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度与政策的历史演变对杭锦旗牧民生活的影响
——以杭锦旗巴音庆格力嘎查的田野调查为例

2014-03-13阿密乐

语文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杭锦旗生计草场

○ 阿密乐

(内蒙古师范大学 社会学民俗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一、制度政策的变化

在不同的阶段,赛德斯老人一直生活在杭锦旗巴音庆格力嘎查,随着时代的发展,老人一家人的生活呈现出不同的方式,本文通过解放前、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三个阶段说明:

(一)解放前

赛德斯老人介绍:他出生于1932年农历三月二十二,2岁时被过继给老人的大爷抚养,2~7岁时一直在家里开心成长,7~11岁开始放牧生活,12~14岁时在私塾学习蒙古语,之后在杭锦旗衙门学校学习,对于那个时代的童年生活算是一切顺利,顺风顺水。

解放以前,老人一家一直延续着蒙古族传统的半游牧生计方式。牧业是主要生计方式,其他的基本生计方式有玉米、少量土豆种植与当地周边的农区农民进行生活物品的互换等。

此外,当时这里的气候条件适宜放牧,而且民族传统让这样的生计方式在当时的环境下继续。和同时期周围人的生活相比,老人一家的生活还算富足。

(二)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

在这个期间,赛德斯一家人生计方式也受到了时代发展的影响。整体看,杭锦旗在这一时期同样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土地共有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着大众生活,另外,集体统一支配相关资源。有相关学者认为当时大规模的生产活动一定程度破坏了生态环境,生计方式和环境走向恶性循环。

赛德斯老人回忆道:印象中是58年建立了人民公社,一直到1980年左右,过着大集体的生活,人民公社统一管理。回忆起来自己还算是幸运的——“从学校毕业后,(老人拿出绿色的笔记本看着记录和我谈起他的经历)1950年~1951年5月19日,老人一直在家帮忙家里的生活;……之后在1961年7月1日~1967年12月30日在大队任大队长;“文革”开始使他和家人的生活又有了大的变化,1968年1月1日~1969年9月30日“文革”期间被劳动改造,受了不小的苦头;之后的1969年10月1日~1973年6月30日再次走上公职,任命为大队的会计。”

这期间,当地开始集中饲养,不论是五畜还是家禽,都有专人负责,如果自家饲养是不被允许的。五畜肉制品是统一管理和分配,集体生计方式呈现出畜牧业特点。根据老人的介绍,以传统放牧生产为主成为赛德斯老人一家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

(三)改革开放至今

1992年6月之前,赛德斯老人一直有公职,在家的时间比较少,同时老人的妻子和家中的子女从事牧业农业活动,家里不算富裕但还是温饱不愁。老人看着自己写有记录的日记本继续说道:1973年7月1日~1975年12月2日在公社任电影放映员,1975年5月~1992年6月在苏木综合牧场治沙站任站长。这样的经历让老人一直有看新闻读报纸的习惯,比较关注国家大事,一直延续到现在。1993年后回家和家人一起从事牧业生产为主的生活轨道。

老人一家从1982年分得4500亩草场,1987年大约有50~60只羊,之后壮大到两三百只羊。1987年正式分草场,有了草场手册,名称叫做“内蒙古自治区草牧场使用证”,由伊克昭盟行政公署颁发。但是实际生活中,周围牧民存在草场划不清,偶有争执的情况,为此2012年开始重新划分不清楚的地界,然后发放相关草场补贴。

有部分牧民当时也开始少量种植经济作物,最典型的就是炒米和玉米,其他生活用品和食物用牛羊肉和相关附属品和周围的农区农民进行交换。现在,周边牧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有200头以上的成年羊。老人有三儿三女,目前只有大儿子和二儿子在原先的草场分户放牧,同时大儿子和二儿子也有自己的公职工作,生活还算富裕。其他儿女都以不依赖草场生活,或是有公职或是外出打工。

人口的增长和土地面积有限,使许多牧区劳动力开始转移,进入其它行业。另外,许多牧区人口开始进入周边城市(如呼和浩特、包头、东胜等)打工,开始漂泊在外的生活,形成了新的生计方式。

二、文化调试

人们所拥有的生活深层次内容通过文化来表现。生活方式不同会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会引起文化相应的调试,同时,文化的调试也会引起生计生活的变化。以下从饮食、居住、节日方面来加以解释。

1.饮食。赛德斯老人介绍:一家人以牛羊肉奶茶炖菜为主,偶吃小米、玉米、红薯、鱼类等。在以前,外出劳动会带羊油烙饼。逢年过节或请客送礼甚至结婚事业等都离不开羊油烙饼和奶食品。蔬菜多为自家井口种植的蔬菜。

时间的推移,人们的饮食不仅有自家种植的,还有市场上买到的新鲜蔬果。和周围其他民族的交往过程中,赛德斯老人一家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有传统蒙古族的饮食习惯,像周围农民的炒菜、煲汤等也融入了他们一家人的餐桌。

2.居住。赛德斯老人家的房屋设计和北方牧区的条件相协调。老人家的土房换为了砖瓦房,以前也有流动的蒙古包,但是现在已经不再使用,甚至很多人家已经没有了搭建蒙古包的相关工具。以前没有电,现在采用自家风力发电可以基本满足生活用电。

大众主流文化普遍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传统的牧区文化和时代的发展也似乎格格不入。

3.节日。在当地人民心中最重要的节日就是春节,大年三十,饭菜摆好后,全家到齐,赛德斯老人会先念颂词,然后带领家人迎接新年的到来。初一开始赛德斯老人会穿着得体,带上自家的羊油烙饼和奶食品骑着马到周围牧民家拜年。但是目前,随着和现代社会的进一步融入,很多习惯已经没有那么讲究,基本和城里差不多。

通过赛德斯老人及其家人的讲述和实地生活方式的调查,可以得出以下初步认识:生计方式反映文化的特点,生计方式的变迁从文化变迁体现,同时文化的调试作用可以直接影响生计方式,这种调试来自很多方面,但是整体会向主流文化相适应,可能其中会有部分民族文化被淘汰掉,从大的方向看,依然是向前发展的。

【参考文献】

[1]纳德.L.哈迪思蒂.生态人类学[M].文物出版社,2002.

[2]李霞.生态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2000(6).

[3]马桂英.内蒙古草原生态恶化的制度因素与制度创新[J].兰州学刊,2006(9).

猜你喜欢

杭锦旗生计草场
祁连草场
BY THE SEA
万亩草场雪凌奇观
新草场有多远
杭锦旗蒙古族中学蒙古语使用情况
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早期鲜卑生计方式探讨
杭锦旗地区辫状河定量地质知识库建立及应用
民族地区本土音乐文化教育传承现状与思考——以杭锦旗“古如歌”教育传承基地为例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区块水平井施工难点与对策
雪峰下的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