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临床观察
2014-03-13韩晓强
韩晓强,陈 静
(陕西省安康市中医医院骨伤科,陕西 安康 725000)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临床观察
韩晓强,陈 静
(陕西省安康市中医医院骨伤科,陕西 安康 72500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均肌注鲑鱼降钙素注射液、口服钙尔奇D咀嚼片,治疗组加服强筋健骨汤。结果:治疗3个月后,总有效率治疗组91.84%、对照组81.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有较好效果。
骨质疏松症;强筋健骨汤;西药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钙盐减少、骨小梁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为特征,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我们用强筋健骨汤治疗骨质疏松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98例,均为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1月门诊和住院患者。男42例,女56例;年龄48~80岁,平均(56±6.5)岁。经X线照片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骨小梁减少,变细和骨皮质变薄,骨密度降低,甚至骨外形改变。排除心肝肾功能不全,患内分泌、代谢疾病及其它严重疾病干扰骨代谢者。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
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1],有1个或1个以上部位骨密度值低于正常同性别峰值2个标准差。中医辨证参照《中西医结合防治骨质疏松症》[2],辨证为肾虚、脾虚证。主要症状为腰背痛,骨痛。次要症状为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耳鸣,纳呆,腹胀,大便干或溏泻,小便频数,夜尿多,舌淡红苔白,脉弱。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用鲑鱼降钙素注射液(上海太平洋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61156)肌注,第1周每日1次、每次50IU,第2周隔日1次、每次50IU,第3周至第12周每周1次、每次50IU,3个月为一疗程。钙尔奇D咀嚼片(惠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50029)口服,每次1粒,每天1次,3个月为一疗程。
治疗组加用强筋健骨汤。黄芪20g,牛膝10g,杜仲12g,狗脊12g,骨碎补15g,淫羊藿15g,肉苁蓉15g,丹参20g,益母草10g,白芍10g,丹皮10g,炙乳香6g,炙没药6g,甘草10g。水煎,1日1剂,分2次服,3个月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结果。
3 疗效标准
检测指标参照《骨质疏松学》[3]。中医证候体征评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按腰背酸痛、畏寒肢冷、抽筋、下肢无力及夜尿频5个方面评分。腰背酸痛为0~6分,其他为0~3分,症状越重评分越高。
痊愈:症状及体征消失,骨密度测定上升至正常范围,证候积分减少大于等于90%,恢复正常工作生活。显效:骨密度测定上升0.05g/cm2,证候积分减少70%~89%,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恢复正常工作生活。好转:骨密度测定上升不足0.05g/cm2,证候积分减少30%~69%,症状及体征减轻。无效:骨密度测定变化不明显,证候积分减少小于30%,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4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5 讨 论
骨质疏松症属中医“骨痿”范畴。随着年龄增长,脾虚失运,肾气亏损,致筋骨痿弱。病机为肾虚、脾虚,兼夹血瘀。脾虚可导致肾精亏损,骨骼失养,则骨骼脆弱无力。
治当健脾补肾,益气养血。强筋健骨汤方中狗脊、杜仲、牛膝、补骨脂、骨碎补、淫羊藿、肉苁蓉补肝肾、强筋骨,牡丹皮清泄虚热,黄芪扶正补虚,益母草、丹参养血活血,白芍、炙乳香、炙没药活血止痛。诸药合用,共奏健脾补肾、益气活血、补肾壮骨之功。研究证明,淫羊藿能增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及肾上腺皮质轴、胸腺轴等内分泌系统的分泌功能,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5]。骨碎补可促进骨对钙的吸收,提高血磷和血钙水平,利于骨钙化和骨盐的形成,修复松质骨被破坏的微细的空间立体形态结构,增加骨密度。狗脊具有抑制破骨细胞形成的作用,并且不影响骨髓微转移细胞的活力,为良好的抗骨质疏松药物[6]。
强筋健骨汤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可以改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肾虚证的症状、体征,提高骨密度,抑制骨破坏。骨质疏松后骨小梁的微细骨折是疼痛的主因,骨折后微出血为瘀血形成的主因。因此,补肾配合活血可取得良好疗效。
[1] 刘忠厚,杨定焯.中国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J].中医骨质疏松症杂志,1999,5(1):23.
[2] 刘庆思.中西医结合防治骨质疏松症[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2.
[3] 刘忠厚.骨质疏松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16,217-219.
[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85-386.
[5] 李青南.淫羊藿防治OP的实验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1996,31(8):467-470.
[6] 徐钢,鞠成国,于海,等.中药狗脊炮制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5):238-242.
R589.3
B
1004-2814(2014)12-1124-02
2014-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