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庖丁解牛》之教学新解

2014-03-13邓彦英

语文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庖丁庖丁解牛境界

○ 邓彦英

(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甘肃 张掖 734000 )

《庖丁解牛》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中的自主赏析文章,属哲理散文。“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中的一个典故,讲的是古时候有个叫庖丁的厨师,能熟练掌握牛的骨骼结构,杀起牛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它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养生的道理。这篇文章给我很大的启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和教师用书,照本宣科,那么课堂肯定是枯燥乏味的,学生的收获将少之又少。于是我大胆尝试,对其广度和深度进行适当地挖掘拓展,在授课过程中对文本给予新的解读,引导学生从文中悟出“治学”、“成才”的道理,寻找学习的方法,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收到良好成效。

庖丁解牛之时,“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都非常到位,之所以技艺达到了“事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娴熟境界,成为一场艺术盛宴,活画出这位厨师的姿态。庖丁的技艺何以达到如此奇妙的境地呢?这是因为他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经验,最后完全掌握了其中的奥秘。那么庖丁的故事在学习上给我们(学生)什么启示呢?在学习方面如何达到这种的境界,需要在文本中寻找答案。

(一)“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庖丁解牛的技艺能到达如此娴熟的境界,关键是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要有抵触情趣,要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

(二)从“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到“未尝见全牛也”至“不以目视,而神欲行。”———循序渐进,理清知识体系。

庖丁刚开始解牛之时,眼里所看到的是一整头牛,三年以后,他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直至最后不用眼睛看,也能知道牛的生理结构,达到神乎其技。学习也是一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注重基础,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我们(学生)要坚持学习,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经常梳理知识脉络,形成知识体系,学会知识的迁移。如果我们(学生)的每一次学习实践也能像庖丁那样到位,用心去学每一篇课文,做每一道练习,记每一个单词,反复实践,这样就会由开始的“所见无非牛者”到“未尝见全牛”了。

《三国志·魏书》中出现这么一句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反复阅读一本书,自然能逐渐了解它的含义。这是一种通过精读以促进独立思考的学习方法。我们在刚开始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会无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们可以反复诵读,之后就会慢慢理解其中的韵味。

学生解理科题亦是如此,开始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出现在眼前的题目,很多都不知道如何下手,经常感到很惶恐,但是经过反复的练习,不断地巩固,却也不难发现一些题目的固定思路和一般解法,我们需要理清思路,然后一步步地突破,通过已知条件再慢慢推导,就这样经过长时间练习,最后初看题目就能做到心中有数,知道题目应该如何去解,这样就会由开始的“所见无非牛者”到“未尝见全牛”了。

(三)“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 以无厚入有间”做到“游刃必有余地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举一反三。

庖丁解剖筋骨盘结的牛而不损其刀(“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解牛的技艺之所以能达到出神入化的高深境界,关键是自己明白所解牛的天然的机理。

这就启发我们(学生),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能像庖丁一样通过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那么我们做任何事情也就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各门学科的学习要领,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活学活用,高效学习。

例如,通过学习苏轼的《赤壁赋》学生理解了文中蕴含的情思之美和哲思之美,让他们反复阅读体会了苏子情感变化的原因。举一反三,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能对苏词理解的很透彻,情感把握很准确。所以我们要学会掌握这一类解决语文问题的办法。

(四)“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巧妙解题。

庖丁在解牛之时,碰到筋骨聚结的地方,就十分小心警惕,目光集中,动作也因此缓慢。这就启发我们(学生)在考试过程中,遇到难题,要集中精神,运用所学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排除法,知识迁移运用,结合语境等),可以避难就易,先把自己会做的题准确无误的做完,最后在集中精神攻克难题,不盲目,不浪费时间,切记欲速则不达。

(五)“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充满自信。

庖丁在顺利解牛之后,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充满自信的境界。学习也一样,学习需要自信。爱迪生曾经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应有坚定的毅力和信心,要学会达到一种踌躇满志不败的境界。就像庖丁一样,技艺不断进步,精神也要提升。

(六)“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感悟人生。

文惠君看到庖丁的解牛过程,发出“善哉!”的赞叹之声,听到庖丁的话,悟出养生之道。这是篇寓言故事寓意深刻,所蕴涵的哲理对学生的成长也是具有启发意义的,它能给学生无穷尽的智慧和感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感悟人生,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庖丁解牛》故事告诉我们(学生):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要你在实践中做有心人,不断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会做得十分漂亮。同时,我们把这个故事用在今天的生活中,如果我们人人做成这样一个庖丁,让我们的灵魂上有这样的一把可以永远锋利的刀子,让我们把迷失在大千世界中的生活轨迹变成一头整牛,让我们总能看到那些缝隙,能够准确地解清它,而不必说去砍骨头,去背负担,大家不必是每天在唉声叹气中做出一副悲壮的姿态,让人生陨落很多价值,那么我们获得的会是人生的效率。(于丹评“庖丁”)

猜你喜欢

庖丁庖丁解牛境界
当庖丁遇到犟牛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对《庖丁解牛》一文几处细节的解读
品“境界”
涵养“庖丁”之劲——养的是苦干实干的狠劲钻劲
好的评价如“庖丁解牛”
灶王爷秀逗记(八)
庖丁解牛:牛和马的较量
慎独的境界
“人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