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榆林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因素分析

2014-03-13罗福周李燕承

关键词:榆林市榆林农业产业

李 斐,罗福周,刘 志,李燕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55)

“十二五”规划以来来,榆林市紧紧抓住“矿产资源富市、特色农业富民”的战略部署,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作为突破点,大力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基础建设。该文章根据榆林农业产业发展情况,首先提出了影响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首要因素——农业产业集群的分布,接着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更进一步找出榆林市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的动因,并从四个方面分析影响榆林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从而为其将来的发展提供策略和依据。

一、榆林市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榆林市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譬如优良品种马铃薯、地膜玉米、各种名优小杂粮、无公害的大漠蔬菜、羊子、以红枣为主的一系列特色水果等农业产业,其规模、产量均居全省第一。以上所列均为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12年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达到125.88亿元,比2011年增长5.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9.72亿元,比2011年增长5.8%。2012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706.74万亩,其中粮食产量达153.99万吨;而秋粮产量1488.73万吨。蔬菜类产量63.64万吨。榆林已是陕西“第二粮仓”的希望所在。

表1 主要产品产量

从表1可以清晰地看出榆林市主要产品产量基本呈上升趋势,除了杂粮绿豆、马铃薯、红枣的产量有待提高,其他农作物增产明显。

二、影响榆林市产业集群发展的首要因素

1.根据杜能模型划分农业产业集群的分布

图1上半部分是达到均衡时不同农作物的竞租曲线,表示在距离城市的任一距离上,农民愿意支付的地租。以实线表示的竞租曲线包络线,决定了地租的梯度。沿着包络线的任一段,该种农作物的种植者都愿意比其他种类农作物的种植者付出更高的地租。农产品的生产布局呈现出同心圆的形式。图1下半部分显示了同心圆的1/4。从图1很轻易地就可以看出各种产业竟租的情况,从而能把控好榆林市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益,提高产业集群发展效益。

图1 杜能模型中的竟租曲线与土地利用

2.基于钻石模型分析框架

(1)波特钻石模型分析框架。钻石理论是从竞争层面出发,从而得出钻石模型的因素分析是从生产要素、必需条件、相关联的辅助产业、企业情况、竞争对手、政府的作用等。以上这6个影响因素就构成了完整的钻石理论。同时,波特教授指出钻石模型中的这6个方面是决定产业集群发展的6大因素[1]。农业也一样,农业产业的聚集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结果,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其受到波特钻石模型提出的六要素的相互影响,因此,当一个产业产生集群时,就可以通过波特的钻石模型来寻找它形成集群的动因。

(2)分析榆林农业产业集群钻石模型。分析榆林市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并且依靠波特的钻石模型中因素运用,将榆林市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因可以分为:资源禀赋、市场潜在机会、区域的竞争和合作、相关辅助产业、创新的意识、社会资本、管理制度、政府政策。具体分析框架见图2。

图2 榆林农业产业集群的钻石模型分析

三、基于钻石模型动因分析的榆林农业产业集群

1.内部因素

(1)资源禀赋。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是产业在某个一定区域形成集群的重要原因,有的研究者把这些因素称为形成产业集聚的“第一特性”。但是对于农业产业来说,土地资源的情况是农业产业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榆林市地域广阔,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人口密度相对较小,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相对较大,耕地资源就相对的较为丰富,其特殊的资源与环境条件决定其适宜种植多种杂粮[2];樱桃专家肖宝祥认为榆林的沙质土壤,透气性好,具有自然优势;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生产水果具有品质优势。由此可见,榆林土地资源得天独厚,是发展产业集群的筹码。

(2)市场功能优势。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需要由优良的城市基础设施做支撑,也需要有相应的交通、供水电、通信、防减灾等城市现代化所具备的功能。就目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来说,榆林已达576公里,占陕西省的28%;作为陕西第二大航空港的榆林榆阳机场,航线通至西安、北京、深圳、上海、太原等地,从而成为全国地市支线机场增长速度最快的机场;其境内铁路总里程达到了388公里,其中三条铁路线连接南北,向东可以达海。另外,榆林市区域文化较先进,日照强烈,物产相对较丰富,通讯发达,电力比较充足,自然灾害较少,是西部地区理想的居住城市。

(3)区域化的合作和竞争。在竞争中寻求发展是永远不变的道理,榆林区域内的各种农业性企业及其相关联的企业联合起来,依据市场发展的需求,整合部署区域内的农业产业资源,开发一系列的农业产品,建设相关的辅助产业设施。当区域内农业合作“钻石模型”中的其他一些要素间互相协调、共同发展的时候,它们就会形成一种“合力”,从而共同提高区域农业产业竞争力[3]。近些年来,榆林全力打造建设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建设了特色林果业区、旱作业农业区、特色种植园区、特色畜牧区和农副产品加工区五大产业区域,并且发展了羊子、大枣、马岭薯、小杂粮等六大特色产业,进一步打造出陕北羊子、榆林红枣、大明绿豆、三边荞麦等九大特色产品,形成“5695”现代特色农业框架。

(4)辅助产业。由于榆林注重现代农业集群发展,所以,参观现代科技下的农业产品也是一大亮点,从而使得榆林住宿业及其农家乐等小型产业也初具规模,对于整个榆林农业产业向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宣传力度。顺着包茂高速从南向北由延安到榆林,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现代化农业项目正在一个一个落地开花。从榆林的最北端到南端,榆阳区、定边、靖边、安塞到富县、洛川,有机类的苹果、大棚养殖蔬菜、大漠种植薯业、具有特色的蔬菜等多种多样的特色型农业初具规模,逐渐向品牌化、专业化、合作化、机械化等道路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慢慢靠拢。

2.外部因素

(1)人力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产业集群,而人才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它在产业的集聚对于提高产业集群创新和学习能力、提升集群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4]。据统计榆林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才仅有1 970人,而平均农技人员更少,1∶1 400的几率,每一万亩耕地拥有不到两名农技人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而且这些人才的年龄结构也不合理,专业知识相对比较老化,科技型创新人才不足,这些与榆林市农业科技需要创新、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也存在一定差距。但是近年来由于榆林市注重人才的培养,农业干部学院就座落在榆林市,它是除高校外,榆林人才资源的第二大主力军,正因为人才的不断集聚,才使得榆林的农业产业以这种低成本的产业集群在发展。

(2)政府政策。影响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在于集群的发展主体——政府、龙头企业和农民,而其中政府的作用非常关键。去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榆林市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果断的采取了“五抓五促”举措和“促销、增产、稳市场”等具体工作措施,积极地应对市场发生的变化,迎艰而上,共克困难,化挑战为力量,变压力为动力,坚持走稳中求发展,积极的实施各项宏观调控措施,从而使榆林市经济在多年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依然实现了平稳增长,社会呈现和谐稳定。“十二五”规划以来,榆林按照政府宏观的战略布署,围绕着“两基地一中心”目标,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农业科技方面,捷报连连,各种类别的39项农作物连连创下了全国高产的纪录,其中23项优势农业资源产量稳居全省第一,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榆林具有发展浓郁地方特色农业的有利条件。不断提高地方特色的品质和数量,是发展榆林现代农业及特色农业的主要内容。

(3)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榆林农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它对集群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农业企业对于市场的变化能做出快捷的反映。在需求者的需求推动下农业企业能很快规划出新的经营方式,从而拓宽企业的服务性领域,进一步突出本企业的服务特色;二是农业企业家的创新思维。樱桃专家在榆林引进樱桃时不仅分析了榆林适应水果发展的环境条件,还明确说明了榆林冬季缺乏水果,樱桃作为高档水果,能填补市场空白,其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所以,榆林在创新这一层面上,应注重开发新品种(樱桃等),将原有品种做大做优,特别是一些品种的保鲜与加工。

(4)企业因素。①企业生产管理:理论表明,要在现代的全球化经济大家中生存下来,不是易事,需要通过世界级的生产运作理念向需求者提供优等的具有竞争性价比高的产品或者是服务;②企业技术管理:根据经济效益标准来衡量不同阶段上的技术。

四、建 议

内外因素共同推进了榆林农业产业的形成,通过分析其形成的动因,就榆林农业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出一些建议:(1)让龙头企业“舞”起来。龙头企业是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主力军,加强其技术创新,促使龙头企业和一些高校科技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新型产品的研发和一些关键技术的把控[5]。(2)扩大市场范围,提高产品的品牌形象,建立新产品展示、销售、物流、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专业市场[6]。(3)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目前,培养农技型人才、建设农技队伍,也是农技工作的重要任务。所以需每年招聘一定数量的国内外农业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生[7],充实到农技队伍中。(4)完善信息网络平台,为农民提供透明的信息网络体系,同时也为相关的组织——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农产品经营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发展网上销售农业产品。增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现代的信息化收集、加工、传播体系,特别是增强信息入户工程的建设,通过web网络教育提高农民的农技水平、收集信息的能力及市场变化意识。只有这样,榆林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1]管恒善.基于钻石模型的荒山市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动因分析 [J].区域经济,2013(14):124-125.

[2]常新艳.榆林土地资源的优势分析 [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8):47-48.

[3]刘黎.人力资源管理与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 [J].山东农机化,2013(2):33-34.

[4]王超,冯德连.皖江城市带产业集群发展的“钻石模型”分析 [J].池州学院学报,2012,26(5):33-37.

[5]王晓霞,祁锋.榆林市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 [J].现代园艺,2012(1):13-14.

[6]李金刚,陈春燕.我国产业集群品牌发展研究 [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

[7]曹荣.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分析 [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榆林市榆林农业产业
榆林感怀
走榆林
叶锐仙作品
破解民企“经理荒”——榆林市“云端”培育万名职业经理人
不让脱贫攻坚“踱虚步”——榆林市强化脱贫攻坚督查
《这片黄土地》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黄土画派作品展在榆林市举办
榆林抿尖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榆林力量
——为榆林抗洪救灾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