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司马相如的名字变更
2014-03-14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南宁530000
⊙颜 洁[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南宁 530000]
司马相如是汉大赋的奠基者和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一生经历了怀才不遇、壮志凌云、情动文君、文动武帝、开西南夷、遗文封禅。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为后人津津乐道,也留下了不少谜团。关于司马相如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本文将重点讨论他名字的变更问题。
一、“犬子”本名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
由此可知,司马相如起先并不叫司马相如,他的本名应该是司马犬子。而且这个本名是“其亲名之”的。这是一个让人颇为不解的取名,因为它与相如一代文豪的身份实在难以匹配。这个难登大雅之堂的名字也受到后人的揶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风操》云:
周公名子曰禽,孔子名儿曰鲤,止在其身,自可无禁。至若卫侯、魏公子、楚太子,皆虮虱;长卿名犬子,王修名狗子,上有连及,理未为通,古之所行,今之所笑也。……如此名字,幸当避之。
这段文字表明“犬子”这个本名至南北朝时期仍为人所笑,颜之推认为“如此名字”应当尽量避免。同时文段也指出自周公始,便有以动物命名的传统。
陈三平关于司马相如本名的考证中,认为相如其亲名之“犬子”是受氐羌文明的影响。指出战国末年才被秦国吞并的巴蜀地区,在相如所处的时代,当地文化与中原文明相差甚远,与氐羌文化文明却一脉相承。而氐羌族有以狗为宗祖神的犬图腾,氐羌文明属于崇狗文化圈。在崇狗文化圈生活的相如父母,“名之犬子”也就得到了一定的解释。
从生肖的角度入手来解读司马相如的本名,或许是一条可行的途径。属相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以十二种动物配十二时辰,形成十二属相。中国人讲究属相之说,利用属相给孩子取名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独特的现象,如明代著名风流才子唐寅,字伯虎,其名和字都与他的出生年份有关。唐寅生于寅年,故名寅,而寅年在十二属相中对应的是虎年,因此,取字伯虎。这种取名方法明确地将十二生肖与属相体现在名字里,具有纪念意义。
要确定相如的生肖属相,首先要明确相如的生年。《史记》中并没有相如生年的准确记载。相如的生年,学界迄今大致有两种观点:第一种以刘开扬为代表,认为相如生于文帝元年(前179年);第二种以束景南为代表,认为相如生于文帝九年(前171年)。其中以第一种观点居主流地位。以公元前179年为准,根据姜亮夫先生的推断,这一年是戌年。对应中国的十二生肖顺序,这一年是狗年。如果以上推断都成立,司马相如是属狗的,那他“犬子”之名的含义也就不言自明了。
此外,还可从取贱名这一传统习俗中来解释“犬子”本名。中国民间长期存在取贱名的习俗,主要缘于两个原因:其一,老百姓生活艰辛,他们的后代在社会灾难和自然灾害的双重打击下,死亡率非常高。因而,他们有一种最原始的愿望,希望子孙后代像那些狗、羊、牛等牲口一样,能够贱生贱长、平安长大。其二,封建迷信的长期存在与深远影响。在民间,不少人认为人的疾病、灾难都与鬼怪有关。而鬼怪又喜欢听好听的名字,如果小孩子有个难听的贱名,令鬼怪厌恶,鬼怪就不会来找孩子,这样小孩子就会健康成长。从贱名的角度,也可以为我们理解相如的“犬子”本名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于相如本名的解读,至今没有明确的结论。无论今后的学者提出多么有建树的解读,我相信有一种解读是经得起任何考证的,那就是相如“其亲”对他浓浓的爱。爱是这个“犬子”之名最好的由来。
二、更名“相如”
人的本名都不是自己取的,因此很多名字不能为本人所接受或喜欢,也不一定能展现名字所有者的性情与志向。中国历来有“名言志”的说法,因此很多人都想拥有一个能寄托自己志向的名字,如果觉得本名无法满足寄托的抱负,便毅然改之。
言志往往与时代风气相联系,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自然影响着人民的价值取向与理想抱负,也影响着人民的取名风格。西汉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整个社会充满雄阔、宏大、蓬勃的气象,这种向上的社会意识反映在命名上,出现了用“超”、“彪”、“雄”、“霸”、“胜”、“武”等充满英雄主义和阳刚之气的词语来命名的现象,如班超、班彪、扬雄、黄霸、夏侯胜、苏武等。
《史记》载:“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可以明确地得知司马相如的偶像是蔺相如,这个偶像不是亲人长辈强加给他的,而是其“既学”后自我意识的体现。司马相如的这次更名,抒发了对蔺相如的仰慕之情,同时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向。
蔺相如是战国时代赵国人。《史记》载缪贤在向赵王举荐蔺相如时,说他“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从秦国完成出使任务后,“(蔺)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使不辱与诸侯,拜(蔺)相如为上大夫。”陪伴赵王参加渑池大会,“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从缪贤舍人(舍人是寄食于官僚贵族门下而为之役使者)到上大夫,再到上卿,蔺相如完成了政治生涯中完美的三级跳。蔺相如的一生,以运筹帷幄、审时度势、顾全大局、大智大勇著称于世。从少年相如的更名之举,可以看出他渴望成为蔺相如那样的人,渴望建功立业,青史垂名。武帝朝时,武帝“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出使西南夷,亦可看作是司马相如向偶像蔺相如看齐,自觉努力后的结果。同时,我们还应关注到相如的姓氏“司马”,根据《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氏之得姓来源于官号。据《周礼·夏官·大司马》载,周制“司马”有军司马、舆司马和行司马,其掌兵权、车马和出行,属军职,即武官。这种以官爵为姓氏的除了司马氏,还有史、帅、军、司徒、司空、王、公、侯等。封官晋爵是光耀门楣、引以为豪的事,所以后人便把官爵的称呼作为姓氏。从司马家的姓氏,可知少年相如的骨子里就有着渴望参与政治的热血基因以及走入仕途的家族期望。在司马氏这样的家族中成长的小犬子,对大政治家蔺相如产生崇拜有着良好的家族氛围、文化土壤。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口吃而善著书”,也就是说司马相如有口吃的毛病。但蔺相如却是以“口舌为劳,位居廉颇之上”,他的能言善辩是令马相如非常羡慕的。蔺相如优秀的口才,更加深了司马相如对他的崇拜,更名“相如”也不足为奇了。
三、表字“长卿”
中国古代人的名字包括“名”和“字”两个部分。名与字各有其功能和作用,既可各自独立,又可相互依存,字往往是名的解释或补充,二者互为表里。《颜氏家训》云:“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即古时候,名是用来表明自身的,字是用来表明德行的。
从周代开始,中国古人在名之外另取字。《礼记·檀弓》云:“幼名,冠字。”这句话的解释是:“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二十”时加字,是指男子;对于女子,则是“许嫁笄而字”,到了可以出嫁时(十五岁)加字。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字长卿。”可知“长卿”之字,是相如成年后才有的。上文已经言及其更名“相如”之事,我们知道蔺相如在赵国位列上卿,居众卿之长,而相如字长卿,这样看来名与字两者之间构成了互为表里的关系。表字“长(zhǎng)卿”即可解释为司马相如希望自己位列众卿之长的政治抱负与远大理想。
此外,春秋时期齐国人孙武也是字长卿,这种历史的巧合也许并非偶然,可以推测司马相如以“长卿”为字,也许是因为仰慕“兵圣”孙武。据说孙武的名、字都是由其祖父孙书取的。对于祖父的取名,孙武持完全赞同的态度。古书上说“武有七德”,可以用来禁止强暴、消灭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定百姓,协和大众和丰富财物。武由“止”、“戈”二字组成,寓意能止戈才是武。“卿”在当时为朝中大官,与大夫同列。孙武的祖父孙书为齐大夫,父亲孙凭为齐卿。孙书希望孙儿将来也能像他们一样,在朝中为官,成为国家栋梁。纵观孙武的一生,确实没有辜负祖父的希望。他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三万打败六十万楚国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这样威名赫赫的一生,受到后辈司马相如的仰慕是完全有可能的。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由此可以做进一步的推断:早在少年时期,司马相如便对蔺相如、孙武充满仰慕之情,立志成为文武兼备、智勇双全、出将入相的治国英才。表字“长卿”是对其名“相如”的补充说明,也是对其德行的彰显,二者之间在意义上的相关性,与相如宏大的人生理想是相吻合的。
[1]司马迁.史记[M].韩兆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2]颜之推.颜氏家训[M].曾德明注译.武汉:崇文书局,2007.
[3]《大中国上下五千年》编委会编.中国取名文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
[4]陈三平.漫谈司马相如的本名[J].文史知识,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