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岔油田延长组长6储层特征研究

2014-03-13

关键词:粒间长石物性

杨 涛

(1.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2.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吴起采油厂,陕西延安716000)

曾岔油田延长组长6储层特征研究

杨 涛1,2

(1.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2.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吴起采油厂,陕西延安716000)

通过岩心观察、粒度及测井分析并结合区域沉积背景等资料,表明曾岔油田长6储层属三角洲平原及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主要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微相。重点对研究区长6油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结构特征、裂缝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发现研究区长6油层物性好,孔隙连通性较好,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域。

曾岔油田;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储层特征

曾岔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一级构造主体伊陕斜坡中西部,区域构造平缓西倾,地层倾角小于1°,千米坡降7~10m。斜坡构造简单,局部具有差异压实成因的低幅度鼻状隆起。

1 地层划分对比

2 油田构造与圈闭特征

图1 曾岔油田长61砂层顶面构造图

3 砂体相分布规律

图2 曾岔油田长

4 储层特征

4.1 岩石学特征

根据曾岔油田及邻区的岩石薄片资料的统计分析,根据《碎屑岩薄片鉴定标准》的具体分类方案,得出曾岔油田延长组长61储层主要以中细粒长石砂岩为主。

4.1.1 储层碎屑组分特征

研究区长61储层岩石类型以细粒-极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其碎屑总量平均为83.5%,其中岩屑含量较低、石英含量中等、长石含量高,长石含量平均为52.25%,石英含量22.07%,岩屑含量约为9.18%。

4.1.2 填隙物组合特征

方解石在长61储层中含量较高,最高可达4.25%,其次为绿泥石,最高可达3.14%,最主要的产出状态是作为孔隙衬里方式,绿泥石一方面起缩小粒间孔径和喉道的作用,对储层性质有一定负面影响,但它又同时能够阻止和减弱石英次生加大,对储层性能有正面的影响。

4.1.3 粘土矿物组合

由研究区长61储层中样品的粘土矿物X衍射分析,得出粘土矿物主要为绿泥石、伊蒙混层、伊利石以及高岭石(表1),其中伊利石占17%,绿泥石占59%,高岭石占1%,伊蒙混层占23%。从储层粘土矿物含量来看,具有速敏、水敏特征的矿物伊蒙混层与伊利石含量较高,对于研究区注水开发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3]。

表1 研究区长61砂岩粘土矿物含量统计表

4.1.4 碎屑结构特征

砂岩的结构主要指碎屑颗粒的粒径、分选、磨圆度和胶结类型等。受原始沉积环境的影响,长61砂岩主要特征是粒度细、分选好、杂基少及颗粒支撑。依据研究区薄片鉴定的资料,长61储层主要为细粒砂岩,其平均粒径为0.188 mm,属细砂岩的粒径范围(表2),细砂岩占较大优势。胶结类型以孔隙-薄膜型为主。

4.2 物性特征

4.2.1 孔渗分布特征

物性特征是决定储层储集性能的关键,物性的直观特征是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大小。曾岔油田长6物性根据邻区样品分析结果统计,孔隙度最大值为18.9%,最小值为1.4%,平均值为11.16%,中值为11.1%,渗透率最大值为10×10-3μm2,最小值为0.006×10-3μm2,平均值为0.745×10-3μm2,中值为0.214×10-3μm2(表3)。曾岔油田长6油层组孔隙度主体分布在8%~16%之间,渗透率主体分布在(0.06~1)×10-3μm2之间,属于低孔低渗储层。

表2 曾岔油田长61储层砂岩粒度统计

表3 曾岔油田长6油层组储层孔隙度、渗透率统计表

4.2.2 孔渗相关性

依据曾岔油田长6储层孔-渗相关关系图可知(图3),研究区延长组长6储层物性中孔隙度与渗透率表现为较强的相关性,具有渗透率随孔隙度的增加而增大的特征。

图3 曾岔油田长6储层孔-渗相关关系图

4.3 孔隙结构特征

4.3.1 孔隙类型

依据研究区薄片、铸体薄片统计分析结果,延长组长6储层的面孔率主要分布在0.5%~9.6%范围,平均值为3.23%。且有研究可知孔隙类型以粒间孔、长石溶孔为主(图4)。

图4 曾岔油田长6砂岩孔隙类型分布直方图

(1)粒间孔

由图7可见,粒间孔是曾岔油田延长组长6储层的主要孔隙类型,主要有原生粒间孔和残余粒间孔。由于研究区发生过较强的成岩作用,造成粒间孔隙往往被改造成孔隙度降低的残余粒间孔[4],因此本区长61油层组的储层主要以残余粒间孔为主。储层中不曾被充填的残余粒间孔多表现为三角形、多边形,且孔隙边缘均平整,因此这类残余粒间孔对改善研究区物性起着关键性作用。

(2)溶孔

溶蚀作用是曾岔油田长6砂岩储层最重要的一种使储层增孔、物性变好的成岩作用。镜下见长石、岩屑、浊沸石、碳酸盐等被溶蚀,部分早期溶蚀孔隙被晚期方解石胶结充填。溶蚀作用大大改善了砂岩储层的孔渗性能。本区最常见的是长石溶蚀形成的粒内孔隙(图5)。

从图6中可以看出,粒间孔隙、长石溶孔、岩屑溶孔以及晶间孔隙在曾岔油田长6储层中均有分布,但所占比例不同,长6储层粒间孔较发育,其次为长石溶孔,岩屑溶孔、晶间孔等较低,总面孔率为3.23%。

图5 曾岔油田长6储层孔隙类型镜下照片

4.3.2 孔喉大小及分布

图6为曾岔油田长6储层砂岩平均孔径直方图,长6储层平均孔径一般分布在20μm~50μm之间,平均为35.76μm左右,主频分布在小孔隙(50~10μm)占85%,主频分布在细孔隙(10~0.5 μm)占3%,属于小孔隙类型储层。

图6 曾岔油田长6储层砂岩平均孔径直方图

4.3.3 孔隙结构特征

表4统计了曾岔油田及邻区长6储层砂岩毛管压力资料。依据邻区与研究区延长组长6储层的压汞曲线特征,同时结合我国储层孔隙、喉道分级标准,总结出研究区的孔隙结构特征,认为研究区延长组长6储层具有如下孔隙结构特征:储层孔隙喉道较细,主要表现为小孔隙微喉道型;储层中值压力变化较大,反映出研究区长6层内非均质性较强,原因是孔喉半径较小,孔喉的连通性差,表现为退汞效率普遍较低[5]。

表4 曾岔油田及邻区长6储层砂岩孔隙结构特征统计表

4.4 裂缝特征

在低渗透砂岩储集层中,根据岩心、铸体薄片和电镜扫描观察,在长61储层中存在的微裂缝的形状多样,且裂缝宽度通常在几微米到几百微米之间,其广泛发育在砂岩碎屑内部,另外在填隙物内与矿物碎屑内也发育有微裂缝。微裂缝长度主要在10~50μm内,平均长度为20μm左右;微裂缝张开度在1~10μm范围内,主要集中在2~4μm之间,平均为3μm左右。综上,结合区域资料,曾岔油田裂缝发育带与区域裂缝方向基本一致,北东向裂缝带是主要的裂缝系统,具有断续延伸长、呈带状分布等特征。

5 结论

曾岔油田长6储层构造整体上符合大的构造背景,局部发育鼻状构造。属于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绝大部分地区砂体厚度在8 m以上。曾岔油田长61储集层以中细粒长石砂岩,孔隙度主体分布在8%~16%之间,渗透率主体分布在(0.06~1)×10-3μm2之间,属于低孔低渗储层。粒间孔隙分布不均,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此类孔隙连通性较好,裂缝发育带与区域裂缝方向基本一致,北东向裂缝带是主要的裂缝系统,具有断续延伸长、呈带状分布等特征,均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域。

[1]李相明,洛跃雄,黎成,等.安塞油田王侯杏地区长6砂岩储层特征[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8,22(4):16-18.

[2]孙海峰,孙峰.鄂尔多斯盆地赵老沟地区长4+5、长6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2):38-40.

[3]杨生强.志丹永152井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储层特征及控油性研究[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11.

[4]张庭姣,张庭学,付国民.下寺湾油田柴窑区延长组长6储层特征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20-24.

[5]李金超,李玉宏,卢进才,等.志丹油田正356井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储层特征研究[J].世界地质,2007(4):453-458.

[责任编辑 李晓霞]

10.3969/J.ISSN.1004-602X.2014.04.065

TE122

A

1004-602X(2014)04-0065-04

2014-09-20

杨 涛(1983—),男,陕西咸阳人,延长油田助理工程师。

猜你喜欢

粒间长石物性
粒间摩擦和层厚比对二维分层颗粒系统底部响应的影响
R1234ze PVTx热物性模拟计算
粒间滚动阻力对砂土压缩特性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中韩天气预报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LKP状态方程在天然气热物性参数计算的应用
储能式发光涂料在长石岭隧道中的应用
储集空间类型对宏观物性的影响
——以鄂东临兴神府地区为例
水铵长石成因分类综述
二次铝灰烧结制备钙铝黄长石/镁铝尖晶石复相材料
低孔低渗储层物性下限确定方法及其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