好坏却直接决定了群众的出行感受。

妙峰山路是重要旅游线路,巡视标准做到与国道、市道看齐,每天进行全线巡视。成立“巡养一体化”作业小组,巡视车辆内配备鼓风机、快速修补料、反光锥筒、绕行标志牌等设备,确保影响交通正常行驶的路面坑槽、落石、遗撒、树木倒伏等养护事件以及突发事件作业区快速布置能够在24小时内完成,由“及时处置”转变为“随时处置”,一字之差凸显了公路人的服务效率和养护效果。此外,还全面推行了错峰施工作业工作模式,最大程度降低对社会交通的影响。

科技化、信息化是新时代公路养护的标签,依托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系统,在妙峰山路的重要节点建设了视频采集、可变情报板、气象监测等路网外场设备,可以实时动态监控公路运行状况,可以实时地为公众出行提供施工绕行、应急突发、服务热线等重要信息。开发了养护业务应用系统,对巡视中发现的养护事件,可以第一时间进行拍照上传、线上录入、任务分派、进度跟踪等,全面实现了网络化办公,2013年养护事件网上录入率达到100%。

门头沟区转型升级发展的“典型之路”

昔日门头沟经济被称为“黑白黄经济”,即开采煤炭资源,开采石灰资源,开挖沙石资源,随着门头沟区定位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和西部综合服务区,地区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2008年,妙峰山路全面建成为山区三级公路标准,不仅完善了地区公路网结构,改善了地区群众公路出行条件,为妙峰山沟域提供了成熟的交通基础设施支撑,最终成为北京市沟域经济发展试点的跳板。

妙峰山沟域总面积约37平方公里,南北最长处接近20公里、东西最宽处约6公里,沟域内有担礼、桃园、南庄、樱桃沟、涧沟5个行政村,总人口2142人,主要种植玫瑰花及京白梨、大樱桃等特色作物,并拥有妙峰山景区、妙峰山庙会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资源,具有发展生态型沟域经济的资源优势。

2010年妙峰山沟域作为转型试点,当年游客总量突破80万人,沟域内总产值达9370万元,人均收入9230元。近年来,在民俗庙会、历史遗迹、红色旅游和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又重点发展了都市型现代化农业,成为集观光、采摘、摄影、绘画、写生为一体的理想场所,完成了生产型向服务型的过渡,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六石路:我从霞云来,伴君到十渡

宋代名相王安石在《褒禅山游记》中曾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用这段话形容新改建之后的六石路再贴切不过了。

沿路而行,道路两旁山峦巍峨葱郁,仰观犹如碧涛中开,擦浪而过,盘山公路蜿蜒曲折,斗转折冲,俯瞰就像层层梯田。

热血筑新路,精心护容颜

六石路南起房山涞宝路十渡镇六渡村,北至G108国道霞云岭乡石板台村,全长约30公里。此路原为房山区山区乡村路,1977年初秋,为了解决深山区沿线望儿岭村、王老铺村、栗元厂村等老区村民无路可行之苦,市公路勘察设计队一行45人,一路披荆斩棘,奔波于群山峻岭之间,经过紧张而艰苦的野外作业,于当年底完成该道路施工设计图。

经过随后的极端困难条件下的艰辛施工,六石路也初具雏形,修筑而成的砂石路基本解决了沿线山区百姓的日常出行问题,六石路也提级为县级公路。

2006年,市政府再次投资将六石路升级改造为旅游景观大道。此次新改建工程按照山岭重丘区三级公路标准建设,整体项目投资3.98亿元,工程历时3年,于2009年9月完成改造工程,2010年10月正式通车。

主体建设工程及后续交通绿化工程完工之后,六石路开始通车,随之而来的是房山的旅游资源由线状变成了环状,南北通畅,大大方便了市民在房山休闲旅游。

在建成后的几年当中,伴随着辖区公路分局持之以恒的精心维护工作。作为一条重要旅游线路,辖区公路分局将其巡养标准与国道、市道相看齐,分局养护科及路政大队结合“巡养一体化”机制,每天对该路段进行全线巡查,及时清理路面落石、遗撒等养护事件。

此路通车后,惠民促发展

六石路改建工程的完工并通车,极大改善了房山区南北沟之间的交通状况,为沿线百姓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她就像一条招财的“金路”,使房山南北沟旅游资源融为一体,为沿途乡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契机,创造了并创造着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道路交通设施的极大改善,为房山区南北沟乡镇大力发展旅游业,顺利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助力。

在产业转型方面,2011年,六石路沿线乡镇全部完成了矿山石场的关闭工作,彻底告别了以煤炭和石材为经济龙头的落后产业。以霞云岭乡为例,通过引导发挥本地民间资本优势,石材加工大户们自发组建了山水田园怡人农业股份合作公司,种植黄芩、苦荞等生态农业产品,开发荒地7000亩,为当地农民找到了一个致富新途径。

在旅游发展方面,六石路建成通车,在便利游客的同时,也极大地整合了两大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其中十渡镇政府通过与中青旅、国旅等大型旅游集团建立合作关系,进一步整合十渡、霞云岭、云居寺、野三坡等周边旅游景点,深度挖掘临近五省(河北、山东、内蒙、山西、河南)一市(天津)的客源市场,打造跨区域联盟营销体系。

六石路在改善沿途乡镇出行条件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而沿途乡镇善于把握此次道路基础条件改善之机遇,主动有为,巧做文章,更是彰显了这条路的社会经济价值。其中霞云岭乡在道路通车之后,旅游收入由2011年的3039万元增至2013年的3621万元,年均增幅10%,农民人均收从2011年的人均7335元上升到2013年人均10964元,年均增幅12.3%。

丽质难自弃,美丽留心间

六石路改建后通车至今,已逾4年。

相较于北京市其他公路,改建后六石路显得比较年轻,然而这也预示了未来她在道路功能上的无限潜力。

从文化旅游层面来讲,它将是霞云岭和十渡旅游资源的倍增器,这不仅体现在她在两大景区之间的连通作用,更是赋予此旅游行程更高层面的意义。从经济发展层面讲,六石路开通几年的牛刀小试,已经很好地带动了沿线村镇的农家乐旅游,很多村子已经陆续建立了旅游接待点,当中的五合等村子的民俗旅游更已具备规模。从开辟新的旅游创新点来讲,由于六石路具有地势落差大,道路曲折回环,连绵多变之特点,可以通过组织山地自行车、徒步旅行等体育活动,扩大知名度,使之最终成为国际知名的精品赛事和竞技体育线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进一步推动当地旅游发展。

六石路,她从霞云岭走来,她奔十渡镇而去,她容装天成,她曲线优美,她玉体横陈在山间,她连接南北在房山。她就像步出房门之闺秀,自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愉悦游人身心,惠及沿线百姓。

猜你喜欢

石路妙峰山公路
我国建成第三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
“十四五”浙江将再投8000亿元修公路新增公路5000km
公路断想
风华石路的百年演变
登妙峰山
妙峰山写生
妙峰山行
妙峰山高山玫瑰节
公路造价控制中的预结算审核
大宝小神探 悬空的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