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提高大学生学习古代汉语兴趣的几个途径

2014-03-13张冰

语文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古汉语文选

○张冰

(湖北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古代汉语课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文类专业设置的主干性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但是由于其理论性强,涉及的字、词、句以及修辞等知识和现代汉语差距甚大,导致目前古代汉语教学中一直存在大学生畏难厌学、教师教学成效不佳的现象。笔者2013年参加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计划古代汉语高级研修班时,就注意到如何改变高校古代汉语“学生学而无趣,教师教而无味”的教学现状,是研修班成员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作为一名高校古代汉语授课教师,笔者在此想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围绕如何提高大学生学习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兴趣,从教材内容本身的教授到电子和网络资源的整合利用、从课堂授课到课外辅导可以采取的多样方式等方面,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一、重视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学科工具性质的课程,为避免学习的枯燥,可以采用故事性、趣味性授课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地在文选中融入历史典故、文化背景的介绍,这既可帮助学生疏通古文中的内容,又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例如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文选《左传·宫之奇谏假道》,讲述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谏虞公不要迷信跟晋国同宗而借道方便它去攻打虢国,其中很重要的一条理由就是“大(太的古字,下同)伯虞仲,大王之昭也……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将虢是灭,何爱于虞?”这番话里其实涉及到虞、虢、晋三国在宗谱上的远近亲疏关系,为了使学生能在深入理解这段话的基础上,明白宫之奇为何推断晋国灭掉虢国后也一定不会放过虞国的原因,我们可以介绍《史记·周本纪》和《史记·晋世家》的相关记载,系统梳理出晋、虞、虢三国在历史上的宗谱关系,即:

为昭穆,排列时左昭右穆。按照上述宗谱,太王于周为穆,故其子太伯、虞仲为昭,其中虞仲是虞国开国祖先;太伯、虞仲的小弟弟王季,其子虢仲、虢叔为穆,是虢国的开国祖先;而虢仲、虢叔的哥哥文王,其孙唐叔虞为晋国的开国祖先,所以从宗族关系的亲疏远近上看,晋国跟虞国的关系其实比晋国跟虢国的关系更远。这样在结合史料给学生介绍三个国家的宗亲关系后,就可以让他们在了解历史背景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文选的学习与理解,知道晋国既然打算把与它宗亲关系较近的虢国灭掉,就更不会放过与他宗亲关系较远的虞国,虞公迷信宗族关系能确保自己的安全其实是很愚蠢的。又比如将文化背景融合在文选的讲解中,以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文选《左传·齐晋鞌之战》为例,文章开头介绍齐晋双方主帅战车上对阵情况为“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那么如何从参战人物在战车上的位置判断他们的身份地位呢?这里就需要向学生介绍古代跟战车相关的文化知识,即古代战车一车三人,如果是主帅的车,则主帅居中,御者在左,车右在右;如果是一般的战车,则御者居中,尊者在左,车右居右。要是作战一方车上的人没有按照自己的身份处在相应的位置,就会令对方军队的人搞错车上

其次,有意识地对文选篇目中体现的传统文化思想做出阐释,并与现今的实际生活进行联系,在跟当今时代中种种相关的现实状况和人文心理进行对应观照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社会人生的积极思考,并因其蕴含的现实指导意义而提升对古代汉语学习的兴趣。中国文化传统重视“文以载道”很多古代典籍都承载了优良的传统文化和思想,张世超先生就曾强调传统文化是古汉语教学的重心[1],当前高校古代汉语教材的文选部分,虽然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和熟悉古代词汇、语法等知识而设的语言载体,但其中很多诗文篇章其实都是编者精心选入的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思想的佳作,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可以在帮助学生疏通文选字、词、句的同时,有意识地提炼出蕴含其中的、对今天仍有启示和指导意义的思想文化内涵,采用以古喻今的方式,借助思想文化的内核为学生架起一座沟通古代和现代的桥梁,以此引发他们的兴趣与思考。这里以王力《古代汉语》文选篇章为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孝子颖考叔凭借挖地及泉的巧妙建议,使庄公和姜氏这对因在兄弟相争中母亲有所偏袒而导致反目的母子最终和好如初”的历史故事,折射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亲情的文化传统,此处可以给学生引入一个现实事例,即当今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辅助蒋经国策划开放台湾人民来大陆探亲的两岸政策,多年后马英九回忆,这项影响深远的“破冰”之作当年正被他称为“颖考专案”,可见重视亲情孝道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一贯秉承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心理,这样通过联系文选中承载的传统思想文化在现实社会中的延续和演绎,在引导学生进行古今观照的过程中,吸引他们为感兴趣的社会文化现象去积极寻找传统的注脚,从而提升他们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再如《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的不少篇章也是王力《古代汉语》文选中的学习篇目,这些入选的篇章中有很多蕴涵了儒家修身立命的文化思想,像《微子》中子路遇隐居不仕的丈人而发出“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的感慨,体现了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人应该为国家社会勇于承担责任的观念,《卫灵公》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蕴含了不能苛求他人的仁道思想,《雍也》中孔子对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的评价,又显示了贫贱不能移的人文精神等等,对这些承载着儒家传统思想的文选材料,我们在从语言理解的角度为学生疏通字面意义的同时,也可以不失时机地阐明其中蕴含的儒家修身立命的思想观念,并引导他们联系现实进行思考,由于这些人文资源在今天现实生活中仍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容易引起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认同和共鸣,这样就能够吸引他们为了寻求仍具生命力的传统文化的源头,而积极投入到其语言的载体——古代汉语的学习中去了。人物的身份,从而起到迷惑敌方的效果。加入这些古代战车文化背景的介绍后,学生才会对文章后面出现的晋国司马韩厥在交战中“中御而从齐侯”从而躲过被射杀的危险、齐国车右逢丑父在紧急关头“与公易位”来帮助齐顷公逃脱被俘的厄运等等一系列惊险战况,心领神会,兴趣盎然。总之,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将跟文选相关的历史典故、文化背景与文选的文本解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一方面可以从课本上延展出去,促使学生去主动了解、阅读相关古籍,进而在阅读中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改善古汉语教学的枯燥局面。

二、注重古今结合,赋予古代汉语相关知识及内涵的现代观照

由于古今语言差距较大,学生学习古代汉语常常有一种遥远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怎样可以尽力消除这种距离感,让他们产生学习兴趣呢?我们认为运用寓古于今和以古喻今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沟通古今,应该也是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着力探索的一个方向。

首先,可以将古汉语的某些词汇、语法的知识,与我们的现实语言及其应用有效结合起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具有源流关系,现代汉语的词汇、语法等都是从古代汉语演变而来的,尤其是成语、典故等是从古代汉语直接继承而来,它们是残存在现代汉语里的活着的文言,有不少积淀了古代汉语一些固有的语言现象。比如有的成语里仍然保留着某些词的本义,像“金城汤池”、“若即若离”、“惩恶劝善”、“短兵相接”、“走马观花”、“揭竿而起”、“口诛笔伐”等等,其中的“城(城墙)”、“池(护城河)”、“即(走近)”、“劝(鼓励)”、“兵(兵器)”、“走(跑)”、“揭(高举)”、“诛(谴责)”,在王力《古代汉语》文选“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齐桓公伐楚》)、“擐甲执兵,固即死也”、“赦之,以劝事君者”(《左传·齐晋鞌之战》)、“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于予(宰予,人名)与何诛”(《论语·公冶长》)等例句中,都能追溯到这些相关词语的本义在古代典籍中的应用。有些成语里还保留着诸如宾语前置、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独有的语法特点,像“何去何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岁不我与”、“时不我待”/“唯利是图”、“马首是瞻”等成语,分别反映了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以及指事代词“是”“之”复指宾语的几种情况下,宾语前置的现象。词类活用方面,像“丰衣足食”、“富国强兵”/“沉鱼落雁”、“惊天动地”/“汗牛充栋”、“生死肉骨”等成语反映了古汉语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和名词活用为使动的用法,“不远千里”、“厚今薄古”/“鱼肉百姓”、“草菅人命”等成语反映了古汉语形容词、名词活用为意动的用法,“星罗棋布”、“耳提面命”等成语则反映了古汉语名词做状语的用法,等等。成语既是现代汉语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蕴含古代汉语特点的载体,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够适当利用这些沿用于现代社会的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寓古于今,就会在无形当中为学生拉近古今语言的差距,吸引他们因对语料的熟悉而积极参与到古文知识的学习中来,通过这些现实语言中的“活化石”去理解和体会古代汉语在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点。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

古代汉语传统的教学手段一般以教师口头讲解、用粉笔板书,学生课上记笔记、课下死记硬背为主,这种呆板的教和学的方式难免使学生感到沉闷乏味,兴趣索然。其实在现今电脑技术飞速发展和网络资讯日益发达的时代,我们完全有条件整合各种资源,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去提升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首先,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更加形象地展示出古代汉语的魅力,它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在教学中不仅是教师的演示工具,更多的是学生的认知工具,能够图文声像并茂地显示信息,做到变难为易,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对于古汉语的多媒体教学而言,图片是教学中的重要资料,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跟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诉诸学生的视觉,使他们能够通过这些素材快捷地理解古汉语知识,比如我们在讲解甲骨文时,可以将甲骨文和相应的实物图片进行对比,演示文字的形成演化过程,使学生生动直观地理解古文字象形和会意的造字法。除了图片,根据教学需要,也可以将一些跟教学内容相关的语音材料、名篇朗读、经典场景的音频、视频等适时播放给学生,以此增加知识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王力《古代汉语》的《左传》文选中,有不少篇目的内容是跟古代战争有关的,学生对此比较陌生,教师只凭口头讲述不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这时我们可以利用诸如电视剧《东周列国》之类的影视资料,通过音频、视频再现当时场景,将学生带入古代金戈铁马的年代,为学生创造情景交融的学习气氛,从而调动他们进一步深入文选学习的积极性。其次,重视网络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向学生介绍和推荐有用的电子资源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在古汉语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学习资源,如各种经典典籍、字典辞书等,其中不少纸本材料现在都被专业人士或机构转化和开发成了电子资源,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学习资源,就可以方便学生高效地查找古汉语中需要理解的字义词义,帮助他们对古代汉语教材内容进行自主解读。为此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对古汉语教研领域的了解,尽可能为学生推荐和提供相关的资源,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关于可利用的网络电子资源,可参见肖瑜《古代汉语工具书数字化教学资源简介——古代汉语类课程建设与优质教学资源开发研究系列论文之一》[2]、孙德平、何华珍《网络资源在语言类课程教学中的开发利用》[3]等文章,里面对《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异体字字典》、《汉语大词典》等语文工具书的电子版来源以及在线查询网址都做了详细的介绍。

四、适当引入课外延伸教学及辅导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延伸性教学和辅导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相对于第一课堂教学,延伸性教学与辅导是在第二课堂开展的,以培养并带动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为目的,通过在课后开展丰富多样的交流和反馈活动,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加强师生互动的同时,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强他们的求知欲。一方面,我们可以搭建网络沟通平台,如建立教师个人博客、学习网站或班级QQ群,把跟教学内容相关的重点提示、难点解析、复习指导、作业习题等资料上传上去,对所在班级的学生开放,方便他们随时利用这些资源自学自测;定时设置网上答疑、讨论的交流环节,通过师生之间适当的问答互动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相关知识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授课班级组织一批对国学、原典感兴趣的学生成立兴趣小组,课外指导他们阅读一些传承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如《诗经》、《论语》、《孟子》等,定期开展读书交流,这样既能使这些学生的课外延伸学习和课堂学习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同时也能借助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风气带动班级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促进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以上就是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对提高大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提的几点教学建议和策略,希望得到同行方家的批评指教,以期进一步完善教学研究工作。

[1]韩振.传统文化是古汉语教学的重心——张世超教授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4).

[2]肖瑜.古代汉语工具书数字化教学资源简介——古代汉语类课程建设与优质教学资源开发研究系列论文之一[J].广西大学学报,2009(31).

[3]孙德平,何华珍.网络资源在语言类课程教学中的开发利用[J].汉字文化,2010(1).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古汉语文选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画与理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画与理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画与理
画与理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