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古诗词中的迁移学习

2014-03-13杨阳

课外语文·下 2014年1期
关键词:迁移积累古诗词

杨阳

【摘要】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学习古诗词,让孩子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以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养。但是毕竟古诗词浩如烟海,其所处的时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相差甚远,如何让小学阶段的学生尽可能地增加古诗词的积累,继承发扬这一文化瑰宝?本文旨在从实际操作的层面分析如何利用迁移学习帮助学生积累,运用古诗词。

【关键词】古诗词;迁移;积累;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她与我们的民族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她以丰富的情感,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思想,优美的韵律为历代人所喜爱和传诵。学习古诗词,让孩子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以陶冶情操,培养文学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具体规定: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必背75首古诗,由此可见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的重要地位。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其广度。

如果纯粹从教材的角度而言,古诗词所占的比例较少,我们不妨来读一读这一段话:以《论语》为例,这是一部流传了几千年的文化经典,她的思想浸润在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民族基因的组成部分。可是,现在的中国人,从小到大,有几个人完整地或者较完整地读过《论语》?即便是出身如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的大学生们恐怕也没有几个真正地读过。我们的中小学教科书里选有《论语》的部分章节,但那比蜻蜓点水还不如,简直可以忽略不计。更可悲的是,一旦中学毕业(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就基本上不可能再有机会与自己的民族经典相接触了。《论语》如此,遑论其他。民族经典的断裂,造成了整个社会文化生态的断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朱杰人教授在《光明日报》的社论。

“《论语》如此,遑论其他”这句话道出了如今教材的一个现实问题。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这样的一个现实环境中实现对于汉字地位的巩固?如何帮助学生积累诗词,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经过十多年的实践经验,我认为迁移学习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办法。所谓迁移学习,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孔子。《论语·述而》中说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还有“闻一知十”、“举一反三”等基本上都是这个意思。在西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就已经形成,柏拉图的学员重视几何的学习并非因为几何的实用价值,而是因为几何学可以训练学生的思考力。在近代,第一次采用了“迁移”这个概念的是英国的学者John Locke。他认为要使一个人有良好的推理能力,一定要让他及早习惯于推理方法,藉以训练他的心智。这些思想,体现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就是积累和运用。

一、同作者的诗篇之间的迁移

古诗词的作者大凡都是那个时代的名人,而了解作者,一则可感知其貌,二则可感知其德,以利于整体感知全诗。我们往往指导学生运用课外书,运用现代技术来寻找作者的踪迹。但是,从迁移学习的角度讲,我们不难看出了解作者的另一种方式,那便是解读作者的不同作品,以此来了解作者。比如学习《诉衷情》时对于作者陆游的解读,他的一生所作的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穿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分别出示小学阶段学过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示儿》与《诉衷情》进行对比教学,这几首诗都是作者晚年的诗作,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通过这几首诗可见一斑。我们来看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片段】

上课伊始大屏幕出示爱国诗句,学生诵读。然后通过情景导入和初读古诗,学生对于诗人以及诗的写作背景和诗意已经有了粗略的了解的前提下,教师开始带领学生进行研读诗意。

师: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刚才咱们读了那么多遍,你感受到了陆游在词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哪一句话最能触动你的内心呢?

生: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师用多媒体出示此诗句。

师:请同学们再闭上眼睛想象这些画面(师读),并说说这些画面的内容、词人的形象。

生自由讨论。

师:诗人老泪纵横,那滴滴的泪是为谁而流啊!

生:为自己而流。

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生读)

师:这个泪又是为谁而流?

生:为沦陷区的百姓而流。

师:泪空流,泪白白地流,至死也是空啊!

出示《示儿》中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生读)

师:9个字道尽了诗人一生心事,一起读。

师:还有其他的诗句吗?

生: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师:(出示“旧貂裘”的典故)读了这个典故,你知道旧貂裘的意思了吗?

生:就是不被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师:“梦”字,这里仅仅是指诗人夜里做的梦吗?同样是“梦”让我想起了诗人另一首古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媒体出示:铁马冰河入梦来

师:诗人一直在做一个统一什么样的梦?

生:诗人一直在做国家统一的梦

生:在做百姓免遭战乱的梦

师:是呀,但是这终究是一个梦啊。

出示: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一生谁会料到我心在抗战前线,人却在沧州慢慢老去。“谁料”说明了什么?

生:說明了作者的无奈和遗憾。

生:还说明了作者被迫的境地,心有余而力不足。

师: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渴望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敌寇依旧,自己却已年老体衰,悲愤不已。所以说“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带着这种理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诗。

生读

师:想当年的陆游又是怎么的?

出示: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生读

师:(出示“觅封侯”的典故)你看到了什么样的陆游?特别从哪个词感受到?

生:从“万里”这个词感受到当年陆游的勃勃雄心。

生:我看到当年充满抱负的陆游,特别从“匹马”这个词感受出来。

师:俗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可他为什么要说当年之事呢?

生思考

师提示:当年怎样?现在又是怎样?

生:“当年”二字表现了诗人深深的无奈

生: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师:回忆起当年的飒爽英姿,作者心里慷慨激昂,如今的现实又让作者深感无奈和惆怅,满腔的爱国热情,壮志难酬的悲情,在诗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带着这些感受我们来读这首诗。

指名读——齐读

齐诵《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

最后教师出示了陆游一生生平,学生在古典音乐的配乐中完成了对陆游诗歌的完整诵读。

一堂课下来,师者智慧地旁征博引,将爱国诗句进行整合,学生诵读之声环绕耳际,从“泪空流”链接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到《示儿》中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从“关河梦断何处”链接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铁马冰河入梦来”。通过一首诗词,引出其他相关诗词的学习,丰富了诗词的积累,同时也让学生对作者陆游的一生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同题材的诗篇之间的迁移

古诗词中同一题材的诗歌是很多的,如爱国诗、思乡诗、送别诗、边塞诗等等。如《诉衷情》是一首爱国题材的诗词,教师在一开头就出示相关爱国诗词让学生进行诵读,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随后在精读环节分别引出其他相关诗句的解读,这样一则避免了把文字读死,就字论字的弊端,同时使得对于诗意的解读更立体,也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同理,我们学习送别诗,因诗人的情况不同,情致各异,故送别诗词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或是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或是托物言志,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在生动的画面中蕴含情怀;或借诗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或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则兼而有之等。比如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送别诗,通过借景抒情手法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情谊。我们可以通过这首诗迁移复习小学阶段学过的送别诗,将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山中送别》,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渭城曲》,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这些小学阶段学过的送别诗加以复习整合。除此之外,再根据学生的课外积累丰富送别诗的内涵,在毕业前夕举行送别诗的吟诵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兴趣盎然中积累古诗词。

三、实现积累到运用的迁移

以上两点,均是让学生由学一首诗迁移到另外诗歌的学习,对于学生积累古诗词是很有裨益的。但是学习古诗词,并不只是为了积累而积累。《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無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学习古诗词,除了引导学生走进传统文化的殿堂,与诗人对话,探访历史,从中还可实现从古诗词的学习到现实生活中的迁移。老师应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恰当运用或者剪辑运用。如,带学生出去春游的时候,我们可以举行赛诗会,让学生诵读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又如,小学毕业要写临别赠言的时候,就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古诗词,有同学面对分离,会写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的同学会写“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学生在作文中引用或择用诗句,还能够增强文章的气势、文采和说服力。

当然,以上的迁移教学必须是建立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而设定的。无论怎么迁移,始终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和语文教学的角度。正如特教教师董建奋老师说的那样:古诗词教学必须不能脱离的是文字、文学和文化,在此前提下实现对于古诗词的积累、欣赏、感悟和传承!在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真正领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编辑:毕力中)

猜你喜欢

迁移积累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浅析迁移规律在足球教学中的影响
现代人类迁移与信息、文化流动的双向不对称现象
运用迁移学习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