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是借物 别样抒情
——靳以《猫》与巴金《小狗包弟》对照阅读

2014-03-14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名作欣赏 2014年26期
关键词:包弟借物玉溪

⊙石 健[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 云南 玉溪 653100]

同是借物 别样抒情
——靳以《猫》与巴金《小狗包弟》对照阅读

⊙石 健[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 云南 玉溪 653100]

靳以的《猫》与巴金的《小狗包弟》,都通过描写小动物的方式,既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又传递出特定时期的心灵体验,堪称借物抒情的散文精品。透过文本意蕴的鲜明反差,可以探求二位老朋友对人生的不同理解及其文学取向的分途。

靳以 巴金 散文 《猫》《小狗包弟》 借物抒情

靳以与巴金从1930年代在北平合编《文学季刊》起,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上海共同主编《收获》,不但是事业上的好搭档,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靳以的《猫》与巴金的《小狗包弟》,都通过对小动物的描写与回忆,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堪称借物抒情的现代经典美文。不过,文本意蕴的鲜明反差,暗示了两位老友对人生与文学的不同理解。

《猫》(1936)是靳以在母亲去世不久后创作的。开篇即点明猫与自身生活的密切关系:“猫好像在活过来的时日中占了很大的一部,虽然现在一只也不再在我的身边厮扰。”其中一次养猫经历,是在暗淡心境的衬托下,以絮语风格传达的:

住到×城的时节,我和友人B君共住了—个院子。那个城是古老而沉静的,到处都是树,清寂幽闲。因为是两个单身男子,我们的住处也正像那个城。秋天是如此,春天也是如此。墙壁粉了灰色,每到了下午便显得十分黯淡。可是不知道从哪里却跳来了一只猫,它是在我们一天晚间回来的时候发见的。

收养这只猫,为“我”和友人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生趣,且看这样生动传神的描写:

为我们遗忘了的纸物,都由它有趣地抓了出来。一时它跑上座灯的架上,一时它又跳上了书橱。可是它把花盆架上的一盆迎春拉到地上,碎了花盆的事也有过。记得自己真就以为它是一个有性灵的生物,申斥它,轻轻地打着它;它也就畏缩地躲在一旁,像是充分地明白了自己的过错似的。

……它会跳上了桌子,如果是晚间,它就分去了桌灯给我的光,往返地踱着,它的影子晃来晃去的,却充满了我那狭小的天地,使我也有着热闹的感觉。突然它会为一件小小的物件吸引住了,以前爪轻轻地拨着,惊奇地注视着被转动的物件,就退回了身子,伏在那里,还是一小步一小步地退缩着——终于是猛地向前一蹿,那物件落在地上,它也随着跳下去。

猫走失以后,加重了“我”的落寞。接下来,叙述“我”最后一次与猫的关联:为了怕病重的母亲寂寞,把两只猫仔带到了母亲身边,而将猫妈妈送了人。母亲病逝后许久,“我”才想起了两只小猫,不过并没有要回来,“因为被母亲生前所钟爱,它们已经成为我自己悲哀的种子了”。没有母爱呵护的小猫,不正是自己哀伤的写照?不再养猫,也正是怕睹物思人。此文将对猫生动有趣的描写、对母亲的深深怀念、自己凄清落寞的心境,精致而有机地编织在一起,所有事件似乎都任意点染,却无不独具匠心,涉笔成趣。无形之中,猫事与人情密切关联,猫成了作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被寄托了无限的遐思。

巴金的《小狗包弟》(1980),先叙述了收留小狗包弟的经过及其给全家带来的快乐。尤其交代了包弟与妻子萧珊的亲近,为后文埋下了伏笔。一句“然而我已经没有小狗了”,揭开了悲剧的序幕——“文革”期间因无力保护包弟,只有将其送到医院,由科研人员做实验用。此后则久久陷入了心灵的煎熬:

……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在妻子与包弟曾在一起玩耍的花园里,伴随着对妻子的怀念,心灵冲突进一步加剧:

……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这决不是容易的事。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

末句别有意味。在一个黑白颠倒的特定时代,人的尊严底线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又有多少人只能委曲求全地苟活于人间呢!全篇最后一句“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言有尽而意无穷,除却真诚的歉意,又隐含了多少对自己的无情解剖!在一个缺乏忏悔传统的环境中,晚年的巴金,以质朴真挚、勇于自剖的散文,获得了“20世纪中国的良心”的美誉。

《小狗包弟》与《猫》都用借物抒情的手法,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与对特定时代的思考。从艺术表达上看,其不同之处是明显的,前者用炽热的语言,剖析着人性弱点;后者以清冷的文字,倾诉着自我情愫。更有意味的对比还在于,可从二文之中透视两位老友对人生与文学的不同理解。

与《小狗包弟》相比照,《猫》最大的不同体现于文本语义与意蕴的多处断裂。比如,本来较为清新、朴实的絮语风格,时或夹杂着明显的愤世嫉俗:“既不能在众人的处所中感到兴趣,除开面壁枯坐还有其他的方法么?”再如提到家中人都喜爱猫的温馨场景,却出现“除开一个残忍成性的婆子”这样颇为尖刻的语言。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当与友人收养的猫走失时这样写道:“走了也好,终不过是不足恃的小人呵!”顷刻颠覆了此前对猫流露的浓厚爱意。

《猫》中这种很不协调的风格其来有自。靳以最早以本诸个人情感经历的爱情小说为人所熟知,在强烈自我中心主义驱动下,对女性常有甚为偏激的论断,比如认为她们水性杨花、贪慕金钱等①。对猫的随性评价,显然与对《圣型》等小说中负心女子的态度庶几相似。而由对女性的厌憎蔓延至对人性的猜忌,从而引发的迁怒之举,在同期作品中比比皆是。如在另一篇散文《生活与猫》中,也有对猫类似的品评:“可是这些无情的物品能和谁永远厮守着呢?”这样的取向影响深远。此后,在强烈的批判意识驱动下,靳以由自身感受出发,在作品中无节制地向黑暗的社会喷射无边的怒火,这虽有其现实意义,但也限制了他向生活做更深层次的开掘。

靳以与巴金的文学渊源颇深。《猫》就完全本诸现实:友人B即巴金。1935年,靳以回天津老家,在母亲病榻前陪侍半年直至其去世,在此期间便由巴金代其在北平处理《文学季刊》的编务。正如此文所透露,他与巴金在北平三座门大街共同编刊时,就在一张桌子的对面写作。朝夕共处加之趣味相投,使他们在创作上曾有许多共通之处,如始终对黑暗的现实持严正的批判立场,为人类的平等博爱终生呐喊,在艺术上亦都以直白而炽热的情感宣泄为主要特征。

不过,在《小狗包弟》中,巴金深切的自剖意识是靳以所缺少的,这不仅仅是源于他比靳以多活了半个世纪,经历了更多的人生风雨。如果说巴金、靳以早期有很多共鸣之处,那么此后尤其是到了1940年代,二者的分别就很明显了。巴金在《火》《憩园》《寒夜》等小说中,体现了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并流露出可贵的忏悔与自剖意识。而靳以,除了创作出《前夕》这样明确体现融入时代洪流意识的作品外,在革命民主路途中要比巴金行进得更激进、更坚决。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写就的自传《从个人到众人》中,靳以充满真诚地回顾了把小我融入大我的文学创作历程,这种真诚尤为鲜明地体现在他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执着追求上,并且终于在辞世前半年完成了这一心愿。与此相对照的是,巴金虽迫于形势也写下了许多违心文章,但实际上仍然持有相对独立的自由精神,如在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事上,就曾经婉拒了胡乔木的邀请。③

写作《小狗包弟》的时候,巴金眼前想必会浮现靳以的影子,因其收养包弟的1959年,正是靳以去世的年代。而且,就在撰写此文的前一年,巴金写下了情深意切的《靳以逝世二十周年》,并对老友的早逝袒露了这样的心声:“靳以幸亏早死,否则他一定受不了。”他对靳以命运的假设是有道理的。充满民主革命激情的靳以,与相对清醒的巴金相比,很可能对此后发生的巨大变故更无法应对,也极有可能面临更加深重的厄运。正如他为之付出巨大心血的《收获》,在其去世后不久就遭到了停刊的命运。

《猫》与《小狗包弟》的创作相隔近半个世纪,文中流淌着两位作者的深挚友情,却也暗示了他们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① 参见拙文《从恶魔到天使——论靳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② 在2009年10月于上海召开的“纪念靳以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上,笔者曾与靳以在复旦大学交往最密切的学生之一、年已八旬的程极明先生进行过交流。据程先生透露,靳以在1949后对巴金的政治热情不高,曾明确表达了不满。

③ 丹晨:《巴金和胡乔木》,《读书文摘》2004年第12期。

作 者:石健,文学博士,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本文是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靳以创作研究”(编号:2013Z077)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包弟借物玉溪
玉溪 滇中的清流如玉
从《落花生》谈“借物喻人”
延续风雅
“害”与“被害”的叙事:延展《小狗包弟》最重要的张力
重读《小狗包弟》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从好,到美好
从好,到美好
《小狗包弟》教学设计
巴金《小狗包弟》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