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彤:深化交通运输合作是关键
2014-03-14王楠楠
文 / 本刊记者 王楠楠
刘晓彤:深化交通运输合作是关键
文 / 本刊记者 王楠楠
刘晓彤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综合所副所长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旨在通过密切与区域内国家的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形成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新格局。交通运输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行业,是建设‘一带一路’的先行领域和重要基础。”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综合所副所长刘晓彤表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通盘考虑与周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问题,构建布局合理、运转顺畅、优势互补的国际综合运输通道系统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意义。
“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涉及沿线多个国家和地区,各国国情不同,在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特别是多边合作方面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刘晓彤表示。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有多边合作机制特别是上海合作组织平台作用,推动有关国家和我国共同探讨研究和协调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合作策略,明确合作重点和优先领域”。
刘晓彤介绍,为配合我国周边外交工作,交通运输部非常重视并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交通互联互通工作,组织编制了一系列与周边国家的交通合作规划,并借助交通运输国际合作机制,积极推进有关项目的实施,还积极参与并推动了跨国的交通发展相关工作,包括亚洲公路网、泛亚铁路网政府间协定等。
刘晓彤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应本着“互促共进、合作共赢”的原则,充分利用已有的国际合作框架或政府间协定,积极协调与相关国家间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筹跨国交通线路的线位走向、技术标准和实施方案,构建国际运输大通道。规划建设国际运输通道应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将交通运输发展与经济带沿线的资源开发利用、国际贸易往来、国际运输安全、内陆国家出海口通道等紧密结合,兼顾有关国家的利益诉求,实现资源互补、互通有无,才能切实推进国际交通合作。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这既为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构建面向欧亚的物流大通道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刘晓彤坦言,“从目前国内各省交通发展实际看,仍存在通道结构不合理,网络衔接不顺畅,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滞后,运输组织化程度低,以及运输政策、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虽然近期有些省份开始着手研究本省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发展战略,但由于各省交通发展实际不同,相互间缺乏统筹,很难从全局的视角准确定位,同时在构建国际综合运输大通道上也缺乏通盘考虑,建议应从国家战略高度,抓紧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与范围、内涵与定位、战略与政策、分工与合作等重大问题深入研究,并从国家层面尽快编制丝绸之路经济带综合交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做好顶层设计”。
同时,刘晓彤也建议,要做好丝绸之路经济带综合交通发展规划,要考虑以下因素,“首先,要突出合作共赢,要立足促进沿线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基础上,来构建大区域交通合作的新格局;其次,要发挥交通的引导作用,交通作为基础性、先导性产业,要始终把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放在首位,整合各类资源,加强统筹,做好顶层设计;第三,要注重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统筹规划、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积极鼓励交通运输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合作;第四,要结合周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情况,充分考虑项目的经济和技术难度,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有利于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有利于更好发挥西部区位和资源优势,进一步释放西部大开发活力,有利于促进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刘晓彤最后说:“总体来看,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在新时期形成东西双向开放新格局,目前各地都积极参与,就是希望在新时期能够抓住机遇,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