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散文教学中寻找个性化课堂

2014-03-13金玉萍

语文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炊烟文体散文

○金玉萍

(牙克石林业第一中学,内蒙古 牙克石 022150)

最早的教育家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他所说的“材”是指性格迥异、天赋不同的学生,从不同学生的不同特性出发,设定不同的教学方式,但如今整齐划一的课堂上想要实现这个目标是何等艰难,因此我对这一主张又有新的理解:因材施教的“材”,也可指不同类型的文体或文章,也就是说“深挖课文的特点,教出课文的个性”,根据不同的文体文章特点,来找到更能挖掘到文本价值的教学方法,力争使所有学生有所收获。小说、诗歌、散文、杂文、文言因其文体不同,故教学方法必然也大相径庭,就是其中一种文体,因其内容倾向不同,也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这里就以散文为例,探讨“散文的个性化教学方法”。

散文以优美的意境、精练的语言、深邃的哲理散发着文学的魅力。然而正是因为它文随意动、感情丰沛、构思绵密、手法多变,所以既是教师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极难驾驭的文体。教学忌讳千篇一律,学生厌烦枯燥乏味,如何能让灵动的散文开启学生热爱文学的灵智,重点还要在教学的方法上大做文章,实现个性化教学。

笔者会依据散文内容本身的特点,只选择一个或两个教学重点当作学习目标,让学生有明晰感,不会因学习要点繁杂而失去了对散文的整体审美感受。每一节散文阅读课都有不一样的精彩,不一样的体会,带给学生活力与激情,寓教于乐,学有所得。

一、挚情朗读说感悟

散文最重要的审美属性是情感性。课堂教学中,我首先设置能唤起学生生活体验的教学情境,而听、读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桥梁。听读可以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叶圣陶语),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然纸上,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

1.音乐渲染创情境。通过音乐渲染带学生先进入忘我意境继而融入文本的情境之中。

2.挚情朗读引共鸣。朗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1)首先老师深情泛读开头部分,起到抛到引玉的作用。(2)学生代表泛读。选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能起到感染作用。(3)学生静读。静读便于运用想象与联想再现文本情景,调动学生情绪。

3.独特感悟重表达。挚情朗读过后,往往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唤醒学生个体的情感与独特感悟,我会组织学生自由发言阐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或是个人经历。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散文里的经典篇目,情感深沉动人肺腑,加上它篇幅较长,所以采用深情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听读中利用想象身临其境,唤起自己的切身感受,水到渠成自然也会有表达个人体验的想法。当学生听到读到“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决意不喊她——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引发了他们联想,情感获得共鸣,不由得争先表达自己的感悟和生活经历,而且每一段往事与感悟无不让所有学生动容落泪。由此这篇文章的情感属性得以大大升华。

二、赏读佳句勤模仿

文质兼美的散文,特色主要体现在语言上。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作者情感的媒介。学习语言,能说善写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如果一篇散文读过之后给你美的享受或发人深省的哲思,那么这篇散文一定有不俗的语言,值得我们认真鉴赏学习。而仿写句子实现积累、反馈学习效果的极好途径。

1.赏鉴佳句。(1)寻章摘句。让学生随意去找自己喜欢的句子划出来。(2)解析手法。优美华丽的语言大多来自变化多端的修辞手法。学生会发现大多优美有哲思的句子都是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去解析不同手法的语言都各有什么特色。(3)领悟内涵。为避免学生解析句子不得其法,我会先选一两句有难度的佳句,示范性地讲解“我为什么喜欢它”,然后让学生去表达喜欢它的理由,进而总结每个句子隐藏的深意。

2.仿句训练。

(1)选择例句。一般会选择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或是简短而又有哲理的句子,来让学生模仿。既可积累好句子,又能培养发散思维,同时锻炼写作能力。(2)仿写前或仿写后,大家一起品读,评选出优秀的加以赞扬,要让学生得到信心尝到甜头。(3)最后还要与学生一起分析例句里的修辞手法、侧重点或规律性的东西。这样就有针对性地提示了高考题中语言运用题的答题方法。

有些散文重描写叙事,言语有魅力,感情尚在其次的,这样的散文就不妨用赏析佳勉励的方式来讲。讲读苇岸《大地上的事情》、路遥《早上从中午开始》,就主要采用了赏析佳句、仿写训练的教学方法。

三、对比阅读拓思维

有时单纯学习一篇孤立的散文,很难很快抓住它的神韵与显著特点。通过对比阅读,可以对相似或不同事物有更准确更深刻的认识,可以触类旁通、拓宽视野与思维。

1.同题篇目求异阅读。讲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时,找出了肖复兴的“胡同旧忆”,都是怀念胡同的文章,但表达的感情却不尽相同,另外还能全方位、立体地了解到胡同的特点。还有迟子建《暮色中的炊烟》与赵丰的《炊烟》、马德《走散的炊烟》三者的对比,同写炊烟,迟子建却是借物怀人,后两位却是借炊烟写乡土情结;迟子建与马德的“炊烟”描写,在语言上又都略胜一筹,其中不乏耐人寻味的好句,所以在对比中还可以挖掘关于情感、语言、文体特征等方面的异同。

2.不同题材异中求同。北师大版的语文教材编排其实就是“不同题材异中求同”的很好体现。比如把《回忆鲁迅先生》与《金岳霖先生》放在“多彩人生”单元里,其实二者都是写人记事回忆类的散文,所以讲析时可以放在一起研讨这类文章的相同写法。

又如冯至《一个消逝的山村》与苇岸《大地上的事情》,还有伊瓦什凯维奇的《草莓》这三篇散文,内容虽迥异,但其实文章里都是借助描写自然界的景物或事物来表达对人类生活的某些感悟,放在一起对比阅读,能让学生对自然、对历史、对人类、对生命都有一个整体性全方位的认识。对比阅读对写作也有一定指导作用。

四、联系生活学写作

优秀的文本是作者智慧的结晶,生活体悟和思想的矿藏。所以如果教育学生带着美与发现的眼睛到生活中去寻找素材,带着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生活的点滴,也许就会发现写作并不是难事。有些散文会清晰地看出作者在生活与自然中获得的启示,不妨让学生仿写一下。

冯至的《一个消逝的山村》,我的教学重点是两个:一个是课上的文本分析,解读内容抓住主旨;另一个是课下写作训练,即模仿作者的写作方式,从生活中找素材写体验与感悟写习作。(一)首先仔细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概括文中描述的重点:山村里的小溪、鼠麯草、菌子、加利树、野狗的嗥叫和麂子的嘶声,(二)挖掘探讨这些自然事物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悟。学生在文本中可轻易找到有效的信息,作者想表达的“清冽的小溪代表了生命的声息相通”“谦虚的鼠麯草代表了生命的坚强”“美丽的菌子代表生命的多彩”等,由上可知作者是用自然中的不同风物与深远的人类生活相连,表达生命的可贵。(三)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观察自然写个人感悟,写一篇《自然之思》或《大自然的启示》。因作者描写的自然事物都是生活在林区的学生从小就能接触到的,所以我启发学生,生活在最靠近自然的地方,是不是对自然有更深的了解和体会呢,自然里的花草虫鱼、风雷电雨曾经有没有给过你一点什么生活的启示。

我的个性化教学理念是:不求面面俱到,只求精益求精。散文特点本就“形散”,所以常规讲法尽量避免在教学上的“散讲”。“因材施教”“量身订制”的教学目标可以迅速切入主题,自由灵活的讲解,循循善诱,系统训练,从而实现轻松学习,学以致用,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

猜你喜欢

炊烟文体散文
梦里炊烟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睡在炊烟里的等待
出走的炊烟
心静听炊烟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