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汉时期中原地区瘟疫研究

2014-03-13杨丽

中州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中原地区汉代瘟疫

杨丽

摘要:两汉时期的中原地区是瘟疫高发区,尤其是东汉中后期出现了疫病高峰,导致人口大规模非正常死亡,造成经济萧条,引发人们的信仰危机,给中原大地社会、经济及家庭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诱发瘟疫的因素,主要有生态环境的失调、寒暑错时、乱世混战及民众的不良习俗等所致。为了维护正常的封建统治秩序,汉王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救治措施,虽不能从根本上有效防治疫情,但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疫情,给生还者以心灵安慰,为灾区疫后民众的生活重建和生产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汉代;中原地区;瘟疫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2-0126-04

在我国古代,一般称传染性较强的流行性疾病为“疫”或“疠”,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瘟疫。两汉时期,中原地区曾发生过多次瘟疫,给中原地区的人口、经济、社会秩序及人们的心态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近年来涉及汉代瘟疫的研究,著要涉及到汉代瘟疫的次数、特点、影响、救灾等情况。①但总的来说,目前学术界对两汉时期中原地区瘟疫的整体概况研究并不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拙文所探讨的汉代中原地区主要是指以河南为主体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一、汉代中原地区瘟疫的基本概况

两汉时期,中原地区是全国瘟疫的重灾区之一,根据《汉书》《后汉书》等统计,两汉时期流行于中原地区的瘟疫有19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东汉晚期瘟疫爆发频繁高

两汉时期中原地区的瘟疫,只有一次发生于西汉初年,其余17次均发生于东汉,平均17年爆发一次,即光武帝时发生过1次,和帝时发生过1次,安帝时发生过2次。瘟疫流行猖獗时期,是汉桓帝统治时期,桓帝在位20年,中原地区流行瘟疫高达12次,平均不到2年发生一次,汉灵帝时发生过1次,汉献帝时发生了2次。

2.瘟疫由其他自然灾害引发

两汉时期中原地区瘟疫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等其他自然灾害共同发生。如永元六年(94)的瘟疫,是因当年“秋七月,京师旱”②引起的。安帝初年的瘟疫,是因该年正月,司隶、兖、豫、徐、冀、并“六州大水”③引发的。而发生于延光四年(125)的瘟疫,则是“是岁京师及郡国二十三地震”并引发“三十六雨水,疾风,雨雹”④,于是京师洛阳一带瘟疫大流行。永建四年(129)的瘟疫,是大规模的蝗灾之后,瘟疫流传开来。建和三年(149)十一月的瘟疫,是该年“八月,京师大水”,随之,“九月京师地震”⑤,可见,这次的瘟疫是伴随着洪水和地震而来的。

3.季节性明显

纵观两汉时期流行于中原地区的瘟疫,其季节性非常明显、明确记载发生于春季的共有11次,冬季2次,夏季1次,秋季1次,其余的则无明确记载。分析可知,汉代流行于中原地区的瘟疫,春季为其高发期,这可能是因为春季天气渐暖,气温变化大,细菌繁殖和传播较快。

4.京师洛阳为高发区

有明确记载的流行于京师洛阳的瘟疫高达16次之多,可能还有一些瘟疫也发生在洛阳一带,但由于缺乏详细记载,故不敢妄加揣度。但据史料可知,汉代的洛阳一带是瘟疫高发区。

二、瘟疫流行原因分析

瘟疫的发生和流行是和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根据笔者的分析,两汉时期影响或诱发中原地区瘟疫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境的失调

瘟疫的流行和传播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其中,生态环境对瘟疫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秦朝以前的中原地区,“曾经有过大面积的森林。在森林最茂盛的时期,绝大部分的山间原野,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绿荫冉冉”⑥。但随着秦汉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大量的草原、林地变成耕田,大量的木材被砍伐制作厚重的棺椁和富丽堂皇的建筑,导致了山林原生植被屡受破坏和摧残。如灵帝时修治宫室,从外地调运材木,因工期较长,以致堆积如山的“材木遂至腐积”⑦。建造豪华富丽的宅第在汉代一度成风,当时的一些富贵人家“竞起第宅,楼观壮丽,穷极伎巧”,“殚极土木,互相夸竞”,⑧东汉后期中原地区频频出现的瘟疫,与时人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和掠夺,引发生态环境失调不无关系。

2.寒暑错时

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知晓自然气候的失常是引发瘟疫的重要因素,《礼记·月令》就指出:孟春行秋令,则其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疾;仲夏行秋令,民殃于疫;孟秋行夏令,民多疟疾。⑨可知先秦时期人们已认识到瘟疫与气候反常有密切关系。隋代的巢元方指出:“(瘟疫)其病与时气、温热等病相类,皆由一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风急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疫疠。”⑩自然气候的失常是两汉时期瘟疫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根据史料记载,两汉时期,气候的反常变化主要表现在:西汉中期至东汉前期的严寒灾害。汉武帝在位时期,气候异变,主要表现在夏季气温骤降,天降大雪、霜等,或者春夏之交或夏秋之交出现严重超低温等反常严寒灾害,这种灾害性天气容易导致民众和牲畜大量伤亡。“大致在公元前50年至公元70年这120年之间,有关气候异常寒冷所致灾异的历史记录多达20余起。”B11

东汉中晚期出现寒暑错时之乱象。东汉中晚期,类似“盛夏多寒”、“当暑而寒”的气候异常现象屡见不鲜。如汉桓帝在位时,就出现了“三离寒暑,阴阳易位,当煖反寒,夏降霜雹”B12的怪异天气现象,并且这种春寒夏霜的灾异天气持续长达三年之久。汉献帝在位时,初平四年(193)六月还出现“寒风如冬时”B13的气候异常。气候的异常变化,容易引起瘟疫的流行。曹植在总结建安二十二年(217)的大瘟疫灾难发生的原因时,便指出“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B14。

3.乱世混战

除自然因素外,诱发瘟疫的还有社会因素,即战争等。“战争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流行病地蔓延,不仅会波及参战的军人,也会波及附近的平民,战争越频繁,规模越大,持续时间越长,流行病的发生概率和危害也便会更大。”B15东汉中后期,中原地区政局动荡,战争频仍,尤其是汉灵帝和汉献帝在位期间,几乎连年战乱。战争对瘟疫的影响,余新忠总结有四个方面:第一,频繁的战争严重破坏当地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致使饥馑载道,民众体质普遍下降;第二,致使难民不断增加,居住条件和卫生环境恶劣,极易诱发瘟疫;第三,军队和难民的流动也直接导致了疫疾的流传;第四,战争使国家和社会对付灾荒的能力严重下降。B16

4.不良的风俗习惯

汉代中原地区的丧葬陋习也是致疫因素之一。秦汉时期,虽然厚葬之风盛行,但因经济条件所限,中原地区的贫民死后常常是草草下葬,甚至还会直接抛尸野外。汉和帝永元六年,洛阳郊外出现的“停棺不葬者百余所”B17,这些停放了近60年的100多具未安葬尸体,肯定是细菌滋生之地,更是病菌传播之源。至汉安帝元初二年(115),洛阳一带还出现很多“客死无家属及棺椁朽败者”B18。汉桓帝建和三年(149)的瘟疫流行期间,洛阳“有家属而贫无以葬者”B19无数,这更加剧了细菌的传播,导致更大疫情的发生。还有,由于东汉定都洛阳,死囚常被处以“弃市”,而由于政治等因素,往往无人敢去收尸,这就导致尸体在很长时间得不到安置,也会导致瘟疫的传播。史载汉灵帝在位时期,宋皇后之父及兄弟被诛杀后,长期“不得收葬,疫疠之来,皆由于此”B20。

三、瘟疫对中原地区社会的影响

两汉时期,中原地区频繁的疫情所引发的危害是残酷的,给当时社会各个层面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冲击。

1.导致人口病亡

疫情爆发最为直接的影响便是导致疫区人口的大量病亡,如安帝初年的瘟疫,导致百姓饥馑,死者相望。延光四年的瘟疫,后果是“京师为害兼所及,民多病死,死有灭户”B21;建和三年的疫情,出现“京师厮舍,死者相枕,郡县阡陌,处处有之”B22的凄凉景象。延熹九年(166),司隶、豫州一带“死者四五,至有灭户者”B23;建安九年的瘟疫,南阳郡人张仲景谈及自己家族的丧亡情况时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B24建安二十二年的瘟疫流行,致使中原各地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横尸遍野,死去的民众不计其数,在这次瘟疫中,不仅是大量的贫民染疾死去,也有很多“士人凋落”,当时著名的建安七子中,除孔融和阮瑀早年死去外,其余五人全部死于这次瘟疫。

东汉末年,中原地区严重的疫情,造成中原地区人口非自然死亡数字剧增。葛剑雄先生认为建安年间的瘟疫大流行是造成东汉末年人口锐减的一个重要原因。B25

2.造成经济衰败

疫情的爆发,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如延熹五年的疫灾,导致国库“帑藏空虚”B26。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瘟疫,导致“垦田减少”B27,直接影响到曹操军中士兵的粮食的供应,导致其讨伐孙、刘联军的失利。由于瘟疫的流行,出现“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B28的社会现象,老百姓纷纷离井背乡,外出逃荒,导致流民数量激增。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迁徙,更加剧了经济的大萧条。

3.引发信仰改变

反复的大规模的疫情爆发,甚至会引发人们对疫病的恐慌和绝望,留给人们心理的恐慌是短时间内无法磨灭的,“悲哀之气数年不息,长老至今以为记”B29。瘟疫来临之时,人们在极度恐惧的状况下,很容易发生信仰的转变,如“东汉末年的疾疫流行,使得巫师方士大为昌盛,刺激了道教长生不死,禳灾疗疾等技术仪式的产生和发展”B30。“东汉晚期,疫疠之灾造成的痛苦与不安弥漫整个社会,僧侣能够适时提供疗治身心的佛法,故能勃然而兴。”B31瘟疫的蔓延,还推动了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汉灵帝中平年间瘟疫发生时,民间流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人们纷纷加入“太平教”以寻求心灵的慰藉,为后来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赢得了大量生力军。

四、瘟疫的社会救治措施

1.为疫区送药

两汉时期,每当中原地区瘟疫流行时,朝廷经常会派遣京官为特使,为灾民送医药。如汉和帝永元六年洛阳瘟疫,身为城门校尉兼将作大匠的曹褒奉命“巡行病徒,为致医药”B32并给疫区民众施粥;汉桓帝元嘉元年(151),朝廷乃使“光禄大夫将医药案行”B33,救治洛阳地区的疫区灾民。汉灵帝建宁四年(171),洛阳因地震而引发瘟疫,朝廷“使中谒者巡行致医药”B34;灵帝熹平二年(173),京师一带瘟疫流行,朝廷“使使者巡行致医药”B35;灵帝光和二年(179)京师洛阳等地又有疫情出现,朝廷于是“使常侍、中谒者巡行致医药”B36。

在医疗水平不高的两汉时期,朝廷能免费向中原疫区派送医药,在当时来说,应该是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救助手段。依当时医疗水平还不可能从根本上防治瘟疫,这种派送医药的效果自然十分有限,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疫情,对于防治瘟疫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2.赈济灾民,安葬死者

两汉时期,每次瘟疫的侵袭,都给中原地区造成严重的破坏。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帮助疫区百姓的灾后生活重建,朝廷往往会给疫区提供一些必要的、基本的生活设施。如汉桓帝建和三年(149)中原疫灾之时,朝廷下令“民有不能自赈及流移者,禀谷如科”B37,为疫区灾民转运粮食,提供必要的吃穿,帮助幸存者疫后糊口度日。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瘟疫,曹操“令吏民男女:女年七十已上无夫子,若年十二已下无父母兄弟,及目无所见,手不能作,足不能行,而无妻子父兄产业者,廪食终身。幼者至十二止,贫穷不能自赡者,随口给贷”B38。曹操的这份王令主要是针对鳏寡孤独和残疾人给予疫后的生活照顾。这些赈灾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疫民的基本生存问题,虽然不可能从根本解决疫情的伤害,但对稳定民心,帮助灾区疫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大瘟疫的肆虐之时,朝廷还会加派官员赐钱物以安葬染疾而死之人。如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当时包括中原地区在内的六州均有瘟疫流行,民众死亡不计其数,朝廷遣使核实死亡人数,“收殓廪赐”B39;汉桓帝建和三年,令“其有家属而贫无以葬者,给直,人三千,丧主布三匹。若无亲属,可于官壖地葬之,表识姓名,为设祠祭”B40。朝廷对这些疫病死者的安葬或花钱雇人安葬,不仅给生者以心灵安慰,同时也避免了尸体传染细菌的危险。

3.减免疫区徭役

为了帮助疫区灾民恢复正常的生产与生活秩序,朝廷往往会减免疫区的徭役,这种救助措施在两汉时期非常常见。永建元年的中原瘟疫后,皇帝下“诏以疫疠水潦,令人半输今年田租”B41。延熹五年(162),京师洛阳大疫,朝廷下“诏减俸”B42,减免疫区的徭役。延熹九年的瘟疫流行时,朝廷令“大司农减租调”。这些减免疫区徭役的救治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灾后疫区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发展。注释

①涉及汉代瘟疫研究的主要有:刘继刚:《论东汉时期的疾疫》,《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年第10期;王永飞:《两汉时期疾疫的时空分布与特征》,《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陈业新:《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龚胜生:《先秦两汉时期疫灾地理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年第3期;张剑光、邹国慰:《略论两汉疫情的特点和救灾措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王文涛:《汉代的疫病及其流行特点》,《史学月刊》2006年第11期;黄勇:《汉末魏晋时期的瘟疫与道教》,《求索》2004年第2期;赵夏竹:《汉末三国时代的疾疫、社会与文学》,《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第3期等。

②《后汉书·孝和帝纪》卷四,中华书局,1965年,第179页

③《后汉书·皇后纪》卷一〇,中华书局,1965年,第179页。

④《后汉书·孝安帝纪》卷五,中华书局,1965年,第241页。

⑤B19B37《后汉书·孝桓帝纪》卷七,中华书局,1965年,第294页。

⑥史念海:《黄河中游森林的变迁及其经验教训》,《红旗》1981年第5期。

⑦《后汉书·宦者传·张让传》卷七八,中华书局,1965年,第2535页。

⑧《后汉书·梁统传》卷三四,中华书局,1965年,第1181页。

⑨孙系旦:《礼记集解(全三册)》,中华书局,1989年,第420页。

⑩巢元方撰,黄作阵点校《诸病源候论》,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第59页。

B11王子今:《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4页。

B12《后汉书·寇询传》卷一六,中华书局,1965年,第631页。

B13《后汉书·五行志》卷一〇五,中华书局,1965年。

B14曹植:《说疫气》,《全上古三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三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92页

B15侯杨方:《中国人口史1910—1953》,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78—579页。

B16余新中:《咸同之际江南瘟疫探略——兼论战争与瘟疫之关系》,《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5期。

B17《后汉书·曹褒传》卷三五,中华书局,1965年,第1204页。

B18《后汉书·孝安帝纪》卷五,中华书局,1965年,第222页。

B20《后汉书·卢植传》卷六四,中华书局,1965年,第2117页。

B21《后汉书·五行志》卷一〇七,中华书局,1965年,第3350页;《后汉书·宦者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614页。

B22《后汉书·五行志》卷一〇七,中华书局,1965年,第3350页。

B23《后汉书·孝桓帝纪》卷七,中华书局,1965年,第317页。

B24张仲景:《伤寒论·序》,中国书店,1993年,第1—2页。

B25葛剑雄:《中国人口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50页。

B26《后汉书·孝桓帝纪》卷七,中华书局,1965年,第310页。

B27《后汉书·孝章帝纪》卷三,中华书局,1965年,第132页。

B28《汉书·食货志》卷二四,中华书局,1962年,第1185页。

B29《汉书·严助传》卷六四,中华书局,1962年,第2779页。

B30王文涛:《汉代的抗疫救灾措施与疫病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6期。

B31林富士:《东汉晚期的疾疫与宗教》,《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6本,第3分册。

B32《后汉书·曹褒传》卷三五,中华书局,1965年,第1205页。

B33《后汉书·孝桓帝纪》卷七,中华书局,1965年,第296页。

B34B35《后汉书·孝灵帝纪》卷八,中华书局,1965年,第332页。

B36《后汉书·孝灵帝纪》卷八,中华书局,1965年,第342页。

B38《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卷一,中华书局,1982年,第51页。

B39《后汉书·杨厚传》卷三〇,中华书局,1965年,第2034页。

B40《后汉书·孝桓帝纪》卷七,中华书局,1965年,第179页。

B41《后汉书·孝顺帝纪》卷六,中华书局,1965年,第253页。

B42《后汉书·孝灵帝纪》卷八,中华书局,1965年,第310页。

责任编辑:王轲

猜你喜欢

中原地区汉代瘟疫
中原地区品种齐全的果树苗木大规模繁育基地
绘画中的瘟疫 下
抗击瘟疫的那些事
绘画中的瘟疫(上)
瘟疫算个啥
中原地区储气库建设研究与实践
打造中原地区航空人才培养高端平台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