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兴趣,让文言文教学“活”起来

2014-03-14罗晓华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邹忌文言文笔者

罗晓华

文言文承载着我国2500多年悠久的历史,浓缩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凝聚着无数先贤们崇高的道德和非凡的智慧。所以说,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文言文教学中,笔者认为,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使课堂“活”起来。这才是使文言文教学走出僵化、呆板境地的有效途径。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却发现学生普遍对文言文缺乏兴趣,认为文言文“难读”、“难背”、“难懂”。上课记笔记,密密麻麻,回家背笔记,死记硬背。遇到篇幅较长的文章,更是苦不堪言。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过分强调字词句的讲读,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语法点讲得详尽至极,把一篇篇美文拆分得支离破碎。久而久之,文言文学习的课堂失去了趣味,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形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针对这样的学习现状,笔者通过不断的反思、实践和总结,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课前预习,引起好奇,激发兴趣

有的人认为文言文课前的预习是可有可无的,但笔者认为,课前预习恰恰是引起学生好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我们应当先讲授文言文预习的方法,而不能盲目地让学生自己看书。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查阅课文后面标注的注释,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拐杖,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好课本的注释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此外,还可以有目的地让学生查找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等,做到“知人论世”。例如,《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贬官永州时所作,而永州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的地区。作者借此抒发渴望统治者了解民间疾苦与自身有志难申的感情。

除了掌握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的知识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古代的文化常识。例如,讲《曹刿论战》一文,因内容涉及先秦时期的文化现象较多,学生饶有兴味地了解到,原来古时战争依靠击鼓的方式指挥作战,所以才有“一鼓作气,再衰三竭”的说法。古时战争用的是车战,所以了解车前横木是“轼”,车轮滚过地面的痕迹为“辙”。课前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今后的学习就事半功倍了。

二、合理导入,吸引注意,调动兴趣

正如卢梭在《爱弥尔》中所说的“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合理而又富于趣味的导入确实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比如在教授《出师表》之前,笔者先给学生展示一幅关于诸葛亮的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七嘴八舌,气氛活跃异常。这副对联,又暗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了作者一生的重大事件。讲授《桃花源记》前,笔者先讲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和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下子把陶渊明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和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联系起来。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无法实现,只能寄希望于“世外桃源”。这样教学,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将精力完全放在课文的学习之上,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又加深学生对作品背景的了解,为学生把握作品的主旨埋下伏笔。

三、自主学习,引发思考,激发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阅读文言文的目标:使学生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由此可见,文言文学习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读懂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过于强调字词教学,字字句句翻译,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形成一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但令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疲于记录老师强加于己的生硬知识,而且极大地打消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感到味同嚼蜡,毫无乐趣可言。因此,笔者认为,老师应循序渐进,尽量少用串讲全文的传统模式,要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各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翻译理解课文,疏通文意,然后互相交流所得,形成知识共享。同时,教师也应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点拨。对于作者的态度、情感、价值观,老师应避免架空分析,而应当结合文章,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

第二,适当提一些有难度、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在现实的学习活动中,存在着两类学习者,即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由于绝大部分大学生属于追求成功的学习者,因此我们主要探讨如何到达成功。

如前所述,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50%时,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让学生简单地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或者是去学习力不能及的过难的东西,学生都不会感兴趣。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应充分了解学生对于这篇文言文已掌握的知识,再创设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问题的时候,注意问题情境不可超出学生的认知经验范围。如《小石潭记》一文,文章的注释十分详尽,老师只要点拨重点和讲清楚难于理解的字词句即可。

第三,对于文言文的语法知识适当讲授。文言文的句式与现代汉语相比要复杂得多,比如有被动、判断、倒装、省略等句式。每一种文言句式都有一定的规律,如判断句,在翻译时要加上“是”字;被动句需要加上“被”字;省略句,需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全。而各类词类的活用,老师也要讲解清楚。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那么学习起来就主动多了,而不再是盲目地去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四、强化诵读,涵咏玩味,强化兴趣

宋代理学家曾说过:“背诵只要多诵读,遍数多,自然会朗朗上口,久久不忘,读得熟,便不必解说,自晓其义也”。语文教学大纲也强调背诵(文言文)经典作品的重要性,并增强了文言文背诵的篇目。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强化诵读。可以用默读、吟读、诵读等方式。

笔者在教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让学生分角色诵读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学生兴致盎然,对邹忌的性格,妻、妾、客与邹忌的关系,以及他们对邹忌的情感都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且,笔者认为教师的诵读也非常关键,它可以帮助学生读准字、词、句,赏析作品的美感。清代名臣曾国藩说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气势,非密咏括吟则不能叹其深远之趣”。当老师在学生面前激情洋溢地诵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出师表》等千古美文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无不被古仁人那种以天下为己任、先忧后乐的崇高情操所感染。学生学习、背诵的兴趣被充分激发,课题气氛活跃起来了,文章的音韵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学生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五、课外拓展,积极延伸,巩固兴趣

通常文言文教学结束的课外作业,无外乎学生背诵课文,整理记忆关键的字、词、句,翻译重点句。固然,这些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老师能在课外的拓展延伸上下工夫,变枯燥的知识学习为生动的能力提升,那么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也将被调动起来,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巩固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了《人琴俱亡》之后,笔者就布置学生阅读《雪夜访戴》、《坦腹东床》文章等,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了解了魏晋风度,还体会了王羲之为什么一开始“语时了不悲,都不哭”,而到最后却“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学习了《愚公移山》之后,笔者又适当补充了先秦的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夸父追日》,这些材料充满了神话色彩,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既有效地训练了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又使学生体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意志。

以上只是笔者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和体会。目的在于改变文言文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效率低下的现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笔者认为,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才能最终形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也是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南环中学(215007)

猜你喜欢

邹忌文言文笔者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邹忌劝齐王纳谏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邹忌比美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