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时代广电编导人才培养路径
2014-03-13岳璐袁方琴
岳璐 袁方琴
[摘要]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新闻教育理念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对新闻人才的培养做出相应的调整。对于广电编导专业而言,新闻人才的培养要树立“专业化、融合型”的培养目标;建立“全时段、全媒体”的教学模式;完善“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体系。
[关键词]媒介融合 人才 培养
近年来,随着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逐渐趋同,媒介一体化进程加快,媒介融合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1]全媒体时代随之而来。媒介环境的转变,致使新闻的制作、发布、传播过程发生改变,对新闻业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全新要求。在新形势下,广电编导专业应与时俱进,培养具有新思维、新视野、新尺度的新闻专业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专业化,融合型”的培养目标
作为艺术学与新闻传播学的交叉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兼具艺术的气质与新闻的理性特征。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的单一技能培养已成为“过去式”,培养具备传统媒体技术、数字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于一身的广电编导新闻人才已然成为发展的必然。“专业化,融合型”的广电编导新闻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而且更需要具有复合型的知识、融合型的技能以及整合性的思维。
1.作为基础的复合型知识。
当前,传媒业快速专业化,媒体招收毕业生趋向其他专业背景,金融、经济、法学、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尤其受欢迎。[2]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传统新闻学的教育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战略转型的过程中,广电编导专业的新闻人才应首先做到“通才”,博闻强识,成为复合型知识的人才。任何单向度、片面化的教育都有可能造成人才的单一性、同质化。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除了具备基本的新闻业务素养(采访、编辑、写作、评论等)外,完备的知识体系必不可少。应广泛了解各学科领域知识,如人文、政治、经济、社会等,不应局限于新闻专业知识的学习。
2.作为根本的融合型技能。
媒介融合带来媒介传播手段的多样性,如何有效利用各种媒介的特长为新闻服务,成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所培养的新闻人才的基本技能。2002年,MSNBC网站的普雷斯顿·门登霍尔作为“背包记者”横穿阿富汗,半个月时间内发回了大量的文字稿件、照片、录音录像等,在广播和网站播出。[3]全媒体时代要求的是全能型的新闻人才,不仅会采访,而且写文字稿、现场报道、摄像、编辑样样精通。当然必须注意的是媒介融合大趋势下广电编导新闻人才的培养决非“大而全”、媒介技能的简单相加,而应分层培养,突出广电编导专业的特长,在此基础上,熟悉各媒介的操作方法,形成立体化、整体性的新闻报道“习性”,真正做到“一专多能”。
3.作为灵魂的整合型思维。
在媒介融合时代,媒介形式多样化、传播渠道多元化、受众分散化现象日趋明显。这就要求广电编导专业的新闻人才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要对各媒介形式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将采集和制作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更多地是要让他们形成全媒体的思维方式,使他们面对一个新闻题材时可以很快地做出判断与选择,规划出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报道的方案,并且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4]这一过程中,新闻人才的资源整合能力作用凸显。拥有复合型的知识是对新闻人才的基本要求,掌握融合型的技能是新闻人才的立业之本,具备整合型的思维是新闻报道的灵魂。广电新闻人才要有新思维、新视野,在整合播报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新闻事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全时段、全媒体”的教学模式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门实践性与实用性并重的学科,理论联系实践十分必要。在媒介融合时代,必须让学生尽早熟悉报社、电台、广播、电视台、网络等多种媒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这就要求广电编导专业在培养新闻人才时注重“全时段、全媒体”的教学模式。具体可以做到以下三点:
1.从入学到毕业贯穿始终。
传统的广电编导专业在新闻教学方面重理论轻实践,大一、大二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与理论知识紧密相连的实践教学,没有对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形成一个直观的印象。在全媒体时代,没有日常的锻炼,仅仅依靠毕业实习来增强学生的媒介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入学抓起。“全时段、全媒体”的教学模式要求从入学到毕业课程设置上始终注意平衡与统一,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分量同样重要,广电媒体与其他媒体的课程同样重要,在实践过程中领悟理论知识,增强媒介技能,努力打造知识复合型、技能融合型、思维整合型的新闻人才。
2.理论课与实践课无缝链接。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是广电编导专业的“两驾马车”,只有齐头并进才能快速前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一直是高校广电编导专业学习的重点,实践教育的欠缺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瓶颈。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无缝衔接成为新闻人才培养的关键。如美国著名的“密苏里模式”推崇的理念就是“新闻实践”,让学生自己动手学新闻,并且将新闻课堂、新闻编辑室、媒介制作中心和教授办公室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好地体会专业实践,提高实践意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
3.传统媒体、新媒体课程兼备。
传统媒体的衰落、新媒体的兴起,并不代表新媒体可以取代传统媒体的地位。传统媒体课程是培养新闻人才的基础,新媒体课程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产物。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开设传统媒体课程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增设新媒体课程,比如:在广播电视编导传统课程中,增设网页制作、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网络编辑、流媒体信息制作等新媒体课程。
4.本专业、外专业的联合培养。
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单靠开设传统课程和新媒体课程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还是不够完善的,学院自身的力量也较为有限。为此,可以实现广电编导专业与其他院系、其他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院校资源。例如可以和计算机院系、艺术设计院系等实现资源共享,提升业务技能;甚至可以实现不同高校之间广电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交流、合作,这样不仅使新旧媒体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而且有利于各高校、院系之间的发展合作。融合时代,打破各院校之间的壁垒,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是广电编导新闻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endprint
三、“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体系
当下将就业见习、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四学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明显落伍,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体系来塑造优秀的新闻人才对广电编导专业的建设显得至关重要。一套完善的实践体系,离不开贯穿始终的专业实习以及资源平台的整合利用。
1.专业实习。
(1)鼓励校内实习。充分利用校内媒体资源,如校报、校刊、校广播台等进行模拟演练,鼓励学生积极加入校园媒体(广播、报纸、报刊等)、学校社团,参加各种组织活动,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性,开拓视野,提升新闻洞察力水平。
(2)介绍临时实习。一般而言,新闻传媒学院都与某些媒体组织有工作协议合同,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临时实习单位,提升新闻业务技能。
(3)推荐假期实习。寒暑假,通过学院统一安排或自主联系媒体组织实习,深入新闻生产的前线,在长时间、集中性学习新闻实践技能的同时,加深理论认知,不仅有利于学生采编能力的提高,而且有效缩短进入媒体机构的适应期。
(4)规定毕业实习。通过前面三项的实践锻炼,到毕业实习的时候,上手快,可以迅速适应角色的转变带来的变化,在这一长期的实践锻炼中,取长补短,着重提升专项媒介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2.资源平台。
实践活动的展开必然依托完善的资源平台,在传统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整合新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合理整合利用资源平台是推进实践教学的另一举措。
一方面,积极完善校内资源平台。完善学校原有的校刊、校报、广播台等媒体平台,推进与传媒相关的校园社团的建立。除此之外,加强建设院系实验室资源,包括非编实验室、新闻采集实验室、广播电视实验室、虚拟演播厅、综合实验室等。充分发挥其实践教学的任务,在校内建立实习、实践的平台。
另一方面,充分拓展校外资源平台。校外的资源平台包括社会资源、校友资源、兄弟院校资源等。这些都是学校在发展中不断累积起来的宝贵资源,应合理利用,同时要不断地开发和建设,为实践教学搭建坚实的资源平台。
3.媒体人才。
对于新闻教育起步较晚的院校来说,由于可利用媒体资源有限,学校实习基地建设跟不上学校教育,所以应另想它法。聘用优秀的媒体人才来校兼职、任教,其教育理念贴近媒体的实际运营情况,有利于高校新闻人才的培养,他们丰富的实战经验,可以带给学生宝贵的实践经验,使他们在今后的实习、工作中少走弯路。
4.参加竞赛。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大学生全国专业知识竞赛,如大学生广告竞赛、大学生电影节、DV短片竞赛等,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地区间、学校间的友好联系,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逐渐探索出一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实践动手及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路子。
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的转变。广电编导专业在培养新闻人才方面应追求专业化、融合型的目标,努力培养“既专又博”的新闻人才;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全时段、全媒体”的教学,提升新闻人才的综合素养;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活动,增加专业实践能力。在复杂多变的进程中,不断改革、创新,以新的思维、新的视野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
注 释:
[1]喻国明:《传媒经济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2]杜骏飞:《新闻传播教育的若干基本问题》,《新闻大学》2009年春季刊
[3]宋昭勋:《新闻传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现代传播》2006年第11期
[4]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青年记者》2009年第2期
(岳璐: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博士;袁方琴:该院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