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起点,不同的结局
2014-03-13蒲云林
蒲云林
【摘要】对于有着相似题材,相似结构,相似形象,相似写法的作品,采用对比鉴赏的方法,既利于更深刻、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同时对于自己的写作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作品对比;艺术形象;科举;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科举考试是中国封建社会从鼎盛到没落时期最主要的人才选拔方式,封建时期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无不满怀希望,又战战兢兢的走上这个梦想舞台,渴望博得一个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的美好结局。然而这条路毕竟太狭窄了,也太艰难了,能通过这条路达到自己的人生梦想的人是少之又少,更多的人则在这场残酷的命运竞争中梦碎金榜,沦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成为生活与社会的弃儿,成为连养家糊口、度己一生都成为问题的社会边缘人物。初中九年级上下两册先后选了《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两篇在题材颇有一比的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就以两个极其相似的艺术形象为我们展现了一出出为科举而读书者的悲喜剧。本文拟就两部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命运的异同,感受艺术形象的魅力。
两位人物虽然一位出自古代长篇小说的节选段落,一位出自现代短篇精制但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主要分别在两篇作品的前半部分:
第一,两人的起点相同。范进和孔乙己在文章开始的身份的都是童生。这是科举之路上的起始阶段。所有的读书人都得经历这一阶段,不过这一阶段时间的长短,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在人们心目中以及在社会上的地位。少年得意当然是美事,然而到了五十多岁还只是童生,就有点保不住斯文了。在这一点上范孔二人可谓是同病相怜。三十多年科举竞赛的徒劳无功让两个人都无法融入各自的社会中。
第二,生存环境相似。在生存环境上范进比孔乙己要幸运一些,起码他还有“老不死的老娘”和嫁进范家几十年“猪油未曾吃过两三回”的婆娘,以及那个动辄劈头盖脸一顿骂但也知“贺喜”的老丈人。虽是窝囊但总是有人记挂。而孔乙己则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倒真是一“孤家寡人”,无需養家糊口,也无需仰仗人鼻息,然而就从他那“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就可看见他生活的窘迫。巧的是两部作品都分别在两位主公身边塑造了许多可以称之为左邻右舍的人们。在范进未中举前虽然范进家里没有了早饭米,他的娘饿得已两眼都看不见了,可那些邻居们似乎不是聋了,就是盲了,总之没有一位邻居来嘘寒问暖,于是范进不得不去卖掉家中的鸡来换米吃。而孔乙己在酒店里面对的不是压根就不把他放眼里的“长衫客”,就是以他作为自己劳累而又无聊的生活笑资的“短衣帮”。即便地位低下的小伙计也懒得理他,他的交往对象于是退而求其次到只能是对他的身份命运毫无感觉而只在乎可口的茴香豆的邻居孩子们了。
第三,两人的社会地位相同。中举前的范进和孔乙己都因科举制度的毒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能力,正应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古话,也使他们只能在社会最底层苦苦挣扎,用那个遥远得近乎渺茫的希望,支撑着他们既经受着社会对他们的轻视甚至鄙视,又忍受着自己精神世界期盼一跃龙门但又遥遥无期的煎熬。
但如果两人一直这么生活下去,两部杰出作品的人物塑造艺术就没有可比的必要了,正是由于两位的起点具有如此惊人的相似性,两部作品的后半部分两人同途殊归的结局便有了值得比较的意义。
范进中举后在他的身上及身边发生了四个变化:
首先是他自己喜极而疯,三十多年来屡败屡战、孜孜以求的梦想在自己濒于绝境的时刻变成了现实,突如其来的狂喜让他的心理无法承受得了,本应光鲜登场的新举人老爷变成了落汤鸡,其中的讽刺意义是如此的明显;
其次是邻居们一下子变得耳聪目明,爱心满怀了,冷清了多少年的范家小院成了巴结新老爷的集中地,生活的各方所需都慷慨以助,本来紧巴的小日子借着范老爷的喜气变得通活多了;
再次是范进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的身份的变化,中举前范进在老丈人眼中是“尖嘴猴腮”、“就想天鹅屁吃”的窝囊废,中举后范进成了胡屠户嘴里眼中的“老爷”、“天上的星宿”、“贤婿”,亏了都七十多岁的老人还能有如此柔软的身段和口舌;
最后就是张乡绅的拜访,张范二人以前虽是“同在乡梓”,但“一向有失亲近”,这次因“见题名录”,两人便成了“亲近的世弟兄”了。真可谓吃的三十年苦,方为人上人。
相对而言,孔乙己的命运就没有这么好了,终其一生,也连个秀才都没有中上,于是无以为生的他做了连他自己都羞于明言的偷窃行为,不但受和他同一阶层酒客们的取笑,更严重的是遭受本可以算和他同一阵营但又登上去了的丁举人的毒打以致折了腿,最终在人们的哄笑声中落寞而去,寂寂而终。
相同的起点,不同的结局背后是封建科举制度强大的作用力,社会世态的推动力。无论作品还是作品中的人物,通过比较,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都有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一是社会的组成分子。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人,所谓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本文所比较的两位文学人物形象即是在各自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典型形象。
二是对比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有效方法。通过对比,能更清楚地了解人物性格及人物塑造的艺术方法,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艺术欣赏能力。
三是借古鉴今。同为读书人,两位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人物的读书目的具有极为强烈的功利性和狭隘性,导致他们在科举之途上走了一条悲剧的道路,对于今天同样读书的学生所接受的更自由的学习方式、更轻松的学习环境、更科学的学习内容、更多样的学习目的来说更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是人为己用。两篇作品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创作的特色,即采用大量而多样的描写手法,通过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的交替使用,人物的外貌描写、服饰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结局,这一点,对于同学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是极有帮助的。
总之,对于有着相似题材,相似结构,相似形象,相似写法的作品,采用对比鉴赏的方法,既利于更深刻、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同时对于自己的写作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